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宁 】王夫之诗情论辨正

“诗道性情”是王夫之全部诗学理论的起点与核心,它植根于深厚的人性论基础当中。人性论中的“善/不善”、“诚/不诚”、“性之情/物之情”、“隐/显”等二分对立视角,成为王夫之辨析诗中之“情”的主要依据。

【傅荣贤】论章学诚的“文史校雠”路径及其得失

章学诚“为著作之林校雠得失”,以反思天下学术为己任。他以战国为节点,将天下学术区隔为“三代盛时”之“源”和“三代而后”之“流”两个不同的区间,并判分了两者“合道”之“得”与“离道”之“失”的二重境界。就得失而言,“三代而后”的现实学术有必要回归“三代盛时”的学术理想;而两者的源流性关联则提示了回归的可能性。他的“文史校雠”之学,通过···

【乐黛云】我们的八十年代:忆中国文化书院

当你们用推动八十年代“文化热”、“国学热”这样的描述来肯定中国文化书院在改革开放和我们当代文化中的位置时,我突然觉得有一些细节应该分享,这种分享的意义也在于鼓励年轻人认认真真地凭着自己的理想去做一些面向未来的事情,就像我们当年一样。我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三五个人的努力对于历史和未来的意义,我们一心只想着要为社会、时···

“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宁举行

12月6日至7日,“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圣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各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届会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教务长李道湘出席,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白山致辞。

“德治何以可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召开

中国政法大学“德治与法治”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系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资助成立的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团队以“德治”与“法治”两个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多角度剖析的研究方法,厘清“德治”与“法治”的相互关系,从而构建具有当代文化特色与文化自信的中国法治体系。

【许石林】一般人,教育别人头头是道,却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李鸿章初办洋务外交,没有经验,他的老师曾国藩问,你打算怎么和洋人打交道。李鸿章说:“门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

【吴钩】说说宋朝的社会福利制度

许多人都认为福利制度的起源是17世纪初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根据这一立法,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的人,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工;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却不知道比《伊丽莎白济贫法》更完备、更富人道主义精神的国家福利救济制度已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中国。

【傅路江】谈谈儒医

说到儒医,我们会感觉到很陌生,甚至还有点怪怪的。医就是医,干嘛还要加一个儒字?或者有人认为,儒以仁为本,仁者爱人,医乃仁术,医生要有一副仁慈之心去对待病人,所以叫儒医。这个观念肯定没问题,但很片面,不能够全面理解儒医的内涵。

【王宝峰】以经学为主体内容——重思中国哲学之“法”

未来以经学为主体内容之中国哲学,当以解决时代问题为动机与核心,通过传统中国哲学经典文本与时代问题的对话(dialogue),以新的经学理论形态“修复”(rehabilitate)传统经学“教化”(Bildung)之用,并藉此以消除中国传统经典与现实生活信念之间的紧张,实现经学“无时间性”(timeless)历久弥新之价值,以深具双重效度的“中国哲学”···

【戴有山 刘建林】《诗经·采薇》的艺术魅力

音乐剧《诗经·采薇》取材于《诗经·小雅》中的《采薇》,我们作为这部剧的创作核心人员,几乎参与了3年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光对剧本中人物设置就思考了近一个月。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征询当代著名艺术家的建议。

【孙文波 黄灿然 黄德海】《诗经》两千年,仍然很现代

《诗经》,以前首先是经,现在首先是诗。这之间的变化,是否潜藏着诗歌这一文体的角色转换?是否代表着诗最终指向的变化?现代诗的路口,是否仍有《诗经》这一经典路标的位置?

【胡忆红 王毓伟】彭玉麟:与其攻于机变,不若严守笃实

在湖南衡阳湘江东岸,有一栋青砖黛瓦、装饰简朴的清代民居,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木匾,上书“退省庵”三个大字,门两侧书有“水得闲情,山多画意;门无俗客,楼有赐书”楹联,显示出房屋主人高雅的情趣与显赫的地位。

“孟子思想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在济南举行

12月8日上午,由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济宁市委宣传部、中国孟子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孟子思想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在大众传媒大厦举行。

【曾海军】重问“哲学何为”——以晚周诸子论“民”为中心

对于晚周诸子哲学缺失一种“哲学何为”的追问,上百年的中国哲学史写作历程,只是“被哲学”的结果。重问哲学何为就是试图重新以“民”的名义思考哲学的事业,其与以“人”的名义之间构成一种鲜明的差异。如同智慧地爱区别于爱智慧的哲学路线一样,不一定在同等程度上相知,却可以在情的层面上同欢喜、共忧患,这也是同作为人的尊严所在。以“···

【曾海军】论“做中国哲学”的时代意义

一种哲学作品读起来未必是“最哲学”的,也未必是“最中国”的,却是“最中国哲学”的,这种意义必定具有时代性。而这种哲学作品以“做哲学”为其创作的主张,不但能鲜明地与之前的哲学活动相区分,乃至使其更像是被哲学所做,则这种时代意义进一步显示出来。

北大信义讲座(第三讲):儒家传统与企业家精神

“信義讲座”由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信義文化研究中心主办,讲座旨在提供一个高层次对话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邀请关心企业伦理议题的知名学者、业界精英就商业实践中出现的大家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跨越学科界限,融通理论和实务区隔,重新发掘、充实和丰富儒学传统在精神、道德、伦理及制度等层面的资源,凸显并扩展“仁”···

【郭齐勇】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至少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作为意义世界的“中国哲学”,即其中蕴含的终极意义、人生价值理念与境界,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天人之际”“性命之源”等中华文化的根源性思考,总体的或分别的“道”与“理”,还有中华民族的五常、八德等核心价值;第二个层面才是作为学科建制的或知识与学术层面的“中国哲学”,即可以断代或分门别类或个···

第四届海峡两岸朱熹陈淳学术研讨会在漳州举办

7日上午,由福建省漳州市委宣传部、漳州市龙文区人民政府、朱子学会、厦门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朱熹陈淳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漳州开幕。本届研讨会有近60位来自德国、韩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地区的知名学者专家参与,共收到论文30多篇。

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丨贺梓秋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始于唐,兴于宋,至南宋时发展成熟,经元、明、清直至近代改制为学堂。在千年学脉的绵延赓续中,书院传承着教书育人、以文化人和传道授业、兼济天下的思想与精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书院重回读书人视野:传统书院逐步修复并开展活动,当代新建书院也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不断涌现。据不完···

【邱立波】评林少阳新著《鼎革以文——清季革命与章太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林少阳先生笔下的章太炎,要求读者警醒“以暴力革命为中心”的叙述和建构,注意清季革命之“文化革命”的性质。就全书来看,这一澄清至少有两方面用意。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