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诗歌是世俗生活的灵光乍现,那么小说就是世情百态的恣意涂抹。尤其是以白话体为主的明清小说,生长于民间,长足发展,其铺陈描摹市井人生与风物场景之功,为其他文学艺术体裁所不及。对民俗节庆活动的描绘,多元立体,热烈生动。而春节,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庆,为明清小说涂抹了重彩亮色。
202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格式审查,标志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进入冲刺阶段。作为一组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是历经700余年发展形成的富有韵律、和谐,具有强烈标志性、仪式性的反映东方文明的都城中心区域。
我们现在的农历春节,其实就是“元旦”,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通关与否既是民生正确,也是国家政治的正确,要测试特区政府是不是真的“爱国者治港”,是不是真心为民众谋福利并与国家融合。
这个下半场,是“一国两制“完整实现制度体系建构与融合发展的新周期,香港因此不仅更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治理体系,而且更加积极与国家协同向外追求新全球化的“星辰大海”。
张载通过诠释思孟“仁者人也”以“人之所谓人”论仁,聚焦的问题在于一个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好人,显示的是一种以美德论为中心而容纳道德情感与道德法则的规范论伦理学。
这是对东海客厅厅友们的希望:论及理义,对同道对外道,都应该实话实说。这是导人以善,与人为善,是传道弘道的需要。同时,论理时应该就理论理,心平气和。道高心自平,德大气自和。敌视异己,争以意气,无助于明理,徒然暴露自己的内存不足。所以东海一再强调,义理之争不可无,意气之争不可有。
散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盛于元朝、流行于明清的新诗体。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散曲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不同阶层的丰富情感,在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绽放出雅俗共赏的流光溢彩。或许正是由于这一特色,散曲在表现春节这一举国同庆的盛大节日主题时,不仅有关于国家典礼的恢弘铺叙,也有民间礼俗的生动记录,还有对自然景···
春节,是一连串美好希望的开始。“方知人喜天亦喜,作么钟鸣鸡未鸣。”人们满怀希望,善祝善祷,期盼来年的幸福生活。吉祥如意是春节词里最重要的主题,不仅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也表达出对未来的满满信心。《南乡子·除夕又作》便是这样一首充满希望的佳作:“和气作春妍。已作寒归塞地天。岁月翩翩人老矣,华颠。胆冷更长自不眠···
大唐是诗的国度,有事即有诗,更何况是春节这样隆重的节日。不过,如果你在《全唐诗》中搜索“春节”这个关键词,可能并无预期中的收获,因为把农历新年称为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情。在唐代,春节被称为元旦或者元日,而元日之前的那个夜晚,则称为除夜,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除夕。
《礼记·杂记下》中记载了孔门师徒间的一个故事:冬日一天,子贡去观看蜡祭,也就是每至年末所举行合祭百神的祭祀活动。观看完毕,孔子询问子贡:“你看到人们的欢乐了吗?”子贡回答:“全国的人高兴得都像疯狂了似的,我不知道有什么可欢乐的。”
古人以一季耕种与收获为“年”。《说文解字》对于“年”的解释是:“年,谷孰也。”禾谷成熟之时,意味着农事告终,举行庆典,庆贺丰收,慰藉一年的辛劳,这是新年的缘起。《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虽然那时还没有“春节”这个词语,但已呈现了此后近三千年中国传统春节年俗的雏形,其中诸多场景和习俗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收录长篇战国竹书《五纪》。该篇凡130简,全篇内容基本完整,总字数近4500字,是前所未见的先秦佚籍,篇幅巨大,可称出土简牍之最。《五纪》借托后帝之口,以五纪(日、月、星、辰、岁)、五算为中心,确立了天地万物的常规、法度。《五纪》将星辰历象与礼、义、爱、仁、忠五种德行,天神地祇所司所掌···
玉佩是朝服最初的组成部分。关于为何佩玉,《礼记》中有如下解释:玉佩的左右铿锵鸣声应合于五声中的微角和宫羽;趋走和行走时的节拍与《采齐》、《肆夏》相应;向后转时走圆形路线,右拐弯时走直角路线,行进身体略向前倾,后退身体略向后仰,只有这样才能使佩玉发出铿锵的鸣声。正因为君子在步行时能够听到佩玉的鸣声,所以一切邪僻···
立春时节,孔子故里曲阜春光晴好、风和日暖。孔子博物馆里,迎新春系列活动依然人气爆棚,观众们或参观“孔府过大年展”,或带着孩子参加社教活动,或全家拍照打卡,节日的氛围感拉得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