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此努力地活着》出版暨译后记

本书由哲学教授克兰西·马丁创作,内容部分是回忆录,部分是哲学文本,部分是行动指南。作为回忆录和哲学的结合体,它带有自我帮助类书籍的少许特征。作者在本书中做出了一种诚实的尝试,向读者展示他的挣扎和逐渐克服这种思想困扰的历程。

【吴飞】论中国思想中的“超越”

若全面比较中西宗教与哲学思想,需要认识到,从蒙昧自然到文明建构的启蒙,再从文明跨越到神圣,是西方超越论所关心的中心问题。中国儒道思想均有文明对蒙昧的超越,但较文明更高的不是超自然的神圣,而是天道自然。从文明建构到天道自然,同样可视为一种超越。而天道自然与蒙昧自然是相通的,因而这双重超越性既有断裂,又有回归,构···

【贾弋人】“天地国亲师”还是“天地君亲师”?——民国时期改“君”为“国”的宗教学反思

民间流传久远的“天地君亲师”信仰,在清朝经由雍正颁行天下后,对社会教化、国家建构发挥了巨大作用。进入民国,帝制退场,“君”遂被代之以“国”。虽有学者对此有所质疑,但并未给出有深度的论证分析。本文拟从宗教学角度,根据“天地君亲师”信仰之理论体系与儒教义理逻辑,指出以“国”代“君”虽适应了时代的政治变化,但同时也对儒教信仰之···

【刘强】先秦诸子兵学源流述略 ——兼及儒家与兵家之关系

通过对先秦诸子兵学思想源流的梳理,不难发现,兵家在诸子思想谱系中地位特殊,兵学绝非兵家所独有,儒、墨、道、法、杂诸家皆有丰富而深刻的兵学理论。兵家与儒家、兵学与儒学有着清晰的源流承传关系,兵家的地位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得到提升。

纪念图卡丨一代儒宗,一生为故国招魂:纪念钱穆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

钱穆,近代儒家代表人物,清光绪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六月初九(7月30日)生于江苏无锡,于西元1990年8月30日卒于台北,享年96岁。字宾四,江苏无锡人。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旗帜,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

【颜炳罡】天人合一与生生不息——从农耕文明到数智文明

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已踏进了数智文明的门槛。农业文明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文明为典型形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动态的循环关系,即“天人合一”。工业文明以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大工业生产为典型形态,人与自然是征服被征胜的对立关系,由是工业生产所造成的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耗和经济增长的极限使人类生存陷入新···

弦歌千年 再启新篇 ——岳麓书院从传统书院到现代大学书院制的转型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近年来在弘扬传道济民的书院文化上下功夫,在研究和推进“真理本土化”上下功夫,在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上下功夫,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千年文脉。

专访顾涛:礼治传统与中国式现代化

2004年,顾涛以张尔岐的《仪礼郑注句读》为锁钥打开了礼学研究之门,这之后他先是专注于清代朴学细胞式、专而深的研究路数,后由小学至经学、史学,全面梳理制度史,最后收束于“‘礼’这个包罗万象的混合体,亟须纳入到现代学术体系中进行研究”。

第七届“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前沿论坛举行

8月10日至11日,第七届“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前沿论坛在山东青岛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的八十多位学者围绕中国古代诗歌与歌诗研究、中国古代制度与文学研究、中医药养生学与文学研究、中国海洋文学与文化研究等论题展开深入研讨。

【潘斌】刘宗周的礼论与明清之际礼学的兴起

刘宗周重构的“本体—工夫”论将阳明后学所割裂的本体与工夫加以弥合,并特别强调工夫对于本体的意义。而刘宗周对礼的重视与对礼教的推崇正是其所重构的“本体—工夫”论的重要内容。刘宗周端肃严毅是礼教在人的道德和修身方面的体现,而以具体的、实有的礼为修身应事的准则是对阳明后学强调自发和流于肆情恣意的纠偏。刘宗周的礼论对明清之···

【顾家宁】人本、国家与自由:萧公权的现代儒学观

基于政治哲学视角,萧公权对儒学的现代价值转化聚焦于国家理论和自由观念两大问题。在国家理论方面,孔子对人性、人伦、人格的肯定,可以为现代国家的伦理奠基。就自由观念而言,儒学以仁道促进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以良知维护个体道德尊严,以教育培养理性心智,可以促进“遂生达意”自由秩序的实现,纠正古典自由主义的偏颇。

【郜积意】儒家尊严论

儒家的尊严有亲之尊严,有义之尊严。以父子恩亲的尊严为本,然后制为君臣的尊严之义。亲之尊严,专据上言,故亲之尊严不可少损;义之尊严,虽亦据上言,但依义而断,尊严也有对下言之者,故尊严容有损益。以亲之尊严言,事亲有隐而无犯;以义之尊严言,事君有犯而无隐。尊严的恩亲与道义相将相成,这是儒家尊严观的极高明处,也是当下···

古典学研究分会第三届年会暨“古典世界的自然与礼法”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主办,四川大学古典学系承办,参与协办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绝学”、冷门学科建设项目“古典学研究”、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重庆大学古典文明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心、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希腊研究中心,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科研机···

【傅锡洪】朱子性论的逻辑展开

朱子在性的运作问题上的根本主张是性气既可合言也可分言,而重心在分言。这是因为他终究认为性与气是不杂的关系。证明性善有两条道路,首先是因为性即是理,理若善则性也善,而证明理善则有三个途径;其次是因为情善而性善,亦即由四端之心和圣人境界可以反推性善。

【刘翔运 沈鲁】明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罗洪先

先秦时期,孔子就在《周礼》提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重视从德行、智慧、科学、人文等多方面培养人才,提出人才培养的“通才”标准。

《中华书院》探访应天书院,感悟“完人”范仲淹的忧乐精神

北宋名家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尽了知识分子的担当道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家的兴衰奔走、为百姓的福祉奋斗。位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也因为范仲淹而成为天下书院的典范。

刘海峰主编“科举学丛书”出版

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自隋大业元年(605)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跨越整整1300年历史长河。

【焦健洋】体“二”为“一”与依“一”起“二”——论王夫之与方以智气论的差异

以诠释《正蒙》为例,虽然王夫之的“气”论以“太虚”体“二”为“一”为中心对《正蒙》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但方以智依“一”起“二”的“气”论切中了张载与二程论学之后的思想变动。二人“气”论的不同呈现了《正蒙》论“性”的不同。

“第二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4年10月25日至27日,由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以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研究分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在芜湖举行。

【洪明超】信靠与委心:心学思想的宗教精神

在对待此超越者的态度上,心学家(如白沙、阳明)的悟道经验以及对本心良知的态度(信此心、依靠良知),又可与基督教强调皈依过程中彻底弃绝自我、委心超越的上帝的态度相对照。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