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洲 李重蓉】荀子“论秦国内政”再审视

荀子直言秦国内政的根本缺陷是“无儒”,体现出他秉执儒家学说的坚定立场,不失其学术宗师的风范。《荀子·议兵》篇保留了荀子对秦国内政的另外一段论断,批判堪称犀利。这是荀子在赵国的议论,环境超脱,也就更能够代表他的真实观点。

【专访】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师节应有特定的历史文化承载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报道《53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议“将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后,引发公众广泛讨论。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是这53名全国政协委员之一,也是十多年间持续推动这一调整的参与者之一。3月10日,澎湃新闻对杨朝明进行专访,他说,“关于改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国教师节,我们一直进行着努力。”

【朱汉民】宋学的多元思想与地域学统

为了应对唐宋变革引发的思想文化转型,宋代士大夫推动了儒学的复兴与重建,最终使新儒学发展成为宋元之后的学术主流与思想核心。尽管宋儒普遍地表达出“明体达用”的学术追求,但他们主要是通过非官方体制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途径,故而使得宋以前儒、法、道、佛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转向了两宋时期一体多元的宋学形态。不同地域的儒学···

【王记录】以史明道:清初的学术反思与学术史编纂

明清易代,经历了鼎革之变的清初学者,在反思历史兴亡的同时反思学术精神,出现了学术史编纂的热潮。这些学术史著述基本表现出三类明显的思想取向:一是尊程朱而贬陆王,强化门户意识,捍卫理学的道统正宗地位,以重振理学;二是把汉唐经学家纳入学术史视野,贯通理学和经学,重新梳理理学源流,同时折衷朱陆,淡化理学宗派意识,以挽···

【路德斌 杨晓伟】荀子行历述考及补正 ——以钱穆先生的考辨为主轴

关于荀子的行历,有两大难解之处:其一,是“威、宣之际,荀卿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一事;其二,则是“荀卿年八十为兰陵令”一事。以往的研究看,除了钱穆等学者外,大家对于这同等重要的两件事情却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对于前者,因史籍记载中出现了一事两说的情况,所以大家都能认真对待并力求给出一个合情合理地解决方···

【丁鼎】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大一统”思想即倡导、推崇和重视国家统一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大一统”观念对于中国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使中国境内各兄弟民族在“大一统”的思想基础上逐步凝聚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并进而形成···

【任剑涛】内外在超越之外:儒家内在超越论及其诱发结果

以内在超越确定儒家思想特质,是一个比较流行的主张。这是力求在中西文化比较视角凸显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特质的一种进路。随着中国内在超越与西方外在超越说流行开来以后,人们发现中国也有外在超越论说,西方同样有内在超越言述。于是,内外在超越便不足以用来界定两种文化的特质。即便承诺内在超越的断言,那么需要看到它的双刃···

【柴文华 段澜涛】论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中的“孟荀之辩”

劳思光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著有《新编中国哲学史》,其中的“孟荀之辩”颇具特色。他认为孟学是儒学正宗,荀学是儒学发展的“歧途”亦即异端,具有明显的尊孟贬荀的倾向。劳思光的尊孟贬荀根源于他主体性的理论设准,以心性学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对非心性学的哲学颇有微词。事实上,孟学和荀学各有特色,应该相互结合,···

【李承贵】论王阳明心学格局的形成

阳明心学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元素聚合之果,这些元素至少包括接引弟子、刻印语录、修葺书院、处理事务、协调分歧、抵御毁谤、心灵陪伴、分化一方等。这提示我们,作为人文理念的阳明心学乃是由具有社会科学属性的元素综合、转化、升华而来。

【曾振宇】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孝本论”与“仁本论”

在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内部围绕仁与孝的关系出现了“孝本论”与“仁本论”的不同。《孝经》作者从为天下立法的高度,将孝论证为“天之经”“地之义”和“民之行”,孝跨越父子血缘亲情边界,向陌生人社会无限扩张与蔓延,衍变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大经大法。在社会政治领域,孝被论证为政治伦理,产生了“以孝治天下”“移孝作忠”等观···

