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初四(公历2025年8月23日~8月26),儒家知行营第二十三期暨五周年庆典,在广州增城紫云山庄里仁学园顺利举办。来自各地的学友们汇聚于此,深入研习儒家理念,体悟圣贤智慧蕴含的力量,滋养文化情怀,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中国意味着时间和空间,也意味着文化和文明。本书从儒家的立场、宗教的角度,以文明冲突或文明互鉴为背景,勾画其结构逻辑、演变脉络及价值内涵。如果这里的建构还多少值得肯定和认同,那么关键的原因就在对哲学范式的反思和超越。
中国文化书院应发挥积极凝聚作用,汇聚各方学者、文化爱好者,共同深入研究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探索如何在平等主体间实现相互责任,为个人面对这一时代课题提供思想资源与交流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格物穷理”的诠释过程中,明道将“格物”引入对“穷理”的解释,强调“穷理”就是将理推至于物。伊川则反之以“穷理”训“格物”,突出察识具体事物之理的重要性。伊川诠释中遗留的一理与具体事物之理的关系问题,最终被朱子以“理一分殊”的架构解决。朱子的“即物穷理”意味着要穷物之性理与分理,最终上达天理。
2025年8月16日~17日,由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主办,民革晋城市委会、民革晋城市委会卧龙湾基地承办,老挝今日国际学校、深圳明德书院协办,主题为“心学的历史文化渊源及创新”的第四届“实学·气学·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高平召开。
近读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在《光明日报》所撰《“儒学是短缺经济产物说”商榷》一文,就其中儒学并非短缺经济产物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理解。
《儒家往事》以人物为中心,选择儒家从先秦到近现代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以他们生动感人的故事为主要叙述对象,意在凸显儒学大家的人格风范、思想特质与学术成就。
2025年8月29日,越南国家社会科学翰林院哲学所所长阮才东教授受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荣誉教授仪式在中心校区举行。院党委书记王加华为阮才东教授颁发聘书。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所长曾振宇出席仪式。阮才东教授接受聘书标志着首位越南籍学者正式加盟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也为中越两国在儒学领域的深度···
在现代化发展中,源于宗族文化的祠堂被认为是传统的、乡土的,但这难以解释城市中“高楼之下立宗祠”的现象。本文以广州市猎德村的宗祠为研究对象,把祠堂作为媒介,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了祠堂重建和文化传承的关系,以及城市祠堂何以继续发挥实际功能。研究发现,城市祠堂的物质性再造离不开宗族文化的影响,但祠堂及宗族活动仍不···
殷墟甲骨文是研究殷商文明的第一手史料,其中有大量商王朝高祖、先王先妣的记载,因此甲骨文刚一发现,王国维就将其与《史记·殷本纪》等古书对比,考察商王世系,写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经典文章。
熊十力在共同性思想上有一个出佛入儒、融通中西的思想演进,他通过批评佛教唯识学的集聚论而回归儒家一体论,同时系统阐发儒家一体论的生命整体性、精神创造性。
《周易·系辞》讲:“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哲学更多强调“生”的本源价值。《说文》云:“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暨孔子2576年〔耶稣2025年〕9月4日
钱穆曾言,“游中国山水,即如读中国历史,全国历史尽融入山水中”。
本书系以“四书”为主要文献依据、以“意义—感通”为思想主旨的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研究。其中,“教化哲学”用以概括儒家哲学之思想特质,“意义”和“感通”则用以揭示这一教化哲学之根本宗旨和方法论原理。
8月27日,由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当代伦理研究院联合《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传统伦理与人类未来”学术研讨会在大同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东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2025年9月6日乙巳中元节晚7时30分,随着彝伦堂外矗立的“玄德升闻”四字大灯骤然亮起,那柔和而庄重的光芒瞬间照亮了夜幕,仿佛在诉说着千古流传的德义佳话。诸儒门同道及社区居民五十余人,怀着诚敬之心,整齐肃立于彝伦堂内。以庄重的仪式,致敬帝舜那如日月般高悬、万古流芳的玄德,践行追远报本的神圣礼仪。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古汉语句子的语义和语用结构展开研究。首章进行引言阐述,涉及古汉语语法专书研究、句子结构类型,提出显隐论、动静观等认知和观照视角,探讨语义与逻辑、语用与修辞的关系。
终有一天,这代表希望的火炬会传递到我们的手中,我们也必将继承先生的意志,朝着先生行进的方向飞驰不息。
长沙的秋日,恰似一幅暖色调的油画,柔和的光线倾洒在橘子洲头,湘江悠悠流淌,水面波光粼粼,宛如藏着无数灵动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