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鼎】「善政」与「善教」:《孟子》圣人故事与理想政治的一种阐释模式

《孟子》中「尧舜之道」为「善政」「善教」结合的「理想政治典范」,其一方面指君主通过合理地治理实现自己内在德性的扩充完善,另一方面又要对民众加以教化,成己成人。包含这两面才算是「不忍人之政」或「仁政」。

伦理与文明国际会议在南京召开

5月24—26日,东南大学主办、江苏省道德发展高端智库等单位承办的伦理与文明国际会议在南京召开,与会学者研讨推动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议题。

韩山书院书院十周年,又一届学子结业了!

夏日炎炎,蝉韵悠扬;高朋满座,室雅兰香。7月5日下午,韩山书院第十届国学与岭东人文研修班、第八届古琴班结业仪式在林进华信息科技楼举行。

“儒学大家谈”之中国 ——中亚文化交流活动在新疆阿克苏举办

7月18日,“儒学大家谈”之中国—中亚文化交流活动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举办。本次活动由衢州市委、阿克苏地委、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联络委员会、阿克苏地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乌什县委、衢州市援疆指挥部、乌什县委宣传部承办,乌什县融媒体中心协办,主题为“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中亚文化交流互鉴”。

第十八届朱子之路暨2025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在福建南平开营

7月16日上午,第十八届朱子之路暨2025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在福建省南平市开营。本次活动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南平市人民政府、中华朱子学会和南平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共同主办。

【廖晓炜】试析孟子哲学中的“欲”

孟子论“欲”,涉及自然之欲与道德之欲、原初之欲与理性之欲,以及目的性的理性之欲与工具性的理性之欲,等诸多重要区分;同时,更涉及决定整体人生方向且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的理性之欲,也即“志”

话剧《大儒孙应鳌》贵州首演 光影诠释“知行合一”

由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委宣传部出品的大型历史话剧《大儒孙应鳌》16日晚在贵阳首演,该剧以明代黔籍大儒孙应鳌的生平与思想为主线,通过艺术化舞台呈现,展现其对阳明心学的传承与创新,致敬贵州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姚海涛】荀子“义”思想体系诠论

荀子义、礼密不可分,呈现出互诠互显的特点。其“义”思想体系由礼义之统、礼义之中与礼义之分三大部分构成。礼义之统是概括地说,礼义之中是客观地说,礼义之分是分别地说。

【伊恩·詹姆斯·基德】悲观主义者,请别感到绝望

现代社会推崇充满希望和积极行动主义,将乐观主义视为道德理想,将悲观主义视为缺陷。本文作者基德借用佛教思想和当代哲学,向这种文化习惯发起挑战,他邀请我们探索悲观主义的某些形式,帮助我们既能抵抗绝望又不至于落入虚假的希望之中。

曹峰 著《出土文献研究的多维视野》出版

本书选取近年出土的思想类文献中一些非常重要的篇章,如清华简《训》《五纪》《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汤处于汤丘》《心是谓中》、上博简《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黄帝四经》,除分析这些文献的思想结构和哲学值外,也试图借助这些文献对“中”“五”“和”“天”“命”“性”“孝”“心”“色”“礼”等重要的思想概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

“经学与经学史”学术研讨活动在贵阳启幕

7月14日,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浙江大学国学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办,贵阳孔学堂高等研究院承办的“经学与经学史”学术研讨活动在孔学堂正式开幕。

【孙向晨】“家”何以作为一个哲学的母题

在现代人看来熟视无睹、平凡而私人化的“家”,在哲学上可能并非无关紧要,而是蕴藏着人类生存的深刻洞见,为我们洞悉人类经验、知识、价值与现实提供了更为深层的视角。

曾振宇 等著《观念儒学》出版

“观念儒学”就是以观念史为方法论,从中国古典儒学中的核心观念或标识性概念出发,将哲学的哲理论证与史学的脉络梳理融为一炉,在“哲思”与“历史”的辩证综合中把握儒学的真精神,并通过创造性诠释展现古典儒学的义理向度与当代价值。

孔子文化研究院、洙泗书院主办学术辑刊《洙泗学报》创刊号出版

2025年6月,由孔子文化研究院、洙泗书院主办的学术辑刊《洙泗学报》创刊号出版。该辑刊为半年刊,一年两辑,坚持“赓续洙泗学脉,阐明知行学理;融贯百家学术,光大中华文化”的办刊宗旨,园地公开,立足圣域,面向世界。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生到访孔子文化研究院

2025年7月16日上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系(中国音乐理论研究院)党总支书记肖明一行人到访我院,围绕中华礼乐文明的历史传承与新时代“两创”实践主题为中心进行座谈交流。

【姚海涛】《荀子·解蔽》“是其庭可以搏鼠”注评与新解

《荀子·解蔽》“是其庭可以搏鼠”句,号称难解,亦多歧解。历来诸家的注释大约可分为五类说法,分别是“思不精不能成歌”说、“指挥棒打鼠”说、“狸捉鼠而乱歌”说、“潜修深思不可歌咏乱之”说、“秽乱之庭恶能与歌”说。

【杨朝明】只有摒弃傲慢与偏见,才能奠定文明交流的基础

在工具理性膨胀、价值多元冲突的当下,“学以致用” 为技术伦理设限,要求科技发展以人类福祉为导向;“和谐” 为社会矛盾提供缓冲,从国际合作到社区治理,都有其现代转化。二者交融,既非复古,也非否定现代性,而是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

雷闻 著《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增订版)出版暨增订版前言

中国古代的国家祭祀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天、地、鬼神的观念,是信仰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以往对历史上的国家祭祀问题,主要是围绕着皇帝所进行的郊庙祭祀活动展开研究,本书则将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信仰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贯通起来,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国家祭祀与地方祠祀、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

丁进 著《中国经学史研究》出版暨后记

《中国经学史研究》旨在为初涉经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一部基础入门读物。书中精选中国经学史主要发展阶段中七个具有代表性的经学现象,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为读者提供开展群经及单部经典个案研究、断代史及通史研究的思路与实例。

【陈来】文明间的关系以“价值”为中心

芝加哥大学的国际政治学者汉斯·摩根索1948年出版了《国家间政治》一书,该书提出了国家间应以“权力”为中心的体系,影响广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