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 著《出土文献与传世古书校勘研究——误字、衍文与用字习惯》出版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的先秦、秦汉简帛文献的出土,爲古书校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原始材料,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勘,成爲閲读和整理古书的有效方法。

曾子讲坛第22讲暨山东大学国际前沿学术讲座第5期:阮才东教授论“儒学对当代越南的···

2025年8月29日下午三点至五点,由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曾子讲坛第22讲暨山东大学国际前沿学术讲座第5期在知新楼A座2106室举行。

【张晚林】“为己之学”的结构与学问之为人的使命

唯有“为己之学”,不但使人文科学立于不败之地,且根本上是拯救人类的唯一方向指引。一言以蔽之,如今学问之至言大义唯在:摒弃职业与技术化之学术,回到孔子“为己之学”的传统与精神中来,至少须以“为己之学”的三边形结构来引导科学技术作为人的使命。

齐鲁访学驻研计划”系列学术讲座第六讲,伊万娜·布莲主讲“中国早期哲学中的忧与乐”

9月4日,“齐鲁访学驻研计划”系列学术讲座第六讲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学术讲座第二十三讲在孔子研究院举行。2025年度“齐鲁访学驻研计划”访问学者伊万娜·布莲(Ivana BULJAN)教授以“中国早期哲学中的忧与乐”为题作学术报告。孔子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参加。

首届全国郑玄经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

2025年8月25日至28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和大成郑玄文化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郑玄经学学术研讨会”在郑玄故里——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召开。来自全国四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郑氏后人及其他嘉宾百余人参会。会议得到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及峡···

陈绪波 著《仪礼丛考》出版暨前言

《仪礼》古称《礼经》,为儒家「五经」之一,记载了中国先秦时期的冠昏、丧祭、乡射、朝聘等礼典仪式,被后世誉为礼书之祖,于「三礼」中素称难读。

首届全国郑玄经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与主题报告

2025年8月25日至28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和大成郑玄文化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郑玄经学学术研讨会”在郑玄故里、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召开。

清华国学院庆祝成立100周年:“中国主体,世界眼光”学术研讨会召开

本次研讨会旨在回顾清华国学院的辉煌历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梁启超、王国维后人代表,国学院“四大导师”故乡代表等出席开幕式,200余位学者参与圆桌论坛和分会场讨论。

邹建锋 黄敦兵 王迪 邓凯 汇校《王阳明年谱汇校》出版

本书主要是对《王阳明年谱》的三个版本进行汇校。藏于日本蓬佐文库的天真书院翻刻本《年谱》,基本保留了钱德洪编撰《年谱》的原貌。

黄甜甜 著《清华简"诗"类文献笺证》出版暨序言

本书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和《耆夜》三篇简文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为上编、下编:上编为文本疏证,各章先列入校释后的新释文,随后辑录学界对字、词和句的重要考释意见,最后以按语形式加入作者的观点。下编分别讨论各篇的成文时代及其文本性质,最后以先秦“诗”学乃至整个先秦学术脉络为背景,讨论三篇简文对学术史问题带···

【里寺西】天命与仁德:孔子与华夏文明的内在超越之路

当我们重新阅读"天之未丧斯文也"的坚定信念,"五十而知天命"的生命智慧,"天厌之"的道德敬畏,不禁要问: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孔子开创的内在超越路径,能否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贾瑞雪 龚启圣】儒家文化与制度: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本文系统梳理了儒家文化与制度的核心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追溯儒家思想从先秦到明清的演变轨迹,分析其与宗族制度、科举制度、国家治理等关键领域的互动关系,本文探讨了儒家传统在“大分流”、社会价值观塑造、性别规范等议题中的作用。研究强调,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多维的文化体系,其影响并非单向的,···

【杨桂萍】中华文化视域下的王岱舆伊儒会通思想研究

本文在中国哲学尤其宋明理学的思想脉络中,解析王岱舆的代表作《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所蕴涵的中华一统、以人为贵、以民为本、天人和谐及文化会通思想,阐明王岱舆对伊儒佛道进行辨异与会通的路径方法及其伊儒会通思想的当代价值。

《曾子学刊》第6辑目录

本辑聚焦儒学的现代转型、孔门弟子(如子路、颜回、曾子、子贡、宓子贱等)研究、儒家观念史(如孝、耻、勇、友等)研究、孟子荀子思想的现代诠释等专题,收入了《经典诠释与儒学的现代转化》《子路思想性格与墨家侠义精神》《“知十”与“道一”:颜、曾传道发微》《子贡庐冢与孔门的神秘体验》等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推进了相关问题的···

【儒家邮报】第419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暨孔子2576年〔耶稣2025年〕9月12日

张新民:当世界坠入无边的黑暗,耳畔的书声,便是连接生命的脐带

当世人皆言读书无用,他用一生印证:在书页翻动的声响里,栖息着生命最鲜活的魂灵。

【张文木】孔子思想的精髓不是“之乎者也”,而是国家统一

孔子之时,周室虽微,天下诸侯尚知尊周为义。故《春秋》之法,以尊周为本。孔子身处春秋末期,眼看国家要解体,社会要大乱,他想维护统一,所以特别反感学界的空论。孔子的学说是与少正卯之类的主张分封以至裂国的“自由派”公知论战中产生的,孔子《论语》的本质不是形而上的之乎者也,而是重实践经验,反对先验空谈。孔子到处奔走呼号···

【孙逸超】走向人伦之外的仁义礼智:《中庸》首章与朱子庆元年间“物性”理解的展开

万物所具有的天地之心本来只有主宰义,庆元四年朱子又延伸出“枯槁有心”的命题,赋予了枯槁以“知觉”。“知觉”不只是动物的运动知觉、植物的荣悴好恶的倾向性,还成为了天命之性在万物中感通实现的倾向性。

【杨紫灿】从杜华伟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走向文化自信

在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杜华伟老师是一位特别的存在。她不仅深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更以一种温暖而执着的方式,将另一座中华思想的高峰——孔子文化,带进我们的心灵。她不仅是理论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践行者。怀着传播传统文化,让经典“活”在当下的初心,她亲手创立了明德书院。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