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共八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第一至第四章是对朱熹思想的研究。在第一章到第三章中,作者主要从朱熹思想的三个重要概念——“心”“天”“天地之心”——对朱熹的思想进行诠释,探讨朱熹思想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以及继续挖掘的可能性。在第五章到第八章中,作者以朱熹再传弟子真德秀为研究对象,探讨他在大量的青词书写与祈祷中所体现的···
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五岭镇箭竹村,萧姓,乃梁武帝萧衍之后裔,始建于明初,至今有600年之历史。此村背靠过江龙山,漳水河环绕流过,空中俯瞰,犹如太极图,故又称之曰太极村。民居乃典型湘南风格,遗存完好,而其自然风光,尤为奇绝。庚子年仲夏,疫情略缓,余得间而游之,疫情之忧闷,顿时烟消云散,赋曰:
欲做好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的传承发展此项工作,我想有赖“三驾马车”朝以下几个方向来努力:一是亲近经典,明德明礼;二是仰望榜样,希圣希贤;三是会通中外,自觉自信;四是知行合一,慎初慎微;五是涵养情怀,爱家爱国。
在荀子那里,心能辨别善,并趋向于善,善基本上不是心自己具有的,而是人类累积的文明成果。当然,心能辩善,并倾向于善,从逻辑上讲,心自身也就具备了善的因子,这一点荀子未能做出有效解释。
在外国人来华留学乃至移民的事情上,一方面,我们不应该不设门槛,甚至是给予外国移民和留学生超国民待遇;另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国家的强大,在于吸引全世界的精英。在仇外与媚外之间,我们要找到一个真正有利中国强大的中道。
这个“基督易传”的诠释工作,虽然是基督教中国化的性质,但是毫无疑问,也是儒学新境界的拓展,是儒学神学化的确凿的路标。所以,中国化的基督教应当作为国学新势力,对传统儒释道国学构成丰富、托底和成全。
古今事理无限,观察角度无限,知识更无限。宇宙之规律稳定,人生社会则复杂难明。客观实证,以求人生社会无涯之知,殆矣!惟知本者,可以不殆。
“近世礼教时代”是以朱子礼学为范型的时代。作为朝向平民社会的实践礼学,朱子礼学通过“社会化”和“身体化”两条途径,极大地塑造了明、清两代礼治社会。朱子礼学在组织社会和教化民众两个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代表着儒家外王之学从政治维度向社会维度的拓展。
朱子《家礼》是朱子在礼学方面影响范围最广,接受人群最多的著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民间通用礼仪影响深远,近年来颇受学界关注。
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思想传统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创立了两大探索领域---形式逻辑和生物学---而且在现有的所有学科领域如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物理学、经济学、修辞学等都出版了质量卓越的一流著作。
无为而治的思想最早源自孔子,经其后学传承,一直不绝如缕,并不是道家独有的发明。《老子》文本与思想晚于孔子,这也基本是现在学术界的共识。当然,我们不是说《老子》无为思想源自于儒家,且二者对于“无为”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但将“无为”视为一种治理思想,确实是儒家的学说。
晚清以来对墨子等古代异端知识的发掘,正是希望这些陌生异乡之神的知识,能够逃脱两千年来“孔孟之道”这一“宙斯”的统治和家园,用遥远而陌生的《墨经》作为获得解放的“诺斯”知识。这个意义上,从谭嗣同到王小波,就是中国现代灵知人不断寻找远古异乡之神的过程。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好的政治生活是共享有关公平正义和高贵理想的话语,但这样的话语只能出现在那些人中间,他们放弃基于专制统治的政治模式,我们知道在专制统治中,沉默和令人闭嘴往往占上风。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理解的那些人是政治的敌人,如当今的种族主义者和厌恶女性者,其目的是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作者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开宗明义地说,这本书是给青年人看的。给青年人看,就要研究青年人的需要,给青年人提供其所便利的接受方式及其所需要的营养。基于此,他把全书分成了“学习”“道德”“修为”“为政”“君子”“弟子”六个部分。
不在这看似不完满的世界之上设想某种完满的存在,而是以最勇敢和朴素的态度看待“如此这般”的这个世界,努力在生生变化中“成己”并“成物”,是中国文明总体世界观的基本品格。知止精神是这种此世品格的自然延伸,它突出地体现在敬畏世界、“赞天地之化育”而非追求“全知”的态度中,并从面对不同国家或文明、自我与他人之关系等方面塑造了中···
本书通过考察明代大儒、阳明弟子邹守益之学术思想与历史活动的互动,展示了阳明学者思想与实践的一体性特质,再现了一个理学家以“天理、良知”之价值来传播学术、引导现实政治的理想追求。以此深入揭示了阳明学者的思想与社会历史实践的密切关联,探寻了哲学史与社会史、文化史视野相融合的解释路径。
从全球化的历史到逆全球化的对策,说来也简单:就是当年人家要跟我们做生意,我们不干,他就弄鸦片毒品和船坚炮利来打;今天我们要跟人家做生意,人家不干,我们既不能贩毒,也不应发动流氓战争,而是应该象孔子告诫的那样,身处蹇难则“反身修德”,自强不息,徐以图之,等待时机。唯其如此,才能给自己带来最后的强大,给人类带来最后···
哲学在轴心时代以宗教的对立面出现,否弃了外在神圣超越,而走上了人本主义的内在超越之路,但在取得丰硕文明成果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当今思想的根本任务是克服理性与信仰的对立,这意味着神圣超越的哲学重建。对此,现象学“解构→还原→建构”的思想方法和《周易》“古歌→形而上者→形而下者”的建构路径都有深刻的启示,后者“···
朱子在《易学启蒙》中曾引用邵雍“心为太极”之说。此说与朱子学的固有观念似乎相互矛盾。但“心为太极”说在朱子学的框架内至少曾出现如下三种理解。三种说法并不矛盾,“环中说”背后所体现的是“太极不离阴阳”的活动性原则,它与“禀赋说”所代表的实体性原则相辅相成,二者的统一就是“境界说”。此外,“心为太极”还有一层工夫的含义,即对于···
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安福县人数众多的草根阳明学者,虽无科举功名,却是阳明学在地方社会传播的主力。他们由讲学、研磨心性而扩展至教化乡族,参与地方公益事业,进而协助官府参与地方社会治理。作为阳明学者的乡绅自我认同的角色是“乡人之心”,他们的讲学和化乡活动是以“万物一体”的济世理想和责任作为精神动力,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