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观念

传统的知识观念仍有待发之覆,有些显见而又核心的问题仍然需要得到圆融的回答,比如,近代中国能够发现并断然接受西方的“科学”,除了社会与历史的外在原因,究竟与传统知识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

【任锋】钱穆的“明夷待访录”

在《明夷待访录》的现代阐释中,钱穆既承继了梨洲的儒家理想精神,在宪制架构下阐扬学校论的现代价值,又对其激进趋向进行了保守化的平实处理,正视秦汉以来政治传统,由此透露出近世立国思维的现代活力。

陈立胜著《宋明儒学中的“身体”与“诠释”之维》出版暨目录、简介

本书从“身体”与“诠释”两个维度展开论述,通过对特定概念的解剖、具体辩难的分析,揭示了儒学研究的现代意义以及儒学思想的演进机制。

张任之著《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出版暨前言

本书是在跨文化的视域下的“心性现象学”研究。“心性”这个概念来自东方,主要出自儒学和佛学。

【吴飞】《礼运》首章再考辨

在目前的学术界,康、郭那样的诠释方法已经基本被抛弃了,但究竟该如何理解《礼运》一篇,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笔者认为,《礼运》虽然并没有康、郭二先生所认为的那种乌托邦思想,但其中仍然体现出关于礼的演进的重要问题,这在礼学思想中非常重要,而且与汉唐礼学的历史性理解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方旭东】分析的儒学:不要做开历史倒车的儒家

近年来,儒学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方旭东教授以其“分析的儒学”而独树一帜。“分析的儒学”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其主要观点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方旭东教授做了一次访谈。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记录,已经方教授审阅。

【倪培民】心性之学与当代儒学的世界化——《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发表60周···

60年前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四先生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将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本源和核心。这一观点需要得到认真的质疑和反思: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功夫论,故应以功夫看本体论之必要性,而不是以本体论出发论证其功夫之可能性。

【马克·罗斯】文学研究还有未来吗?——被糟蹋的方法的象征

耶鲁英语教授诺斯的《文学批评的简要政治史》公开表达了对文学批评走向的困惑。其基本问题是文学研究如何逐渐偏离“学院派美学教育项目”,转而拥抱他所说的“历史主义/语境化范式”。在历史主义/语境化范式支配下,文学研究已经变成学习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另一种手段,文学学者首先自认为是学者而非批评家。不是为了自己做实用批评,文学研···

【2019元旦献词】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西历2019年1月1日新年(孔历二五六九年戊戌冬月廿六日)钟声即将鸣响之际,一如既往,初心不改,吾等儒门之守倡者,兹向所有关切当代中国暨中国文化前途之世人,重温千载之中国圣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此绝非复古固步之自侮,乃返本开新之自明也;此绝非痴人之说梦,乃砥砺奋进正当时也!

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6):康晓光主讲“老龄社会视野下的儒家慈善文化”

会议由老龄社会30人论坛秘书长、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唐颖女士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康晓光先生以“老龄社会视野下的儒家慈善文化”为题做了精彩演讲。

赵金刚著《朱熹的历史观》出版暨简介、目录

哲学家朱熹如何思考历史世界?朱子对历史的思考,与他的理气论哲学基础有怎样的关联?王霸义利、三代汉唐如何在天理的视域中,既关联着理气、理势的形上思考,又具体指向了朱子生活的现实世界?

杨逢彬著《孟子新注新译(繁体版)》出版暨目录、简介

《孟子新注新譯》是《论语新注新译》的姊妹篇,同样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了《孟子》中108例古今众说纷纭的疑难词句,并给出确切的解释。为惠及广大读者,考证以“译注”形式呈现——下里巴人的形式,阳春白雪的内容。

王士良著《康有为孔教思想研究》出版暨目录、简介

本书将康有为的孔教思想与实践置于“儒学是否宗教”之争的背景下对其进行定位,以古典宗教社会学为理论视角和基本框架,从宗教的定义与本质、宗教的“社会相关”(宗教形成发展中的社会因素)、宗教的“彼岸世界”观念、宗教的教会组织形式等基本问题域出发,对康氏的孔教思想与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祭天与古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古代通过祭天活动以达到“与天滋润,强国富民”之祈福。一个时代展露的文化面貌与这个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处事方式紧密相连,有关祭天的中国古代遗存不胜枚举,它们如灿烂星辰,彰显着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智慧。

国际儒联第十一次普及工作座谈会在尼山圣源书院成功举行

乡村文明包括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两个方面,两方面的代表通过两天的深入交流,深切认识到这两方面是彼此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对于乡村文明的提升缺一不可。

雒江生著《尚书校诂》出版暨前言

此书将《尚书》今文与伪古文分编作文字考订,训诂通释。主要是根据出土文献以及古代写本校订文字讹误,并参考以前学者的注释成果,以考定《尚书》字词的训诂正解,是综合文字学、校勘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研究的一部学术新著。作者撰写历时十年,用功甚深,且能够推陈出新,与以前出版的《尚书》研究著作体例不同,对研究者来说···

朱伯崑主编《周易知识通览》出版暨目录、简介

《周易》从汉代开始被尊为经,作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书?从春秋时代至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一方面由于这部典籍的文字古奥,又有图象,难以捉摸;另一方面由于其影响深远,人们习惯于从不同的角度评论其价值。本书汇集了著名大学和研究部门一批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各抒己见,见仁见智,给读者从不同角度的理解以···

杜泽逊著《尚书注疏校议》出版暨目录、简介

《尚书注疏校议》,凡六卷,是杜泽逊先生在整理编纂《尚书注疏汇校》的过程中撰写而成的一部学术札记。

杜泽逊主编《尚书注疏汇校》出版暨目录、简介

《尚书注疏汇校》共二十卷,由山东大学杜泽逊先生主持编纂。该书所用底本为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本,所用校本共18种

【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礼”为特质和表征的文化。“礼”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所有行为、仪节、典章制度、伦理道德等都属于“礼”的范畴。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