“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2日至3日在北京举行。两岸暨港澳以及来自美、英、日等国近百位专家力求在更广阔研究视野和更深入学术对话中重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
2025年10月22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古典学研究前沿”系列讲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133会议室成功举办。本场讲座以“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孔子形象”为题,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唐文明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郭潇主持。不少院内外师生前来参与此次讲座,现场气氛活···
11月4日,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要求,故宫博物院专家组赴孔庙开展文物古建筑安全风险评估专项调研工作。曲阜市文物局、文物保护中心、消防救援大队、三孔派出所、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相关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2025年10月17日下午,由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清华大学哲学系、《道德与文明》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应用伦理学研究中的儒家声音”论坛,在一场激烈的对谈中拉开序幕。
10月20日,孔子研究院举办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专题座谈会,邀请西南大学教授、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中方主任崔延强作专题报告。院领导魏衍华主持。
一场跨越海峡的学术对话,一次绵延数代的师道回响。近日,台湾大学历史系前主任、著名学者徐泓教授夫妇到访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在与冯哲院长的座谈中,深情追溯了其师——大儒爱新觉罗·毓鋆先生的身教言传,让此次交流成为两岸文化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
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举行之际,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国际儒联执委会副会长陈来在论坛中解读指出,南宋大儒朱熹的思想中蕴含着系统的“发展智慧”,其关于“发展为要、与民共享、物我贯通”的论述,与当代发展理念深度契合,可为当下提供传统思想滋养。
2025年10月23日,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所长、曾子研究院院长曾振宇教授应邀出席“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论坛”,并作题为“赓续与转向:董仲舒孝论纵横谈”学术报告。本届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伦理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于港中文冯景禧楼成功举行。
近日,国家民委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做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2025年度试点城市和试点项目培育工作的通知》,曲阜市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扎实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效,成功入选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2025年度试点城市名单,全国5个,全省唯一。
衢州官方25日发布消息称,当地时间24日晚,原创音乐剧《南孔》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开启首场海外巡演。这部以儒学文化为题材的作品,不仅是该音乐剧首次在海外商业演出,更让发源于浙江衢州的“南孔”文化首次登上世界舞台。
黄玉顺教授的“生活儒学”是21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儒学和哲学创见之一。自2005年《“生活儒学”导论》[①]发表以来,历廿年之旅,生活儒学已深化和拓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思想系统。值此特殊的时间节点,对其探索历程、思想系统和理论要义进行完整梳理,以期回应学界的部分争议和误读。
作为明清之际的大儒,王船山不仅学问博大宏深,视野开阔,而且与一般的经学家或理学家不同,无论其本人的诗文写作还是诗话文论,对于诗文艺术问题都能自成体系、洞彻幽微。
10月24日,林存光教授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孔子研究院举办。
11月1日,2025海峡两岸(德州)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暨首届八极大枪对抗赛、海峡两岸(德州)大禹文化交流大会暨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德州专题研修活动在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开幕。
10月16日下午,北京四海孔子书院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台湾书画家参访团。此次参访活动以文化交流为主题,双方就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进行了深入友好的交流。
《共和立国与治体新论:钱穆历史政治学研究》(后简称《共和立国与治体新论》)是任锋“治体”系列论著的第三部。此书接续了作者的一贯思路,与更早的《道统与治体》《立国思想家与治体代兴》一道,构成他对现代中国立国问题的初步探索。与此同时,书中业已包孕而生出新的思想方向和进展,只是时常与旧有思维模式和表述缠绕,因此有待进···
中华孔子学会陆九渊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于2025年11月15日上午在湖北荆门举行。本次会议以“陆象山与宋明理学的新展开”为核心论域,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及各省市的专家学者。
在大二伊始,通过马原课认识了杜老师,进入了明明徳读书会,开启了《论语》的诵读。每天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共同诵读,如同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围坐论道,那些简洁隽永的字句,历经岁月沉淀,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诵读满55天了,也读完了《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四篇,从治学修身到处世为政,字字···
蒋秋华、张文朝 主编《台湾学者论经学研究方法》(精装版全四册)出版
清代为传统经学与经学史研究一大盛时代,涌现了众多的经学家,对先秦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而至晚清,经学家更因应时代之巨变,在经学研究中寓涵着如何“经世致用”之反思,他们提出的问题、解读经典的思路,对我们理解经典、重新阐释经典,皆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