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黄铭:穷其枝叶方能得其英华

经学研究的展望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希望在我们这代人中,每一部经典都有人去做穷其枝叶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一本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注本,成为研读注疏的阶梯,如杨天宇先生的《仪礼译注》(繁体本)那样。再进一步,能不能写出一本详尽的讲疏,供人深入研读,如段熙仲先生的《春秋公羊学讲疏》一样。

【姚中秋】重识五四:中国文明复兴的起点

我对“五四”的看法也经历过一些变化。因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混在一起,前些年,对“新文化运动”反传统这一面持比较激烈的批评态度。这几年来,不断地读书学习,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也是在一步一步的加深,有了一些新想法。

【谷继明】我的经学文献研究服务于经学研究

经学文献学是经学与文献学交叉的一个领域。经学方面做过一点研究;但在文献学方面连正规军都算不上,更算不得“深入研究”了。我只是误打误撞走到这个领域边缘的一个票友而已。

【宋立林】学问路途上有很多可以欣赏的风景

说起来非常惶恐,非常汗颜,我哪里懂得经学文献,纯粹是门外汉。面对经学,如同面前的万仞宫墙,虽然就在眼前,但恰如子贡所说,我是“不得其门而入”,只能仰止!

【吴钩】《清平乐》的考究与遗憾:宋仁宗时代,天才为何成群而来?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主人公宋仁宗赵祯,诞生于公元1010年,有意思的是,这个年份距离2020年,也正好相差1010年。

【彭林】古人为何如此重视风俗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风俗”。生活中,同一个词在不同时候,大家的理解可能会相差很大。在我谈到“风俗”这个词的时候,大家脑子里反映出来的也许就是月饼、粽子、舞龙、舞狮、兔儿爷这些东西,这些都是风俗里面比较浅表的东西。

【南乐山】生活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儒学命题需要现代语境下的重新表达

本文是水之扬先生2016年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对波士顿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波士顿大学神学院院长南乐山(Robert Neville)教授的一次访谈整理稿。

【孙海燕】来自历史深处的人性呼唤——孝道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儒家孝道就像胎记一样,印在了每一个传统中国人的心里。

【孙向晨】我在德国讲《孝经》遭质疑:现代世界讲这些还有意义吗?

中国人自己的传统在近现代的历史上就被屡屡改变,对于这种不适应感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西方社会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现代性的代表,而所有非西方世界无非是迈向现代社会。这样的说法,虽然大家现在普遍认为是政治不正确的,但在现实世界中,多多少少还留有这样的思想痕迹。当中国哲学开始“进入”时,实际上,就会对他们的传统规范造成某种冲···

【何俊 刘夙】阳明格竹的分析:阳明学与植物学的一场跨学科对话

一方面,中国传统思维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维是不可避免要在实践的层面上废弃掉的,但另一方面,现代科技思维也不负责解决生命的意义、精神世界的依托这样的终极问题。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是不可能全盘西化的,因此,是否有可能用现代科技思维这种最为有效的“格物”方式,去填补阳明心学中在认知外物上的局限和困难,是很值得探讨的问···

【姚中秋】我眼中的曾国藩

新教育中国文化课程研习营自2017年开始,每年一届,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作为“新教育实验中国文化课程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由朱永新教授领导,由项目负责人黄明雨及其团队具体执行,由新教育基金会下设”中国文化和基础教育研究“专项基金支持。本文是姚中秋教授在2019年2月份主讲的近代历史人物系列授课记录,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姚中秋】我眼中的林则徐与鸦片战争

中国从鸦片战争往后这一百多年,都是处在帝国主义的重压之下。中国人要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存活,所以很快就确定了目标,叫追求富强。我们也要建立现代工业体系,也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为了支持这两点,我们就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这就是我们过去一百七十年来,中国人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林安梧】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

读《论语》一定要回到我们的生活世界里去。在现代的社会中,信息是堆积的、知识是构造的、智慧则是生命的生长。《论语》重要的不是概念的定义,而是当下亲切地要我们自己去体认。

【(美)艾恺】追踪梁漱溟与中国文化

儒家的精髓是按照中国文化的最基本的原则而行事的。在我看,什么是儒家,什么不是儒家,世人常常有误解。

【专访】周志文:只要有文明存在,《论语》绝不会消失的

《论语》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因为它是塑造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历史上,注解《论语》的书非常多,近人钱穆、杨伯峻、李泽厚、李零等都有新的读解,甚至为此引发争议。

【答问】鲍鹏山:我辩论,为被误解的孔子

我确实在辩论,和上个世纪一直延伸到今天的有关孔子的种种误解、曲解进行辩论,甚至和自孔子生前直到今天种种对孔子的误解、曲解辩论。孔子的学生子贡,就为孔子做过辩论,我这工作,算是对他的一个继承。

【专访】郭齐勇:反思启蒙心态,重拾“天人合一”智慧

从野生动物传播开来的新冠肺炎,是继非典、禽流感、埃博拉病毒之后,大自然又一次给人类敲响的警钟。人与动物应该如何相处?“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为何没受到现代人重视?如何重拾重建?

【专访】唐文明:儒学研究必须紧扣六大张力

儒学研究的主题已经远远超出原有的中国哲学领域,不仅产生了大量新的思想主题,也使原来很多旧的思想主题呈现出相当不同的面貌。可以断言,立足儒学的义理,就社会各阶层都关心的公共问题展开独特、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将是今后中国社会公共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专访】俞荣根:德政、民本、容隐制及其他

中华法系本质上是儒家之法,它的制度实体和理论体系已被解构了,但其法律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还在影响我们的法律生活,而且不乏积极的正面的价值。

【专访】杨立华: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

今年,杨立华新作《中国哲学十五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海书评》在北京大学采访了杨立华,请他谈谈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