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栋】《庄子》▪ 气论与“后牟宗三”视域——从笔者台湾学术行谈起

在几大思想传统早期形成的概念中,“气”无疑是最具有活动性、切身性、具身性的范畴。我也坚定不移地相信,气论(首先是《庄子》气论)深入其中的阐释,可以期待引发我们身心的某种改变。

【曹树明】论张载之“气”的多重内涵——兼及张载哲学的定性

对张载而言,气是一个象概念或功能概念,而非实体概念,其核心关切,为“万物是怎样”,而非“万物从哪里来”。他认为,万物总是处于聚散、隐显、幽明的气化流行之中,聚或散、隐或显、幽或明都是暂时的状态(“客形”),且气化流行会通贯于性或天道,故而,性或天道也是流行、变易。于张载,性论或天道观的重构具有立本的意义。

【姜礼文】《论语》中关于“鬼神”的初探

殷周之变是最后一次“绝地天通”。周公制礼,定礼制,废人殉,敬鬼神而远之,从上于天子,至下达士人,皆不得“通灵”与“降神”。

【江求流】“识造化”与“明性”:张载的佛教批判与儒家德气论的确立

张载则基于对“气之性”的揭示,重新阐发“人性之源”,并回应了佛教认为儒家人性不能“至于本源”的判断,并克服了形性二元论。张载的气论不同于荀子的气论和汉唐的元气论,而是接续了儒家气论的第三种传统,即德气论。“神与性乃气所固有”这一宣言性论断的提出,标志着儒家德气论的正式确立。

【孙海燕】人性建构中的女性 ——一种基于儒、耶女性伦理的文化比较研究

作为中西文化的两大基干,儒家与基督宗教分别对中西人性产生了重要塑造作用。这种“母性”与“妻性”彼此消长,造成了东、西方女性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生命体验,无疑是人性与文化互动中的一种具体表现。这种人性差异,分别是儒、耶两家伦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们各有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缘,追本溯源,儒家是农业文明大背景···

讣闻|空山(吴小东)先生逝世

民间儒生、读经教育实践者吴小东先生,因积劳成疾,于西元二零二五年五月二十三日(夏历四月廿六)在安徽阜阳家中安详离世,享年五十三岁。先生为人温和宽厚,好学不倦,其谦谦君子之风,乐于助人之德,久为众仰,实当世一笃实儒者。今先生不幸染疾病,方过知命之年而遽归道山。所憾者,宏图未竟;所幸者,桃李成蹊,儒门薪火不灭。其···

【王维昊】从家人到祖先:《朱子家礼》的丧礼之“本”与今日启示

就丧礼而言,其“本”可以归结为两个相互扭结的维度:逝者礼制身份的渐次转变、生者情感的逐步安顿。丧礼通过特定的仪式结构将逝者的礼制身份逐步转变为祖先;生者与逝者的礼制关系与情感连结,亦随之逐步从家人间的关系转变为祖先祭祀。

【刘根勤】百年前打倒孔家店和百年后批判横渠四句的,是同一群人

张载,上承孔孟董韩,比肩程朱,下启阳明与明末大儒,共同构成华夏道统,天经地义。我辈中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往向之。圣贤的境界,大部分是做不到的,甚至想想都费劲,所以只能仰望而不能企及。但仰望,才是真正合理的态度,如果拒绝仰望,那只能在尘世的泥沼中挣扎、堕落与毁灭。这个世界,精神病人,尤其是抑郁···

【盖立涛】儒墨君子文化的内涵与精神特质

君子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对中华民族理想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儒家和墨家都非常重视君子文化,不仅提出了自家学派的君子观,建构了完美的道德人格和政治品格,还希望人们把君子作为取法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

【陈佩辉】从“贱霸”到“是霸”:经子互动视域下吕祖谦王霸观之转向

吕祖谦早期接受“孟子学”的王霸观,“以孟解《左》”,以道德尺度评判历史且贬低霸功,将霸道归为不仁不义且无利的政治。其晚期则回到由史以明义的诠释原则,回归“《左传》学”的王霸观,转向以历史尺度重估霸功,肯定霸道是“以德辅力”的政治。

