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我们从小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长大,学习传统文化后会产生心灵共鸣,这就是传统文化教化人心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缺失,加之学生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离,导致部分人失去人生目标,陷入迷茫与困惑。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高校教师,结合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我认为应将传统···
“以儒诠经”活动中大量采用儒家学说,但在信仰、义务与善行方面坚持伊斯兰教教义信条,在寻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的过程中,对所吸收的中国文化特质加以改造。同时,也用伊斯兰思想发挥儒家学说,用双向选择的方式,创立了既不同于一般的儒家学说,又有异于传统伊斯兰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地伊斯兰文化思想体系。
“礼”原是宗教祭典上的仪程节文,据说夏代即已有“礼”,商代进一步发展,周代的礼是在损益前代礼的基础上形成的。五经中的“礼经”即指记载周代礼仪制度的经典,据传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后人书其制度所著,即《周礼》和《仪礼》。
“家”在二十世遭受重创,顾炎武的痛彻犹如魔咒,仍萦绕在铜驼荆棘的瓦砾之上。越来越多的人们失去“家”,成为流浪的原子,而“家”的焦虑也仍在印刻在流民们的黑话切口之中——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晚清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吴汝纶在一封教训儿子的家书上说:“凡为官者,子孙往往无德,以习于骄恣浇薄故也。”他点破了一个自古存在的“官二代”现象——官宦子弟因为“习于骄恣浇薄”,故而“往往无德”。
在落笔书院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读书的四年时间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美好的一部分,在这四年里了发生许许多多有意思的事情,我得到了长者的指引,收获了同窗的友谊,我诵读了圣贤的言语,结识了很多的朋友,也和大家一起做了一些事情,我永远感谢落笔书院的老师和同窗们,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段美好的时光。
文章从董仲舒人性论的证成;董仲舒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与把握;董仲舒对荀子性恶论的修正与发展等三个面向作了探究,以期使对董仲舒的人性论有着深化的哲学反思。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本体论,应当从这一性质来认识其重要意义。文章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成熟、古代政教制度建立、伦理体系的确立三方面来探讨这一诗歌本体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论文认为“诗言志”作为一种古老的经典理论,为春秋时代的士大夫赋诗行为所继承,并被诸子论诗所引述与发展。在与其他经典并存的体系中,“志”···
此书系王锷教授校勘《礼记》过程中的所著文章结集,因曾逐字细校,手摩目验,故其见识,过耳食学者远甚,其于抚州本、婺州本、余仁仲本、八行本、十行本、武英殿本、阮刻本等本用力尤多,关于批语、跋文、刻工等诸多方面的见解,多前人所未发,故学术价值甚高。
2019年1月5日,中国实学研究会年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宣部、国家文旅部、知识产权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铁路局的领导以及各地理事单位及会员代表130人参会。中央电视台中文频道新闻主播余露莹主持会议。
书院是中国读书人围绕着书,开展藏书、读书、教书、讲书、著书、校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曾为古代讲学藏书、学术研究的发展,学风士气、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素养、伦常观念的养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2017年两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以来,学术界与教育界对于国学教育的期待与热情空前高涨。在此形势下,国学教育资源普遍相对短缺,包括国学在内的文科院系的分量与比重、话语权、资源分配方面都处于弱势的理、工、农、医、军事、管理、音乐、体育、美术等行业特色大学,如何推进国学教育,如何结合自···
船山一生经历了一个由“晓梦”而“续梦”而“噩梦”而“筑梦”的心路历程,“梦”成为他人生与时偕行的精神寄托和价值引领。尽管现实生活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他的梦想,可他还是能够一次次从梦中醒来又一次次如同“精卫填海”一样继续构筑自己的梦想,并始终不渝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孔子是中国文化奠基期的代表,开创了以礼乐教化来培养人才的机制。通过细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序文,并与《论语》做对比,以此分析孔门弟子的结构,详解孔门的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
由齐鲁书社出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杨义堂所著的《鲁国春秋》2019年1月正式出版。这部长达37.5万字的长篇传记文学,描写了近800年的鲁国历史,形成一部“全景式”鲁国史。
《走下神坛的牟宗三》力图将牟宗三从神坛上请下来,作为一个哲学家,与之展开对话。本书分别从坎陷论、三系论、存有论、圆善论、合一论五个方面,扼要介绍牟宗三思想的主旨,汲取精华,指明缺陷,一同在哲学的道路上向前迈进。
读书都要问为什么——这部书为什么这样编,为什么用这种体裁;这一段话为什么这么讲,为什么在这里讲,这句话为什么用这个词。
《清学札记》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先生关于清代学术数十年的积累之作,按作者自序,其弱冠之后,专于清人纂述,而乾嘉诸老,又精擅笔札,是书从其毕生所积的五百余条中精选一百五十余条,内容涉及经学、考据学等诸多清中期学术著作及顾炎武、阎若璩、杭世骏、刘逢、戴震、钱大昕、惠栋等学者之学问、为人、处事、后世等诸多典故···
《书集传》,又名《书经集传》、《书经集注》、《书蔡传》,共六卷,由南宋著名学者蔡沉(一作蔡沈)所作。蔡沉为朱熹晚年高足,《书集传》的写作,就是在朱熹授意、在朱熹未完稿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书集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朱熹在研治《尚书》方面的心得体会。
周敦颐则是宋儒理学的先导者,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既继承孔孟之教,又融合佛、道两家思想资源,开创了宋明理学。其传世之作《太极图说》、《通书》系统论述了他的理学思想和政治抱负。《通书》中的礼乐篇章,是他对先秦礼乐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他从形而上的层面对礼乐作了深刻的阐释,体现出宋明理学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