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贵阳“阳明祠”的变迁

王阳明曾经在贵阳讲学传道,留下的一些重要文化遗迹,后来成为贵阳“阳明祠”和“阳明书院”“贵山书院”的源头。追溯贵阳“阳明祠”的变迁,可以窥见500年来阳明文化在贵阳发展壮大的一个完整缩影。

【郭壮】“贤”:事功标准与德行评价

汉字“贤”,是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观的一个重要符号。一直以来,“贤”是评价人才的重要范畴,如选贤举能。在一些语境下,“贤”更是被提升到了评价人才根本标准的高度,如任人唯贤。相较于“德”“勤”“廉”等评价概念,“贤”的意义相对模糊,而又相对复杂。考究“贤”字字源,可为我们理解其内涵提供参考。

第四届“实学·气学·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高平召开

2025年8月16日~17日,由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主办,民革晋城市委会、民革晋城市委会卧龙湾基地承办,老挝今日国际学校、深圳明德书院协办,主题为“心学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创新”的第四届“实学·气学·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高平召开。

张天杰 著《尊朱辟王思潮与明清学术转型:道、学、政之间的程朱陆王之争》出版

本书适当照顾时序线索,作整体“面”的研究,将清初“由王返朱”思潮过程相关问题一一讨论,全方位地梳理思潮相关的源流、特点、影响得以清晰呈现,反映出学术思想与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然后以问题为主,作细部“点”的研究,推动清初“由王返朱”思潮的理学家有民间也有官方,他们都关注“辟王”与“尊朱”,都对程朱、陆王之异同作了···

【图卡】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杀贼——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问道齐鲁 以文铸魂 ——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2025级专项研究生研修活···

洙泗河畔,千年文脉奔涌不息;尼山脚下,文化薪火再续新章。

刘乾阳 著《儒家往事》出版暨曾振宇序

《儒家往事》以人物为中心,选择儒家从先秦到近现代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以他们生动感人的故事为主要叙述对象,意在凸显儒学大家的人格风范、思想特质与学术成就。

朱子文化在福建“活”起来

但对于福建人来说,孩童们嬉戏跑过的公园,狼吞虎咽吞下的一碗面,经过祖祠时偶然抬头看到的家训,也许都跟朱熹有关。朱子文化这本大书,该从何读起?读进圣贤书后,又如何用古人之规矩开今人之生面,使得文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在福建,这些问题也许都能找到不一样的答案。

【朱鑫钰】向明而治:短缺经济条件下儒学的产生及其走向

近读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在《光明日报》所撰《“儒学是短缺经济产物说”商榷》一文,就其中儒学并非短缺经济产物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理解。

“齐鲁访学驻研计划”系列学术讲座第五讲,李善庆主讲“《周易》的生死观与‘生生’哲学”

8月26日,“齐鲁访学驻研计划”系列学术讲座第五讲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二讲在孔子研究院举行。2025年度“齐鲁访学驻研计划”访问学者李善庆(YI SUHNG YOHNG)教授以“《周易》的生死观与‘生生’哲学”为题作学术报告。

邵东方 编《竹书纪年研究(1917—1979)》出版

本书稿延续《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竹书纪年研究(2001-2013)》,集结了1917—1979年间海内外研究者陈梦家、刘盼遂、蒙文通、屈万里、钱穆、杨宽、杨树达、姚际恒、朱希祖等二十几位专家对《竹书纪年》研究的重要成果。

【韩涛】古典儒家均平思想的内涵及历史演进

均平是儒家思想中十分关键的伦理范畴,均平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认同,均平已经成为中国人认可和追求的价值标准和伦理规范,体现出中国文化追求正义和谐的重要特征。

“蜀道与诗礼文化”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年8月26日,“蜀道与诗礼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阆中市隆重召开。

【专访】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全球化浪潮下中国文化书院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文化书院应发挥积极凝聚作用,汇聚各方学者、文化爱好者,共同深入研究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探索如何在平等主体间实现相互责任,为个人面对这一时代课题提供思想资源与交流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于述胜 著《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研究:以“四书”为中心》出版

本书系以“四书”为主要文献依据、以“意义—感通”为思想主旨的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研究。其中,“教化哲学”用以概括儒家哲学之思想特质,“意义”和“感通”则用以揭示这一教化哲学之根本宗旨和方法论原理。

【李文昌】理学革新与经学转向:理学官僚与清代前中期的学术转型

清初理学官僚从国家治理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始重新认识程朱陆王诸学说,重建儒家道统脉络,注重发挥理学的经世功能,推动理学官学化,试图修正和革新理学。他们因阐发理学而研究经学,复由研究经学而反思理学,融传统经学于理学教化之中,以经学弥补理学之不足,促使理学向着经学化的方向转变。

儒家知行营第二十三期暨五周年庆

乙巳年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初四(公历2025年8月23日~8月26),儒家知行营第二十三期暨五周年庆典,在广州增城紫云山庄里仁学园顺利举办。来自各地的学友们汇聚于此,深入研习儒家理念,体悟圣贤智慧蕴含的力量,滋养文化情怀,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袁本良、黎平 著《显隐与动静——古汉语句子语义语用结构考论》出版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古汉语句子的语义和语用结构展开研究。首章进行引言阐述,涉及古汉语语法专书研究、句子结构类型,提出显隐论、动静观等认知和观照视角,探讨语义与逻辑、语用与修辞的关系。

陈明著《文明儒学:反思与建构》目录暨自序、后记

中国意味着时间和空间,也意味着文化和文明。本书从儒家的立场、宗教的角度,以文明冲突或文明互鉴为背景,勾画其结构逻辑、演变脉络及价值内涵。如果这里的建构还多少值得肯定和认同,那么关键的原因就在对哲学范式的反思和超越。

【金东敏】王夫之《春秋家说》的权道论——以尊王与霸道之关系为中心

所谓“超越”,实有宗教的超越与哲学的超越两类,而两类又可分为三层。在两类三层当中,牟宗三所谓“内在超越”实乃哲学的超越,为内在的、境界的超越,而非外在的、实体的超越;在内在的、境界的超越当中,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达到了理论高峰。两类三层超越论,既可以维护高扬理论之价值,亦可以对理性施以限制。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