【许石林】北宋大儒的“横渠四句”,从来不为妄人而解

那些曲意维护“横渠四句”者,意固善而智未明。“横渠四句”何须如此维护!前贤思想学问精粹于此,必然有不能理解者,何必枉道以谄下取宠?物性不齐,人分差等,闻道有先后,不则要圣贤君子何用?圣贤君子就是用来给凡俗误解、诋毁、践辱的嘛。所以,孔子早就告诫过读书人:“人不知而不愠”。

【王文静】从情感现象学视角重审儒家伦理的“结构性伪善”问题

邓晓芒教授利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根本恶”思想审视儒家“圣传心法”,认为儒家所讲的“反身而诚”只停留在自然情感经验层面,无法导向彻底反省,因此是一种“结构性伪善”。这种以西方传统哲学的反思模式看待儒家心性论的做法存在一定偏颇,自欺结构并不能取代自欺现象成为批评儒家“结构性伪善”的直接论据。马克斯·舍勒有关自身意识与自身欺···

【向达】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本土资源:儒家性善论及其司法面向

儒家性善论及其司法面向是中华法系的重要构成和显著特征,解析其“性善论”“无讼”“息讼”“礼决”“原心定罪”“宽刑”等法律文化与情理法融合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尤其对当下能动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将促进“诉源治理”“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多元化纠纷解决”“大调解”“大陪审”“五治···

深切悼念空山先生(二)|慕朵生 黃元澍 张俊纶 方靖尧 袁彦 張翕 田田

空山新雨晚来急,滴星风云传古训。千里人行书院路,经典声中泣血魂。

【王玲强】西方经济学传播视域下的易学“消息”之义 ——以梁启超对演绎分析的认知为中心

在晚清西学东渐的历程中,易学话语一度被应用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译介之中,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以“消息”一词解读经济学演绎方法就是社会科学借用易学范畴的典型案例。对西方经济学传播视域下的易学“消息”之义的考察,有助于跳出易学以回望易学,获得对易学范畴和逻辑方法的新认识,同时也为今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

文曲点斗,星光闪耀:四川德阳文庙举办高考祈福典礼

参礼者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进行净手上香仪式。他们洗净双手,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清洁,更是心灵上的净化,随后跟随状元郎,缓缓向先圣孔子上香行礼。袅袅升起的香烟,承载着大家对智慧加持的渴望,在文庙的庄严肃穆氛围中,这份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考试顺利的期盼愈发深沉。

【广毅】当代女子的立命之道

当今时代,邦国甚众,民族更多,然可称之为文明者鲜矣,百年来横行天下者,唯西夷之科学教二宗是也。其携科技、军事、政治、宗教之势,扫荡全球,压倒一切,中国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因清廷政治之故,也难逃其害,遂有今日纲常绝灭,人伦毁坏,禽兽之迹,交于中国之果。

【申祖胜】清初理学与气学的会通——以李光地《正蒙注》为中心

在多种《正蒙》诠释进路之间,《正蒙注》代表了一种理本论的诠释进路。《正蒙注》一书所呈现的,是李氏本人在思索并建构本体论、心性论与工夫论时,对“太极”“太虚”“性”“心”等核心概念的具体理解与定位。李光地试图在张载气学与程朱理学二派相类似之哲学概念与论述中,藉义理流行方向之开合交会,对二家义理既能同中观异,又能异中求同···

【钱念孙】君子人格的低标准和高目标 ——以《论语》为中心

“君子”一词,早在反映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尚书》《周易》《诗经》里已经屡见不鲜。到了春秋末期,原来兼有王侯、大夫等“有位者”,以及男子、有德之人等多种意蕴的“君子”概念,经过孔子的反复论述和重新打磨,被赋予更多“有德者”的内涵,成为具有道德标杆意味的可学可做的人格形象。

【干春松】我的学术路径与《儒家政治哲学大纲》

任何学术作品都不太可能灵机一动就写成,每位学者的学术写作都是从最初的聚焦点逐步向新领域拓展的过程。我自己大部分的学术工作主要集中在儒学领域,最近出版的《儒家政治哲学大纲》(入选2025年3月光明书榜)就是从“制度儒学”到“政治哲学”推展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