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了仁心,才能做人事。
居然有那么多公号抄袭了本文。你们得给个说法。今天是巴黎圣母院被烧毁的日子。许多人联想到了圆明园被烧毁。发这篇儿,现在会让人感到不适吗?
“恨不得把吴狗倾国灭尽”——单是这句词儿,现在的编剧写不出来。
有个号称弄行为艺术的,清明节将他去世多年的父亲的尸骸挖出来,曝光且自己脱光了于骸骨合影,发于网上。
“一次生前的孝敬,胜过身后百次扫墓;清明烧万堆纸钱,不如在世端一碗饭。”这就是“少正卯式正确”的话:言伪而辩、心达而险。非但不引导人心崇礼向善,反而使人心冷漠而封闭、继而坚顽向恶。这就是古人说的杀天下后世人心的话。
拙作《关中男女不同席》一文,可以说,详细解释了男女不同席的由来,消除了不少对此习惯的误解。获得了不少读者的理解。
临近清明节,连续接到一家临近清明节,连续接到一家电视台、两个网络视频的采访邀请,内容是:谈清明节。电视台、两个网络视频的采访邀请,内容是:谈清明节。
这一篇,政治不正确。请谨慎阅读。
最近看电视剧《芝麻胡同》,从前的老店,人与人,礼仪往来,有里有面儿,客客气气,对话全在规矩礼数中,各守本分,虽市井细民,纠纷争斗,也随时能以人间公理做尺度,绳己约人,你看到的是对文明价值观的力行和实践。
上海流浪汉沈巍的视频,第一时间看到了,尽管仅数条视频,且都很短,但闻其所言,无不切中义理,片言只语,胜过许多当今专家废词滔滔数千。
电视剧《白鹿原》,一直没顾上看。有一天,看了微信某群转的一小段该剧的情节视频,大约是白嘉轩的老婆死了,他悲伤,一个人在院子里思前想后,不禁唱起了秦腔。就是这几句唱,让我打消了看这部电视剧的念头——那完全是一个厌恶秦腔、根本不听秦腔的人才会发出的声音。照理,能够想到用秦腔抒发自己情感的人,必然是对戏很熟的人、一个···
我们那儿的话和广东话一样,将“苋”读“汉”,声调不同。所以我看见楼下小菜铺里卖冬寒菜,就知道应该是冬苋菜。冬(寒)苋菜上市的时间短,菜铺里进货也不多,所以买的人不多。我印象中用其代替生菜,切丝,做菜肉粥,味道不错。应该是可以烫火锅的,但没有试过。
彭先生说:儒家之礼,并非齐同,而是有等差;内中大有深意在。人当守礼,不得因自家富有而逾越其制。其二,礼有质有文,内心哀戚为质,丧具之类为文,当以质为首要。孔子所言,自有其语境,乃有为而发。儒家讲究依礼行事,礼贵中,厚葬过奢,显然非礼。丧礼无哀痛之情,而随葬之物丰厚,乃至巨款大操大办,此陋俗古今不能免,正赖我辈···
椿,一般城里年轻人知道香椿,而不知有甜椿。更不知有臭椿。现在人对草木之名,已经陌生到仅剩下吃的了。常见年轻人在公园野外,奔跑嬉耍,攀折摄影,对身边草木之名,却惘然无所知。建议公园乃至野外树林,应多悬挂草木知识牌,供人辨识。那些有毒的草木,尤其要提醒游人注意。
乡谚:“正月的茵陈二月的蒿,三月割下当柴烧。”茵陈在正月里发芽,嫩芽灰白色,此时采下来晒干,色尤白,所以也叫白蒿。
刚刚给出版社编完一本写故乡的文字。书名就先不公开了。请理解。由于这篇跋是以日前的一篇文字《孝子可不可以在丧礼上演唱》起头的,所以,发出来,算是那篇文字的后续。请指正!
有的说,孝子在居丧期间,不应该演唱;有的说是酬神娱亲,可以唱;有的说答谢乡党亲朋,可以唱;有的说,蓝天的祖父年龄最少八十岁以上,算是民间所说的“喜丧”,演唱无妨……
姚安民先生是我父亲的好友,其人其书,深得我父亲的喜爱,以为不尚奇谲,不趋时俗,不以媚求宠,望之如见太古之民之风,稳重端方,朴实质直,似可接前人之德。
很多时候,现代人没有古人好玩。比如过“元宵节”,现代人心里没有过节的内容,因此,现代人过节其实就是不过、不会过、不过就是过。基本上,这个富含文化内容的节日,在现代城市、越是发达的城市,跟死了差不多。仪式没有了,只剩下一个空洞的概念,你不往心里去,就真一点意思都没有。
郭巨埋儿与割股疗亲一类,是古人用极端的故事讲道理,概非此不能穷极其理、不能道尽绝德,尤其是在古代的条件下,非此不能达到有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