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中国文化关于德财关系的思考

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晋语八》记载了“叔向贺贫”的故事。叔向去拜访韩宣子,韩宣子抱怨说:自己虽有正卿之名,却没有足够的官场交际费与贵族大夫交往,为此感到发愁。韩宣子本以为叔向会同情他,没想到,叔向却向他道喜祝贺。叔向列举了晋国历史上栾氏、卻氏两大家族的兴衰存亡故事来开导他。栾武子虽清贫,但能把德行放在首位,乐善好···

陈少明:作为精神现象之“物”

2021年5月26日,中山大学哲学系2021年研究生哲学前沿系列课程第十二讲《作为精神现象之物》在锡昌堂801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张伟主任,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老师。开场,张伟主任介绍了陈少明老师所提出的“做中国哲学”,这既是方法上的探索,也是哲学创作,这样一种全新的范式在中国哲学界独树一帜,并产···

【郑泽绵】“以心求心”与“以禅抑禅” ——论大慧宗杲思想对朱熹批评湖湘学派的影响

朱子认为湖湘后学近禅,但他对后者的批评也借用了禅宗,采用以禅抑禅的方式。首先,朱子批评湖湘学派的「观过知仁」会导致「一心三分」,笔者在《大慧语录》中找到了类似「一心三分」的说法,还有朱子批评湖湘学派时引用的公案;其次,朱子批评湖湘学派的「以心求心」,认为:「即觉其失,觉处即心,何更求为?」转而提倡「常惺惺」的···

【丁四新】作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性”概念的生成及其早期论域的开展

“性”概念是在天命论和宇宙生成论的双重思想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联系着“天命”和“生命体”的双方。其一,“性”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追问生命体之所以如此及在其自身之本原的问题。它是一在己的、内在的且潜在的本原和质体。其二,“性”来源于“天命”,是“天命”的下落和转化,而人物禀受于己身之中。“天命”与“性”虽有位格的不同,但其实体并无···

【刘乐恒】心性接通现代性如何可能 ——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的哲学探求

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为代表的第二代现代新儒家,是现代新儒学的高峰。第二代新儒家承第一代之绪,将儒学的特质界定为“心性”;同时,他们进一步追问心性如何接通现代性的问题,这是第二代新儒家的核心问题意识。对此问题,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的回应是:现代性的核心精神是主体性的确立,儒家的心性之维体现出道德的主体性

【余东海】文化轻薄子,西化派杂家 ——东海客厅论胡适

论及胡适,说好听点,名士风范;说难听点,轻薄子耳。其轻薄表现于学术,于西方文化不求甚解,对儒佛道皆浮光掠影,喜欢信口雌黄。胡适“大胆怀疑,小心求证”之言很好,可惜自己做不到。对于儒家,他怀疑倒非常大胆,求证却毫不小心,常常乱求一通,不通不通。当年曾为其赫赫之名所动,购其《说儒》和《中国哲学史大纲》,一翻之下,大···

【党秋妮】一部关学文献整理和思想研究的创新成果 ——荐 《关学经典集成》

1000多年前,关中大地诞生了张载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怀抱“民胞物与”的宏伟理想,以“古今无两”的“学问思辨之功”和“濯去旧见以来新意”的“造道”精神,穷神研几,探赜索隐,思考宇宙人生的真谛,进行着艰巨卓绝的哲学理论建构。他奠基理学、创立关学、复兴儒学之功···

【陈越光】经学如何才能回应时代变迁和现代性变革?

5月15日,“返归六经:重光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高端学术论坛(点击查看论坛内容)在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举办。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和浙江大学文史哲各学科的40多位专家学者,旨在围绕经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丰富内涵、当代价值等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讨。

【何益鑫】从“故而已矣”到“乃若其情”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的诠释及其衍生···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一直未得善解。根本原因是,人们不能理解孟子论性的基本立场。此章的“故”字,于人则为事迹,于物则为轨迹,皆指人物之现象而言。孟子认为,时人言性都只是说到了人事之现象而已,未能着眼于“以顺利为本”的角度,反思现象之情实。正如湍水或东流或西流,只是表面的、偶然的现象。

【陈佳铭】论朱子格物思想的发展 ——以罗整菴与湛甘泉对格物的理解进行探究

朱子的思想体系从其发展到完成,一直遭遇许多质疑与争议。从朱子当时,就有象山与其争议,批评他是“支离”[1]、“学不见道”[2]、“见道不明”[3]。朱子之后明代理学的发展,即承袭了象山的“支离”、“不见道”之批评,把焦点置于朱子心与理为二以及格物穷理的问题。这是从白沙首先指明此问题即在“心与理”的关系,他从朱门的吴康斋学,但发觉“···