【专访】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的得失

有清一代之学,乾嘉考据最具特色。然而,清末以来一直饱受批评,甚至曾为清亡背锅。最近几十年,学术界对于乾嘉考据学的看法有了变化。如何看待乾嘉考据学在学理上的得失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勾连?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漆永祥教授专治清代考据学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杨朝明:建设中华文明广场 用文化资源凝铸文明丰碑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儒学的研究者,杨朝明思考更多的是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们国家要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教育强国,这让杨朝明欢欣鼓舞。他认为,国家民族的强盛一定是文化的兴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有文化立足点的民族,而中华民族的立足点,就是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

【专访】田飞龙:只有打开香港民众的心结,才能真正实现人心回归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打破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殖民者在文化和种族上的优越感,让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能够真正挺直腰杆站起来。我们要在香港社会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政治文化。“爱国者治港”也会在香港社会催生出一种新的知识需求,就是重新认识我们的国家。

【方用】“意欲持中”与“重当下”:梁漱溟的“时间”之思

梁漱溟自觉理解和吸纳西方的时间理论,同时回归和发掘东方的时间智慧,融会贯通,展开了富有创见和启发的“时间”之思。从佛学立场出发,梁氏将“时间”限定于世间之现象,并强调世间以出世间为归宗,人类终将超越时间。就随顺世间而言,生活是以“意欲”为基而展开的“事的相续”,此即“时间”之本质。

【王记录 丁文】在史法与史义之间:刘知幾的经史观与史学批评

刘知幾以经史互释的方法进行史学批评,以经衡史,所强调的是经对史的指导;以史评经,所强调的是史对经的验证。在这种经史互释的过程中,刘知幾消解了经学的神秘化和神圣化,实现了经学的理性回归,彰显了史学的社会价值,并试图通过经史之互补,为经史之学的发展寻找出路。

【王沁凌】史学的“第二次革命”与中国哲学史写作——从胡适到冯友兰的一条线索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具有方法论的典范意义,代表了一种求客观、重方法的史学研究趋势,由此促动了第二次史学革命。顾颉刚的“古史辨”运动和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是对胡适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在胡适开拓的基本研究格局、顾颉刚和傅斯年等人提出的关于古代思想材料的考辨方法下展开的,它贯彻了···

【陈徽】《尚书·洪范》的道统观和王道思想

《洪范》总结了西周以前的治世理念和政治智慧,开启、影响了此后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精神。它既开儒家的道统观念之源,也初步确立了道统与治统之别,并试图以道统来统摄治统。这一思想高扬了道的至上性,消解了君权的神圣性,激励着后世儒家“弘道”“践道”的价值追求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何益鑫】儒家心性之学的转出 ——论子游的思想创造及其道统地位

子游是孔门后期弟子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心性之学的肇端。从《论语》等记载看,子游得力于礼乐,尤其对乐教有深入领会。他对“本”的重视,源于乐的造诣。他关切人的内心的生存活动与情感状态,将之视作为学工夫的出发点和落脚处,并从人情表达之需要的角度重新理解礼乐制作的意义。由于对内心的意识现象和情感活动的长期关切和反思

【陈来】王阳明晚年思想的感应论

阳明晚年在越城讲学明道,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是阐发了感应论的思想。王阳明晚年的感应论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以感应论来证明万物一体的思想。阳明通过心与物的感应关系来证明心物的一体性,主张在这种感应的关系中,不是心意构造对象物,而是感应关系构建起了心物二者的一体性,从而证明万物一的一体性。

【陈鸿森】北朝经学史小考(下)

南北朝时,南北学风异尚。惟因北朝经学著作,今多不传,故历来论述北学,大抵依据《北史‧儒林传序》相沿成说。本文特就《尚书孔传》之北传、北学并于南学之故、北朝之《公羊》学,以及《尚书正义》与二刘义疏之关系等四事,加以检讨:(一)《孔传》传行北朝年代,旧有二说,《北齐书》、《北史》以为在北齐武平末;孔颖达《正义》则···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