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杭书院戊戌会讲:用“仁”唤醒我们做人的自觉性

2019年元月12至13日,以“仁”为中心议题的苇杭书院戊戌年度会讲在北京大学举行,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200余名儒门同道及国学践行者。楼宇烈、张祥平、张祥龙、韩星、程方平、任剑涛等20余位学者专家,从“仁”的基本内涵、“仁”的传统与现代精神、仁学与儒家修身工夫、“仁”与西方宗教博爱观念等角度展开讨论。

【杨泽波】道德动力源自何处?——儒家生生伦理学关于道德动力问题的探索

牟宗三提出,伦理道德学说须有内部动力,但是他并没有具体说明心为什么有活动性,也没有对心的内在运行机制作出解释。从儒家生生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这两个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答复。心之所以有活动性,是因为人有生长倾向,有伦理心境,是一个先在的道德存在,原本就有道德的要求,并有满足这些要求的动能,从而心甘情愿成德成善。心的···

【王中江】孟子的伦理选择论——从“可欲”到“能”和“为”

为了促成人们的伦理实践,孟子提出了一个比他的性善论更为复杂的伦理选择论。这一伦理选择论既有抽象的一般性的正当选择原则,也有比较具体的可欲之善和更具体的作为“良贵”的仁义等价值;既有对人性的相似性和人能够做什么的说明,也有如何实践伦理的方法。在层层推论和类比中,孟子令人信服地向人们证明,在不同的价值选择中,伦理选···

【尔雅台】论语中级读本:为政篇

正义曰:学而后政,故此篇所论孝敬信勇皆为政之德也,圣贤君子乃为政之人也。凡二十四章。

【唐文明】中国革命的历程和现代儒家思想的开展

现代儒家思想的开展,更多地表现为调动乃至挪用儒家传统思想资源顺应革命之潮流,而很少能够做到坚守儒家立场以反思、回应革命所带来之问题。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历史事实是,恰恰是儒家传统中的某些思想资源,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真实的精神动力,尽管儒教中国,正是革命的对象。

回顾与展望:“东亚儒学视域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7年10月14、15日,由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回顾与展望:东亚儒学视域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

儒学与时代——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首届年会综述

2017年9月23日至24日,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首届年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隆重举行。本次年会由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两岸三地各高校及若干境外高校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58篇学术论文。此外,同期举行了“中日韩博士生儒学国际论坛”,共有来自海内外七所高校的18名博士生发表了论文报告。

【唐文明】隐者的生活志向与儒者的政治关怀——对《桃花源记并诗》的解读与阐发

孔子以前对士的理解的重心在“仕”,强调的是任官职事,孔子对士的理解的重心则在“学”,突出的是弘道崇德。这一转变意义重大,使得弘道成为士人出仕的根本目的,从而也影响到了君臣之伦的重新建构。简而言之,既然士人出仕的根本目的在弘道,那么,道就成为君臣之伦的规范性基础。这样一来,臣对君的从属关系实质上来自士对于道的遵从,···

【陈姿桦】《孝经》中的政治学——读陈壁生《孝经学史》

欲求既往以资现在,如今我们是否该走出“后经学时代”而回到经学?所谓回到经学,当然不是回到哪个文本,哪段注疏,也不仅仅是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更重要的是重新构建本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连续性,为近而治本国政治社会文化学术种种学问树其基础,尤当为解决当前种种问题提供以活泼新鲜之刺激,是一种当代意义上的文化政治意识。

《<性故>注释》出版暨陈来序

《性故》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方以智集中论述心性问题的代表作,原文7000多字,分为25节。《性故》讨论的内容涉及心性、性理、性命、性情、有无、善恶、理气、气质、动静、刚柔、别总、体用等诸多基本范畴。文字艰深晦涩,不易读懂。本书整理者利用其已有的研究成果,校勘原文,参考方以智的其他相关著作,广泛引用儒释道各类文献,为之作···

[明]方以智 著,张昭炜 整理《易余(外一种)》出版暨简介目录

《易余》为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方以智的易学代表作,是先天易学、象数易学、义理易学结合的典范。是书不仅提出了“一分为三”思想,而且近似于西方哲学的论证推导,迥异于中国传统的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卷,卷首有《易余小引》、《三子记》和《易余目录》,后附《象环寝记》。

【常会营】孔庙祭孔研究历史文献及现代论著综述

孔庙祭孔,现在已经成为两岸三地、东亚乃至欧美一些国家每年一大盛事。当然,部分孔庙逐步恢复了春秋二祭,越来越与历史上传统的祭孔相贴近。而且,随着国家政府对孔子、儒学的高度重视,祭孔的影响力也越来愈大。在祭孔如火如荼进行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孔庙祭孔的历史文献以及现代论著做一查考,以便为当前孔庙祭孔活动及研究提供重要···

【金周昌 白立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之意象思维视角研究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就是意象思维的鲜明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包括:人为天代言、立心;重视和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表达了人天一体、大道和合的生命自由之境。

衡水国礼艺术馆捐赠董子像仪式暨董子文化座谈会隆重举行

1月9日,时值岁末年初,窗外天寒地冻,衡水学院董子学院内却一派春意盎然,怀着对董子的崇敬之情,我们迎来了衡水国礼艺术馆捐赠董子像的揭幕仪式暨董子文化座谈会的召开。

“祭天与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

近日,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原文化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祭天与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与会学者通过多学科视角,围绕“祭天与古代文明”这一主题进行研讨交流,以期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文明演进历程。

“问祖寻根——姓氏文化主题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

2018年12月28日,“问祖寻根——姓氏文化主题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三展厅开展。此次展览由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随州博物馆承办,襄阳市博物馆、安阳博物馆、荆门市博物馆及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

【儒家邮报】第302期

《儒家邮报》主要为各界人士提供与当代儒家有关的各类信息,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所刊登的文章并不完全代表编者的立场和观点。《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

【李竞恒】律彰国体,例本人情——从“古今之争”看张扣扣案

张扣扣为母复仇杀人案的争论背后,其实是思想史所谓“古今之争”的张力。这个“古”,不是一般人理解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而是指现代国家、理性化的科层组织和公共秩序治理出现以前的社会本位。

【黄震云】孔子后裔和明代山西儒学——读《孔天胤评传》

《孔天胤评传》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能够在整个思想史和明代这样的时空中观察玄览,因此很多地方对明代的政治、吏治、科举、文化风貌都有新的发现,对山西文化的发展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对当代山西学术可以说增益添采,值得我们充分肯定。

【集论】儒教在今天中国,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陈纳 范丽珠 郭晓东 曾亦)

从逻辑上推导,看不出“宗教”要以“基督教”为标准的依据。如果要追寻其中的原因,就是话语权的问题。这种命名和定义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西方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延伸,也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要真正认识或理解宗教的本质,必须跳出西方中心主义。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