【余治平】亲亲”而“分封”:“天下共主”之成败——公羊家政治哲学一个基本原则的使用···

周代的政制、礼法、宗庙、祭祀维系于血缘伦理,都与公羊家的“亲亲”原则相关联。“嫡长子继承法”是周人的制度创新,解决了夏商以来王权交接的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周王分封遵循“褒有德”、“尊勤劳”,血缘亲属优先,兼顾异姓战功。“封建亲戚”是对血缘关系的绝对信任,借助宗法力量而维护王权核心利益。周天子作为盟主并不拥有天下疆土统···

【林安梧】从「五四后」到「后五四」——基于“存有三态论”思考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经济发展、文化生根」,迎来了崭新的机运。人们进到现代之后,应当克服「主客两橛观」,回到人之为「活生生的实存而有」的生命真实。如此一来,才能从「本能之能」、「知能知能」进到「觉性之能」,寻求文明交谈及人类和平的可能。

【郭沂】价值本原与人类生存

可用道来表达物质世界中作为宇宙本原、世界本体的概念,用藏来表达价值世界。构成道的基本元素为气,它有质、能和理三种基本形式。万物所拥有的质、能和理,可分别谓之物质、物能和物理,其中物能就是万物之性。所有形式的人性,皆属气质之性,所谓义理之性是不存在的。心有感知、体知、认知和觉知四种认识功能,其中前三者分别指向物···

【吴钩】宋朝儿童也玩“芭比娃娃”

“磨喝乐”通常都在乞巧节期间大量上市。北宋金盈之《醉翁谈录》说:“京师是日(乞巧节)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喉罗’。小大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奢者,南人目为巧儿。”《繁胜录》也说,“(七夕,杭州)御街扑卖‘摩侯罗’,多着乾红背心、系青纱裙儿。亦有著背儿、戴帽儿者。”明人田汝成讲述宋时杭州掌···

【何俊】还理于《象》 ——叶适易学的破与立

宋代理学以易学为理论架构,但各家立论不同决定了对易理的不同阐扬。叶适集永嘉事功学之成,与朱、陆鼎立。陆学以心为本,故叶适于易学尤以破程朱理学为主。叶适从文本与思想两方面否定《系辞传》与《序卦传》,主张以《象传》为依据,兼及《彖传》,还理于象,于事上呈现义理的丰富性,从而为事功学确立易学论据。

【吴丽娱】《礼论》的兴起与经学变异 ——关于中古前期经学发展的思考

本文讨论《礼论》的兴起及其撰作方式与中古经学发展变异的关系。认爲《礼论》类著作因《石渠礼论》《白虎通义》而发端,针对礼典中不易理解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论证,有别于章句训诂,从而开辟了经学诠释学的另一种路径和方式。东晋南朝以降,以刘宋何承天《礼论》爲代表,此类著作大量出现,发展爲与义疏学并列的两种文体和学问。

【孙钦香】“立国以人道为本” ——马相伯政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相伯曾言:“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100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可见,马相伯不仅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曾积极参与清末新政、中华民国建立等政治活动的政治家。更为难得是,马相伯以丰富深厚的学养和见识,在20世纪初期发表数十篇政论性文章,通过人禽之辨、形我与神我之辨,将古典式对人、国家起源的理解与自由、平等、···

【何益鑫】从“故而已矣”到“乃若其情”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的诠释及其衍生···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一直未得善解。根本原因是,人们不能理解孟子论性的基本立场。此章的“故”字,于人则为事迹,于物则为轨迹,皆指人物之现象而言。孟子认为,时人言性都只是说到了人事之现象而已,未能着眼于“以顺利为本”的角度,反思现象之情实。正如湍水或东流或西流,只是表面的、偶然的现象。

【王萍】潋江书院:毛泽东住过的书院

潋江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当时的兴国知县徐大坤创建,之后历经多次重修增建而日臻完备,成为赣南地方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距今仅280余年的潋江书院并不算历史悠久,但却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辉,其不仅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更有着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是一所集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于···

【尹传政】汉代第一循吏文翁

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自古以来就极为重视官吏的品行,因此在古代形成了政德文化。事实上,政德文化为历代史学家们所推崇,成为史作的重要部分。而这部分为史书所记载的官品较佳的官员通常称为循吏。所谓“循吏”,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解释,是“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大概是指善于治理政事的清官。对此,《史记》专设有···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