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至善”何以止于“事” ——以朱子《大学章句》为中心兼对“以佛释儒”的一个批评

朱子在《大学章句》中,将“止于至善”之“至善”界定为“事理当然之极”,强调“事”的重要性和人“做事”的当然性,从而在本体层面为世间万事提供了形而上的根据和理由,反映了朱子肯定政治社会和人的社会属性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政治哲学意义。佛老及现代思想潜含着将人“抽离”社会、去除人的社会性的危险,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松弛和伦理规范的···

【张清俐】由“纯文学”向传统文章学转向——发掘传统《尚书》学新活力

《尚书》被称为中华治政元典,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早期历史记忆。历代学者对它的形成、训释、流传等学术难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研治《尚书》的专经学问——《尚书》学。自20世纪初以来,大量出土文献被发现,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尚书》学研究。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的支撑下,从比较学、文化传···

【马永康】智与“人道进化”——论康有为对智的提升

康有为在近代倡导大开智学以与西方列强斗智,并在大同建构中强调智教,并设立奖智来防止社会退化。他对智的系统提升,为当时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变革性的因素,而以仁智并举来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学在价值理念上重视智在“人道进化”上的动力作用,无疑切中了传统儒学对社会发展动力关注不够的缺失。

【吕明烜】“司空职”与“《王制》义”

经学元典在处理诸卿次序时,往往给司空留以末位。对比之下,《礼记·王制》前置司空的现象十分特别。其原因在于,《王制》要通过司空、司徒、司寇的排序,来突出官职职守在制度建设中的递进次第。这种对次第的重视,反映了《王制》职官部分特别关注“制度生成”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王制》的性质、地位,更能启发···

岳麓书院全国高校史哲论坛“文化传承与反思”征稿启事

岳麓书院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重镇,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传播基地。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朱张会讲”优秀传统,促进学术交流,助力培养史哲研究新力量,自2010年开始,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面向全国高校史哲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每年举办“全国高校史哲论坛”,现已连续举办了九届。

刘铁芳、柯小刚主编《古典传统与个体成人》出版暨简介目录

《古典传统与个体成人》乃是作为古典教育研究的系列丛书之一。本丛书将以古典教育文本解读与问题研讨为主,以中国古典教育研究为中心,着力借鉴西方古典教育传统,同时密切结合当代教育实际,阐幽发微,在富于学理的探讨的同时,以深切的人文关怀,探究当代中国教育的内在走向。

【许石林】粥有十德——你不知道每天喝粥有多好!

曾经用暖水瓶做粥,其法为:开水不要灌得太满,将生米放进去,盖上瓶盖儿,放一晚,次日早晨,倒出,生米已经变成晶莹鲜白的粥!不知道这样做究竟好不好,作为单身汉,或野外生活的权益之计,试试可以。我曾经在大学宿舍用这个办法做黄豆,很成功!

【龚彦成】《孟子》的理想人格之美

《孟子》作为一部重要的先秦儒家著作,不仅集中反映了孟子本人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还反映了孟子对于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理念。

【刘东】落实儒学的历史条件 ——从《天边有一块乌云》谈起

媒体的朋友邀我作为作者本人,就自己新出的一本书来“现身说法”。对于这样的一番美意,我虽则随口就答应了下来,却又不得不沉吟了许久。

【柴文华 姜楠】梁漱溟对孔子思想的解读和转化

梁漱溟受激于中国近代社会之颓势,以救亡图存为目标致力于学术研究。他以东方文化为根,又能出入中西,客观地审视各种文化的优缺点,形成了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

【蔡家和】熊十力易学体系之建构

先生更以易之变易、不易精神,收摄佛学的无常变易之法,并以易学为宗,平章儒家的汉学与宋学。面对经、史、子、集,则以经学收摄子学,包括道家的观变之学,以及名家等说。其学问论述可谓包括极广、思蕴极深,对于儒学与当代思潮的接轨有着重大贡献,后学牟宗三即接续之,影响甚巨。熊先生对于易学的现代化,可谓化腐朽为神奇,重新开···

【廖名春】《荀子·解蔽》篇“周而成”章新释

《荀子·解蔽》篇最后一段的“周而成,泄而败”当训为“周之成,泄之败”,指的是赞成堵塞言路,反对开通言路;“宣而成,隐而败”当释为“宣之成,堰之败”,指的是赞成开通言路,反对堵塞言路。逸《诗》“狐狸而苍”之“苍”当读为“跄”,意为起舞的样子。视《荀子·解蔽》篇最后一段为《君道》篇或《正论》篇的错简都不可信。

《原道》辑刊第三版引证体例与投稿规范

《原道》辑刊引证体例与投稿规范曾于2018年1月和2018年9月,先后两次通过原道辑刊微信公众号、儒家网系列平台等广而告之,在学界同人支持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当程度减轻了编务工作压力。但仍有部分同仁投稿未完全遵循前述规范,出版社方面对引证体例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为此,《原道》编辑部对引证体例与投稿规范进···

《原道》第35辑出版暨目录、编后记

这是《原道》总第35辑(2018年第1辑),也是我们获得敦和基金会“种子计划”支持后出版的第3辑。敦和基金会以“百年基金会”为愿景,秉持文化自觉,近年来不遗余力支持传统文化复兴和公益慈善事业,更注重引导慈善理论本土化,功莫大焉。

《部次流别,以道统学:刘咸炘目录学论集》出版暨序、编后记

刘咸炘的目录学研究贯通了从刘向、刘歆父子开始直至清末的目录学史研究,对《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重要的目录学文献及郑樵、章学诚等人对目录学、校雠学的观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辨,从部次流别以辨体知类,归于以六艺统群书、以道统学。不但提出了很多不同于既往陈说的新观点,更对整个中国目录学史的发展、···

虞万里主编《七朝石经研究新论》出版暨前言

本书共辑石经研究论文共26篇,体现海内外经学研究、石刻研究与文献研究的优秀成果。以石经刻成年代与专题为划分标准,列汉、魏、唐蜀宋、清及石经学者研究四个部分,内容涉及各时期石经的文物考古研究、文字研究、文献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拓本版本学研究、音韵学研究、礼制研究、校勘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献学术价值很高。

【朱刚】亲亲与时间 ——论张祥龙先生的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

张祥龙先生的现象学儒学就具有双重的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学的中国化或汉语现象学的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内部的可能张力。

【黄启祥】法家政治与儒家政治的时间特征——兼评《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一书通过现象学的时间观对权力传承进行了新颖独到的论述。透过它所拓展的视野,我们看到权力传承首先是一个原本的时间问题;法家政治将权力实体化、绝对化、现在时化,这种传承几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儒家基于亲子间的原本时间-意义关系,通过礼乐教化来兴发、维持权力传承,这是它破除和取代法家权力···

【张祥龙】原时间、亲亲与权力传承――回应朱刚和黄启祥

现象学时间视野有助于理解儒家的亲亲仁道,却不一定会陷入以时间性来替换亲亲源头的危险,因为这种时间视野比胡塞尔、海德格尔甚至列维那斯的时间观都更彻底地摆脱了个体主义的干扰。而且,这种三时相互补对生的时间观在《周易》的阴阳时间中,获得了更有质感的家庭化的特征,以至于时间与亲亲相互贯通了起来。权力现象学可以解释秦国···

【儒家邮报】第303期

《儒家邮报》主要为各界人士提供与当代儒家有关的各类信息,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所刊登的文章并不完全代表编者的立场和观点。《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