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不能写对联的文科生,你一定读的是假文科

对联这种文体极可爱,它通俗但绝不简单。能让人喃喃吟咏或高声朗诵的对联尤其好。

【倪富静】崇德立本的重德传统

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崇德观念发端较早,可追溯至史前神话时期。不过,较为自觉的道德意识与思想则是在西周以后产生的。

近代中国《尚书》研究史亟待整理

《尚书》是五经之一,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道之本”。中国古代的《尚书》研究起自两汉递至明清。近代以降,随着历史和学术语境的巨大转变,《尚书》研究也发生了变化。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朱熹书翰文稿》,感知一代大儒风范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朱熹书翰文稿》是此稿历史上展览最全的一次。记者注意到,长卷由四部分组成,包括画像、信札、文稿及元朝朱公迁、明朝文徵明等共11人的题跋。  

【孙向晨】亲亲相隐之“隐”的机制及其本体论承诺——兼与王庆节教授商榷

“亲亲相隐”在现代的争论其实显示了传统与现代两种价值秩序之间的张力,显示了现代个体主义生命观与儒家生生不息的生命观之间的巨大矛盾。对这一问题的论述,看似只涉及“亲亲相隐”是否公允,其实关乎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的问题。

董成龙 著《武帝文教与史家笔法》出版暨后记

司马迁于立教事宜心有戚戚,笔法曲折,分散于《史记》各处,汇总而观,足见其在立教时刻的史家笔法;武帝有立教之名却未能真正导民以德,史迁对此颇有微词。《史记》上起黄帝、下至汉武,黄帝作为首帝,无疑是历史的起点和原则,武帝改汉德为土德,则首尾呼应;在此框架下涵盖黄帝(太古)、秦始皇(中古)、汉初先帝(近古)与武帝(···

【江小角】张英家训的当代启示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学圃,安徽桐城人。家世儒业,幼谈经书,过目成诵。康熙二年(1663)中举人,六年中进士,十二年以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

【韩星】礼之本——礼乐的价值基础和内在精神

从孔子开始,历代儒者不断阐发礼乐的内在精神,如仁、孝、义、情、恭、敬、让、中、和等。有价值基础、内在精神与完美形式的礼乐,其目标是培养道德,提升人格,内外交修,修己治人。当今礼乐的复兴要把握礼乐的价值和精神,防止流于形式的繁复和奢侈而丧失其精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礼乐的效能。

“从儒学到儒商——儒商精神研究的当代价值与国际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正发生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身处这一变局之中也正经历着由传统到现代的巨大历史转折,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于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应对变局需要思想定力,延续奇迹需要历史智慧。

【贺希荣】庸俗的实用主义与虚无的拿来主义——评李零“国粹多是国渣”

这篇“国粹多是国渣“,李零教授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中国是个大杂烩,说到底是个空篓子。可能李零教授所看到的“三古”本来就是如此。庸俗的实用主义与虚无的拿来主义,从来大抵是配在一起的两种元素。如此说来,李零教授在《我读论语》中说有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我以为他会不会在反其道而行之。

【许石林】你知道现在谈传统和旧礼俗有多危险吗?——独生子女婚后先到谁家过年

风俗习惯并非随时随地适应顺遂于任何人,可以说,之所以是风俗习惯,就在于它在执行过程中,会裁抑个人的行为和情感,这种裁抑是强迫性的,且从未停止。这正是风俗习惯的价值,简单说,就是取大多数之宜,方便大多数。

【黄启祥】告子与孟子人性论辩之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和辨析告子与孟子的对话,澄清他们的概念与譬喻的含义,会发现告子对于人性的表述是一个层层递进、内在统一的论证体系。虽然告子与孟子的人性学说不相一致,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无论从双方论辩的内容还是形式来看,告子都是孟子的一个合适的对话者。

【田丰】王船山“占学一理”思想发微

王船山易学虽然属于义理派,但他提出了“占学一理”思想,试图以此统一象数与义理二者。前人的研究大多只是描述船山“占学一理”思想的要素特征,并没有从内在义理上给出一个融贯的解释。笔者试图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占学一理”思想背后更深的哲学诉求,并指出船山“占学一理”之论的目的表面来看仅仅是为了防止《周易》流为渎乱之书,站···

孙钦善著《清代考据学》出版暨简介目录

《清代考据学》是一部对清代考据学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总结的开创性专著。本书首先综观中国古文献学史,对考据学的内涵和实质作了明确界定。

【吴钩】答问:宋朝真的“积弱积贫”吗?

一直以来,许多人对于宋代,是存在成见与偏见的,比如一说起宋朝,马上就会联想到“积弱积贫”。

《钱氏家训》的力量

今天,为吴越国文化“发声”的是钱永刚先生。

【王进】“至善”何以止于“事” ——以朱子《大学章句》为中心兼对“以佛释儒”的一个批评

朱子在《大学章句》中,将“止于至善”之“至善”界定为“事理当然之极”,强调“事”的重要性和人“做事”的当然性,从而在本体层面为世间万事提供了形而上的根据和理由,反映了朱子肯定政治社会和人的社会属性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政治哲学意义。佛老及现代思想潜含着将人“抽离”社会、去除人的社会性的危险,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松弛和伦理规范的···

【张清俐】由“纯文学”向传统文章学转向——发掘传统《尚书》学新活力

《尚书》被称为中华治政元典,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早期历史记忆。历代学者对它的形成、训释、流传等学术难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研治《尚书》的专经学问——《尚书》学。自20世纪初以来,大量出土文献被发现,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尚书》学研究。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的支撑下,从比较学、文化传···

【马永康】智与“人道进化”——论康有为对智的提升

康有为在近代倡导大开智学以与西方列强斗智,并在大同建构中强调智教,并设立奖智来防止社会退化。他对智的系统提升,为当时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变革性的因素,而以仁智并举来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学在价值理念上重视智在“人道进化”上的动力作用,无疑切中了传统儒学对社会发展动力关注不够的缺失。

【吕明烜】“司空职”与“《王制》义”

经学元典在处理诸卿次序时,往往给司空留以末位。对比之下,《礼记·王制》前置司空的现象十分特别。其原因在于,《王制》要通过司空、司徒、司寇的排序,来突出官职职守在制度建设中的递进次第。这种对次第的重视,反映了《王制》职官部分特别关注“制度生成”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王制》的性质、地位,更能启发···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