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6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大学研究基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承办的“儒学前沿论坛(2025)儒兵道术与国家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国际儒学联合会重点支持的《大变局下的世界儒学》新书在会上首发。
秋阳暖照,花香盈袖,10月17日,四海孔子书院内举行了一场坦诚而深入的交流。著名哲学学者王树人教授到访,与书院冯哲院长及教师代表围坐一堂,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应如何自处,人又该如何守护自身的价值。
近期湖南卫视与芒果TV联合推出的纪录片《船山先生》,讲述了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传奇人生。该片深入挖掘这位思想大家的精神世界,以创新的方式实现了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表达。在审美向度上追求极致,在情感温度上细腻动人,在精神力度上深邃厚重,三者的有机融合拓展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表达空间。
2025年10月18日,欣逢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育史学家郭齐家教授米寿之喜,中国教育史研究话语传播暨郭齐家教授从教65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建勋报告厅成功举行。
王船山是中华文明史上集“究天人之际”与“通古今之变”于一身的杰出思想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暨孔子2576年〔耶稣2025年〕11月7日
槟城五福堂(五福书院)从设立至今,至少已有100多年历史,并在槟城华人发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也是槟城州的国际文化遗产。
中国哲学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从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影响下自觉书写中国哲学史、新中国建立后受苏联哲学范式意识形态化,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的研究发展中形成新范式,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学问。
用诗歌的形式讲学,原是理学家的传统。从邵雍的“击壤体”开始,理学家即有以诗讲学的风气,邵雍也因此成为“诗人中的道学家,道学家中的诗人”。(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相互辩难论学也是以诗歌的形式表现的。王阳明也不例外,他经常用诗歌宣讲其心学本体,这类诗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在遍布华夏大地、象征儒学道统的无数孔庙建筑中,有这样一套完备的儒家传承谱系:正中的孔子像前,“四配”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肃立两旁,“十二哲”依次列坐东西两庑,时间跨度穿越千年。令人惊叹的是:朱熹作为其中唯一一位南方人,与其他人均相隔着千余年光阴,却也能入列且常被与孔、孟相提并论,被后世尊称为“朱···
乾隆四十五年(1780),翁方纲与丁杰商议聘请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画一幅郑玄像(《复初斋文集》卷十二《送顾文子进士归兴化序》)。
10月7日,来自市区及衡阳县的专家学者代表齐聚船山先生出生地“夫之巷”,纪念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船山诞辰406周年。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高瞻远瞩,给人指点迷津,大都受益匪浅。我理解如此高屋建瓴的话语,应当包含以下几点含义。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学颜子之所学”一直是学者探求“为己之学”的核心议题。王阳明对颜子之学尤为重视,其“颜子没而圣学亡”的论断成为心学一系建构孔颜道统论的基础,与程朱理学确立的道统说分庭抗礼。
巍巍岳麓下,浩浩湘江畔,有一片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这就是为世人瞩目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
2025年7月11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发表知名学者、王船山研究专家王泽应教授的重磅文章——《<王船山>: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史诗》,引起学界高度关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受版面所限,发表时作了删节。现应读者需要,将全文刊发于此,感谢王泽应教授的大力支持。
在全球文明对话的日常实践中,作为宋明理学集大成的朱子学,正以更鲜活姿态进入跨文化视野,促进文明互鉴与共生。
10月14日,连绵秋雨初歇,孔庙的青砖黛瓦间还萦绕着湿润的草木气息,清冽又带着几分古朴的厚重。循着这份静谧步入位于孔庙西路的金丝堂,便见晏清正俯身立于场中,指尖轻引着动作轨迹,腰背缓缓下沉作示范,目光却始终落在舞生们身上,不时轻声纠正:“躬身时,后背一定要打平,半点松懈都不能有。”
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是神话人物还是历史真实?五帝时代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在学界颇具争议,也广受关注。
《古典儒学的生存论阐释(增订本)》增加了有关《论语》中守义与知命对君子的意义、《荀子》关于“明”的论述、《大学》关于个体性道德与普遍性政治秩序之关系的辩证,以及附录关于冯契哲学自由个性之本体论意义四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