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思想研究青年跨学科创新团队共同主办了以“天道·人性·历史·文化:船山与中国哲学工作坊”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102会议室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成员大多为船山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船山不同的面向,使得船山学研究···
今天大家都说“朱张会讲”,历史上也习惯说“朱张会讲”。但确切地说,应该称为“张朱会讲”,要把张栻放在朱熹的前面,因为朱熹是向张栻请教学习的。在心性论方面,朱熹接受了张栻诸如先察识后涵养、心为已发和性为未发的观点,显示出张栻处于执教地位之上。
过去由于传世先秦史著匮乏,限制了我们对《左传》史学创作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然而,现今通过与新出土史类文献的比较可以发现,《左传》的内容具有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同时在思想上,《左传》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思考,将道德训诫、历史理性预测融入到叙事之中。这一史学创作的突破与创新,主要受作者身份、传书性质、成书过程、当···
王夫之在经济伦理思想方面,他不但“坐集千古之智”,对于他之前的经济伦理思想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而且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品质及其胆识,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运动进行了“会其参伍,通其错综”的辩证考察,“特别是按‘依人建极’的原则,高度重视人类史观的研究,使朴素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形态发展到很好,并落足到天人、理···
此次会讲从思想内容上看,是张栻影响了朱熹(尽管以后二人的思想都发生了变化),张栻思想比朱熹更重要。所以,应该把张栻放在朱熹之前。
朱子认为四书是儒学的精华,他继承二程的理学思想,为《中庸》学开了新的方向,即《中庸》诠释中的心性之学和以“道心惟微”为核心的道统论。《中庸》诠释史,大致经历了德行论、为政论、性情功夫论和道统论四个阶段。
有一次我问:“先秦诸子不计,如在国史中可请三位学者来与您欢聚,您请哪三位?”朱子、曾国藩,他略作思索后说,第三位是陶渊明。钱先生的心灵世界是宽阔的,他在古人的友群中,有史学的、理学的、文学的。对于中国文化的欣赏,他是言之不尽的。记得最后几次谈话中,他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慎刑”是指反对严酷刑罚、禁止严刑逼供、坚持宽严相济的刑罚。“重德”是指利用道德教化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这两个概念在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今天的法治建设有深刻影响。
本书是著名学者朱杰人的时论和散文集,分为三编:上编“时论”,主要来自《文汇报》的“虚实谈”专栏和“文汇论坛”专栏,如《读“百年大计”》、《“连续作战”有感》等。中编“散文随笔”,包括学术随笔和写人、记事的文章,如《和语文教师谈谈文字学》、《风度与修养》等。下编“出版论文”,则是作者对出版业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如《拥抱时代···
房产税在中国的历史是非常长的,自唐朝始征以来,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收过房产税。了解历史的朋友可能会说,先秦时的“廛布”便是房产税。什么叫“廛布”呢?汉代学者郑玄解释:“廛布者,货贿诸物邸舍之税。”清代的袁枚说:“廛布者,商贾所居屋税也。”可见“廛布”严格来说是营业税,而不是房产税,房产税是财产税。
礼与仁虽同是两说关键,但两说中礼、仁之间的途径不同,孔子五行说中由礼到仁经过“义”“学”两个阶段,思孟五行说中由仁到礼只经过“义”一个环节。
《生死之间:哲学家实践理念的故事》是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哲学教授、《洛杉矶书评》宗教与比较文学专栏编辑科斯提卡·布拉达坦的一本哲学专著。但是本书探讨的哲学不是多数人印象中的晦涩难懂的学术难题,而是实用主义的哲学,即作为生活艺术或更确切地说是死亡艺术的哲学,探讨的都是普通人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常见问题,如朋友去世后···
张尔田、陈寅恪关于李商隐巴蜀游踪诸诗的认识存在分歧,集中体现在对李商隐《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诗之系年及寓意的笺释上。陈寅恪以“假设”论史,注重事实的考证与证成“理念”导引下的系统性历史的存在;针对陈寅恪具有现代气质的治学方法,张尔田持质疑态度,他强调“知人论世”与综合事实和经验的“论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非系···
论语、四书、十三经、二十六史记忆法
大雪时节,戊戌仲冬,罗浮山翠,惜如学宫。是日冬月初一,塾界山长老师汇于国学院,领寒风初尚,洒夜路风尘,宿青山秀水,会四方友朋。
作者对近代著名军事著作《曾胡治兵语录》进行了全面翔实的整理,注释、今译之外,又加精彩导读;正文之外,又加增补;在蔡锷、蒋中正对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纂辑的基础上,做了更为细致的爬梳和整理工作,俾使读者一卷在手,可对曾、胡二公的军事思想、治兵方略及人格气度,有一个具体而微的把握和理解。
那些批判孔子的人,不仅是“智不足以知圣人”,“学”也不足以知圣人。他们忘了,孔子代表的不是“势统”而是“道统”。真正的儒家思想,一向都有“道尊于势”“从道不从君”的传统。
戊戌九月,苇杭书院山长杨汝清先生壮志未酬,遽归道山,令人痛何如之!先生在今年四月起即着手筹备戊戌年度会讲,在整体规划之余还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并对此次具有十年总结意义之会讲寄予厚望。谨遵先生之遗志,苇杭书院拟于戊戌年腊月初七、初八(2019年元月12、13日)(周六、周日)举行以“仁”为中心议题之儒门会讲。
《论语新识》一书,钩沉致远,探幽穷赜,展现了刘强良知良能的学术担当精神;正本清源,立己达人,洋溢着炽烈的淑世力量与人道情怀;为往圣继绝学,饱含深情的价值担当与忧患意识。
《论语》需要用生命去贴近、去理解、去解读。不佞读《论语》有年,自然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所幸在《论语新识》中得到印证,正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感。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诠释,都百分之百的同意,但我还是觉得刘强兄的《新识》可以作为初学入门者的津梁,也可以作为研究者进一步思考、讨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