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超 著《〈春秋〉经传真精神》出版暨总序、导言

本书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春秋》及“三传中的性质之谜、成书疑案、经学之争、历史影响等重要问题做出清晰明了的介绍与梳理,希望能够拨开历史迷雾还原《春秋》经传真精神。

关于举办“第六期释奠礼传承培训班”的通知

正定文庙释奠礼恢复举办于2005年,是我省恢复最早的祭孔礼仪活动,也是国内恢复较早的祭孔礼仪之一。经过20年的发展,正定文庙释奠礼已经成为我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深具影响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中国实学研究会管理哲学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

6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实学研究会主办,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齐鲁经济研究院、河北大学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协办的“中国实学研究会管理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八届全国管理哲学创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来自各高校和科研院所1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原理教授主持开幕式。

“稽古探微:经学文献考释与古典学术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

5月10日至11日,“稽古探微:经学文献考释与古典学术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的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专访】长林安梧:文明互鉴如何突破“冲突困局”?

从近现代到后现代的科学革命,再到人工智能时代,这一过程不仅是科技的进步,也意味着全球文明交流和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跨文化交流更为便捷高效,也带来了诸如文化同质化、算法偏见等新挑战。人工智能时代为文明互鉴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文明互鉴如何突破“冲突困局”?中新社“东西问”近日就此专访山东大学易学···

【陈岘】先秦两汉河图洛书的文明意象与诠释演变

河图洛书在中国历史上兼具多重意涵,既是《周易》《尚书》《论语》《礼记》等经典文本叙事中的重要文明意象,也曾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天降预言与神话传说等神秘性质。

曾子书院一行至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参访交流

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溯源阳明心学,传承智慧,曾子书院师生一行40人于6月8号下午专程到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进行参观,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办公室助理陈典对客人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曾子书院院长曾庆宁与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就修身工夫与书院发展等课题在书院勉学堂开展会谈。

【任俊华 梁晓阳】“中”:从方位坐标到文明基因

汉字“中”,是解读中华文明特质的一个重要符号。从早期文字的“旗帜”伊始,逐步演化出超越空间方位的深层含义。

张学智 著《王夫之的易学世界》出版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其学问“博大恢宏,幽微警警”(钱穆语)。

中韩学者孔子故里共话《论语》传承与教育价值

中韩儒家经典研究论坛(2025)8月8日在山东曲阜召开,来自釜山大学、首尔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论语》传承与教育价值,探讨经典文本的现代诠释,深化中韩学界对儒家经典的创新性诠释,推动东亚文明交流互鉴。

虢国考古拓展两周历史文化研究新视域

8月9—10日,虢国和两周封国考古与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会议以考古学与文献历史的深度融合为主题,与会学者围绕“虢国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两周封国考古新发现与研究”“虢国和两周封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研究”等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前沿学术观点。

【杨晓玉】体验“射礼”培养君子品德

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运动让人强身健体,也让人纾解压力、修身养性。在古代,人们的运动项目便已经是多种多样。其中,“射”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项活动也被孔子纳入“六艺”之中,成为君子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才能和技艺。

张沛 著《焦循易学研究》出版暨序言

清代焦循的《易学三书》是古代易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品。本书综合运用经学史和哲学史方法,对焦循易学的象数体例、解经理路、义理思想诸层面加以完整探讨,提出了较多创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全面而准确地把握焦循易学和乾嘉象数易学以及深入反思象数与义理、经学与哲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是迄今为止研究焦循易学最为全面、细致···

【廖璨璨】方以智儒教思想中的经世治教观

方以智融释了易学的思想资源来阐发经世之学,通过对治道与治法关系的重审,在明体达用的哲学层面回应了如何重塑儒教价值来“以实救虚”。方以智的治教观提出了“治心”与“治世”并举的经世思想、修身与致用并行的实学精神,肯定了儒家设立名教的合理性,详述了有为之治的必要性,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出世与入世、无名与正名、无为与有为···

【儒家邮报】第415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暨孔子2576年〔耶稣2025年〕8月4日

【魏恒】孔氏南宗文献数据库:探索儒家文化的南方脉络

在中华传统文化版图中,儒家文化地位举足轻重。孔氏南宗作为其重要分支,可追溯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率族人南渡,奉楷木像避乱江南,宋高宗赐家衢州并敕建孔氏家庙,衢州由此成为孔子后裔世居地,衢州孔庙成为与山东曲阜“北宗”相对的“南宗”。“孔氏南宗文献数据库”的诞生,为探索这一南方脉络提供了全新路···

【许宁】“道问学”与“尊德性”:从“鹅湖之会”说起

“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思想辩论事件,时间发生在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地点在江西铅山鹅湖寺,今年适逢“鹅湖之会”850周年。

【赵正泰】从简化礼制到情理自然:孙奇逢酌礼思想研究

孙奇逢作为明末清初的大儒在晚年撰成《家礼酌》一书,继承了《朱子家礼》爱敬为本的家礼学思想,又受吕坤情礼相称的疑礼思想影响,将礼进一步从经礼学中剥离出来,以主体实践的简易性追求心性的自然呈现,借理学阐释礼学的实践价值。

干春松 陈壁生 主编《经学研究》第八辑“经教的古今之变”出版暨前言

经学曾经长久地塑造了中华文明。《经学研究》辑刊的创设,就是为了打破分科限制,为学界的经学研究、国学研究搭建学术平台,聚集学术中坚、前沿学者。《经学研究》辑刊以研究传统经部学问为主,兼及史子集三部,是有所宗主的国学辑刊。第八辑主题是:经教的古今之变。第一部分是主题论文。第二部分经学史论,涉及诗、书、易及今古文问···

孟子研究院受邀参加“书院经典文化发展论坛 ——建构现代化书院的理论与实务研讨会”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心学研究所主办的“书院经典文化发展论坛 ——建构现代化书院的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