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我国明代最重要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伟大儒学教育家——王阳明的生平与学术思想,内容包括年少故事、龙场悟道、治理庐陵、讲学故里和平乱武装,呈现了阳明心学的理论结构、根本精神和当代意义。全书以王阳明的生平经历为经,以其思想理论为纬,介绍了他一生各个时期的活动和政治、军事、教育···
本书是作者于2014年出版之《论语新劄:自由孔学的历史世界》一书的修订再版,增订十余万字,另附作者《孔门封建考》《论周礼与习惯法》《试论原始儒学的重商和自由贸易思想传统》论文三篇(原刊《孔子研究》、《天府新论》)。许多考古知识丰富的读者,对经典阅读兴趣不大,很少关注《论语》的研究。而很多关注经典的读者,则常情怀有···
基于政治哲学视角,萧公权对儒学的现代价值转化聚焦于国家理论和自由观念两大问题。在国家理论方面,孔子对人性、人伦、人格的肯定,可以为现代国家的伦理奠基。就自由观念而言,儒学以仁道促进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以良知维护个体道德尊严,以教育培养理性心智,可以促进“遂生达意”自由秩序的实现,纠正古典自由主义的偏颇。
刘宗周重构的“本体—工夫”论将阳明后学所割裂的本体与工夫加以弥合,并特别强调工夫对于本体的意义。而刘宗周对礼的重视与对礼教的推崇正是其所重构的“本体—工夫”论的重要内容。刘宗周端肃严毅是礼教在人的道德和修身方面的体现,而以具体的、实有的礼为修身应事的准则是对阳明后学强调自发和流于肆情恣意的纠偏。刘宗周的礼论对明清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圣先贤留下的典籍,是时代兴衰的见证,是智慧的低吟浅唱,是生命精神的永恒延续,值得我们用心品读体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暨孔子2576年〔耶稣2025年〕8月17日
此行專為觀摩請益,然親歷之境,實令心魂震撼。方今世風澆漓,宗法式微,竟有斯族焉:門風肅穆,宛若幽谷芝蘭,誠難想見。
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已踏进了数智文明的门槛。农业文明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文明为典型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动态的循环关系,即“天人合一”。工业文明以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大工业生产为典型形态,人与自然是征服被征胜的对立关系,由是工业生产所造成的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耗和经济增长的极限使人类生存陷入新···
儒家的尊严有亲之尊严,有义之尊严。以父子恩亲的尊严为本,然后制为君臣的尊严之义。亲之尊严,专据上言,故亲之尊严不可少损;义之尊严,虽亦据上言,但依义而断,尊严也有对下言之者,故尊严容有损益。以亲之尊严言,事亲有隐而无犯;以义之尊严言,事君有犯而无隐。尊严的恩亲与道义相将相成,这是儒家尊严观的极高明处,也是当下···
本书语言明晰畅达,对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进行“鸟瞰式”述评,既简述生平,也剖析思想,同时考察不同时代思想文化演变的内外逻辑。
8月10日至11日,第七届“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前沿论坛在山东青岛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的八十多位学者围绕中国古代诗歌与歌诗研究、中国古代制度与文学研究、中医药养生学与文学研究、中国海洋文学与文化研究等论题展开深入研讨。
2024年10月25日至27日,由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以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在芜湖举行。
8月20日,由济宁市里仁书院、孟子研究院 邹鲁文化开发应用研究部、邹城博物馆、现代儒乡建设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传统与现代的融通”学术会讲第四期在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圆满举办。
近读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在《光明日报》所撰《“儒学是短缺经济产物说”商榷》一文,就其中儒学并非短缺经济产物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理解。
2025年8月16日~17日,由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主办,民革晋城市委会、民革晋城市委会卧龙湾基地承办,老挝今日国际学校、深圳明德书院协办,主题为“心学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创新”的第四届“实学·气学·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高平召开。
先秦时期,孔子就在《周礼》提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重视从德行、智慧、科学、人文等多方面培养人才,提出人才培养的“通才”标准。
眉县横渠书院正蒙读书会第50期——“让张载关学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活动成功举办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本次活动得到了全国张载后裔关学思想文化学会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近年来在弘扬传道济民的书院文化上下功夫,在研究和推进“真理本土化”上下功夫,在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上下功夫,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千年文脉。
时至今日,距颜炳罡教授首次在山东大学发起“经典诵读”活动并迅速影响辐射到国内各大高校已过三十个年头,颜教授的“乡村儒学”实践也已行经十二个春秋,“乡村儒学”的声誉已蜚声海内外。2025年6月14日,适逢颜教授五位博士和最后一届硕士毕业之际,颜教授的多位门生相聚母校,举办“经典诵读与乡村儒学”茶叙会,特邀颜教授的首届硕士、华···
《左传》是考察先秦时期礼德关系的重要文献,因其言礼、言德颇多,且多次将礼与德关联或并置,如“德、礼不易,无人不怀”(僖七年传)、“义而行之,谓之德、礼”(文七年传),又云“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隐十一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