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彦】浅谈从“政治儒学”到“儒商管理学”(下)

政治儒学即我们所谈的庙堂之学,是对整个国家制度,对政治制度,对朝廷、社会制度的构建理念和历史实践。实际上来讲,政治儒学对以往的民间组织同样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和构建作用,其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一直是上下一体、家国同构的性质。社会组织从古以来有一个流变,最早三代有出现井田制,后来从汉代到魏晋变为门阀制度,宋以后出现了我···

【袁彦】浅谈从“政治儒学”到“儒商管理学”(上)

这次来到圣城曲阜,确实有新的感受。尤其大家欢聚一堂,祝贺崇儒书院创办十周年,相信在座绝大多数的同仁对崇儒书院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不得不钦佩,崇儒书院在广毅老师的带领下,历经坎坷,几经颠沛流离,在这个时代下确实是办学不易!但是这10年,正如本次大会的标语:十年磨一剑。书院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在艰难困苦、筚路蓝缕当中···

【颜世安】儒家精神的根本,是造就光明伟岸的君子

前些年,我有一个学生,在美国读博士。有一天突然给我来一封很长的邮件,讲起他最近听的一门课,欧洲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的著作导读。课堂上,教授让他们讨论小布什总统援引阿奎纳的言论为伊拉克战争辩护的事情。我这个学生说,他突然发现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用意,希望通过这些课,让不同···

【专访张西平】文明互鉴:伏尔泰为何将书房命名为“孔庙”?

中国同西方交往交流由来已久,相互认识、相互影响的过程更持续千年。17至18世纪,中国文化曾在欧洲引发百年“中国热”,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甚至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孔庙”,并取笔名“孔庙大主持”,足见中国思想文化曾对欧洲产生深刻影响。

【专访】田飞龙:徒法不足以自行 ——香港新选制的风险在哪里?

5月31日,完善选举制度条例正式刊宪生效。这一改革能否彻底结束立法会内部的政治乱局,还香港一片政清人和的新气象?为解答这一问题,《橙新闻》在北京专访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田飞龙与读者分享他的看法。

【专访】黄玉顺教授:情感与超越

这些年来,儒家的超越性问题已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热点问题。“生活儒学”创立者黄玉顺先生近期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文,引起了学界普遍的关注。为此,我们委托林孝斌博士进行了这次专访,以分享黄玉顺先生关于这个问题的最新思考。

【李景林】儒学德性修养论的思想架构

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在敬德书院2021年春季论坛上以《儒学德性修养论的思想架构》为发言主题,他从儒家本体与工夫的角度,认为教师须经“以身体道”的工夫,方能真实拥有道体,儒家着重于生命存在的实现。儒家常从“德不可掩”“诚于中”必“形于外”的角度,强调“慎独”的工夫,认为人内在的德性及其道德的抉择,必会影响和转化其情感、气质···

【陈越光】经学如何才能回应时代变迁和现代性变革?

5月15日,“返归六经:重光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高端学术论坛(点击查看论坛内容)在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举办。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和浙江大学文史哲各学科的40多位专家学者,旨在围绕经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丰富内涵、当代价值等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讨。

【专访】何俊:谈江南儒学

首先要更正一下,江南儒学这个概念不能算我提出来的。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成立的时候,确定了工作计划,其中一个意向是要开展江南儒学领域的研究,这是上海儒学院的重点工作。但是上海儒学院的同志手上都有自己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所以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没有实质上启动。我2018年离开浙江到复旦工作以后,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希···

【专访】龚鹏程:汉服节和景区一样须要文化提升

但凡复古的形式,若无当代意义,就会成为假古董。我们当代人,面临民族文化复兴的机遇,要秉持的精神是什么呢?就是“敬天法祖”。要缅怀祖先开拓的精神、继承其功业而贡献于新时代。同时,疫情严重,我们也要彼此祈福。所以我们的启幕仪式,恢复了东汉的傩舞趋疫,逐疫净场。然后又依汉制礼敬先祖,奏《嘉至》《永安》、跳佾舞。这些歌···

【楼宇烈】文化自信需要几代人来“立”

楼先生微笑着跟我们攀谈起来。他从客厅中一幅老照片谈起,谈到中国文化名人、上世纪著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先生。张伯驹一生传奇,为新中国捐献了大量珍贵文物,晚年境遇却十分艰难,甚至一度要靠亲戚朋友接济。楼宇烈先生本人就帮助过他们。楼先生说,张伯驹一句话就把一生悲欢通通消解了。

【陈来】谁之江南,何种儒学?

几年以前成立了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这几年走下来,工作的范围,从开始到现在,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面向。这三个面向从近到远,展现出了上海儒学院有什么特点、要做什么事情:第一个是立足江南,第二个是面向东亚,第三个是放眼世界。立足江南是何俊教授负责的工作,面向东亚是吴震教授负责的工作,放眼世界是孙向晨教授关注的工作。立···

【朱汉民 程方平 徐勇】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书院

书院在中国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从唐代中期到清末书院改制,书院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延续了千年之久,遍布全国各地的书院有数千所之多。书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间,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法,成为宋代以来中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传播、藏书与刻书的···

专访谢遐龄:传统复苏需抓住“天道”这个核心

他在采访时表示,天命是中华民族的底色,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的共同信仰,并进一步强调:传统是活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复苏,是机遇更是使命,研究者不仅要研究好典籍,还必须按照现代语境对儒学重新阐释,即“创造性地转述”。

【专访】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师节应有特定的历史文化承载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日报道《53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议“将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后,引发公众广泛讨论。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是这53名全国政协委员之一,也是十多年间持续推动这一调整的参与者之一。3月10日,澎湃新闻对杨朝明进行专访,他说,“关于改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国教师节,我们一直进行着努力。”

【专访】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的得失

有清一代之学,乾嘉考据最具特色。然而,清末以来一直饱受批评,甚至曾为清亡背锅。最近几十年,学术界对于乾嘉考据学的看法有了变化。如何看待乾嘉考据学在学理上的得失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勾连?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漆永祥教授专治清代考据学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杨朝明:建设中华文明广场 用文化资源凝铸文明丰碑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儒学的研究者,杨朝明思考更多的是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们国家要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教育强国,这让杨朝明欢欣鼓舞。他认为,国家民族的强盛一定是文化的兴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有文化立足点的民族,而中华民族的立足点,就是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

【专访】田飞龙:只有打开香港民众的心结,才能真正实现人心回归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打破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殖民者在文化和种族上的优越感,让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能够真正挺直腰杆站起来。我们要在香港社会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政治文化。“爱国者治港”也会在香港社会催生出一种新的知识需求,就是重新认识我们的国家。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杨朝明:读国学典籍,感知中华文化的格局与气象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种手不释卷的情愫,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可谓乐在其中。自去年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举办以来,杨朝明委员或就自己熟谙的领域为其他委员释疑解惑,或认真学习聆听其他委员真知灼见。线上线下的交流与交锋,让读书成为委员们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的一种方式。

【杨朝明】说到读书,他为何偏爱孔子?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种手不释卷的情愫,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可谓乐在其中。自去年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举办以来,杨朝明委员或就自己熟谙的领域为其他委员释疑解惑,或认真学习聆听其他委员真知灼见。线上线下的交流与交锋,让读书成为委员们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的一种方式。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