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芹】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①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与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中的包容性、和平性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入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并转化成与时俱进、视野阔达的全球治理观,呈现出“怎么来、怎么化、怎么办”的清晰的文化传承脉络和文明发展轨迹。

【刘林翔】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数千载,家国情怀始终是鲜明底色。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其中,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作为重要元素之一,是流淌于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激励着我们风雨无阻向前进。

【张勤繁】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③

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就的坚不可摧的文化护盾,造就了中国的韧性,成就了中国的伟大。这种共同体意识,来源于中华文明悠久厚重的大一统传统,两者之间有着深厚的内在契合性。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一···

【邓子纲】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⑥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富民厚生、义利兼顾”既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又是安邦定国的民生基石。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经济伦理,为发展中国现代经济伦理、携手世界经济共享繁荣提供了重要指引。

【肖迪】从纵横两个维度探究孟子“不忍人之心”

心性论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孟子对于心性的看法异于早期儒家的性情说,本文通过梳理先秦对心性的主张变化历史,将孟子的心性论放在同时代之“横”,历史儒学发展之“纵”两个维度进行对较分析,旨在分析孟子“不忍人之心”具体内涵。

白奚 著《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出版暨李慎之序言

《稷下学研究》一书于1998年由三联出版,被收入“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陈鼓应评价其“是具有相当高学术建树价值之作”,2023年崇文书局再版。

【吴金】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 ——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⑦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就包括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这一重要理念是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包含着从万物相联而非孤立片面的角度看待世界的价值观念,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直接经验来源。

【李智福】“断所知障而不尽断烦恼障”:章太炎之孔子哲学诠释发隐

章太炎在“回真向俗”阶段给予孔子一种深度的哲学诠释,这种诠释可一言以蔽之为“断所知障而不尽断烦恼障”。章太炎的孔学诠释既在最高的意义上推崇孔学智慧不亚于佛学,又突出孔学作为世间法的儒学特色,不仅注重孔佛之同,同时观照孔佛之异。

【杨希】孔子《易传》乾父坤母上帝神理与儒教文明的伦理道德价值理念

通过儒教思想根脉的溯源,可以看出儒教文明的世界图景与其他宗教圣人创教的依据一样,都是圣人“以通神明之德”领悟宇宙生命根源而开创的终极性的道德教化。

【儒家邮报】第39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4年暨孔子2574年〔耶稣2023年〕9月18日邮发

【吴凌杰】何以为宾:试论经学视域下“宾礼”概念的构建

经学中的“宾礼”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概念,《周礼·大宗伯》只有“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八种极为简略的定义,经过郑玄、熊安生、孔颖达等人的注疏,宾礼从诸侯朝天子泛化为天子、诸侯、卿、士等贵族之间的相见聘问礼,也指代不臣服于天子的特殊群体之礼。现今学界将“宾”“客”“宾礼”“客礼”视为具有清晰内涵与外延的稳定性概念···

【杨泽波】“性恶心善说”献疑——对荀子研究中一种新观点的检讨

“性恶心善说”是近年来针对荀子人性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诠释。这种诠释于“性恶”和“心善”两端似都有可商榷之处。以物质欲望本身的特点为恶,还是以物质欲望无限度发展的结果为恶,这是“性恶”需要讨论的问题;缺乏仁性的有力支撑,单靠智性的认知之心唱独角戏,能否保障心必然为善,这是“心善”需要讨论的问题。而是否有必要将《不苟》确定···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