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18)

王夫之曰:法备于三王,道著于孔子。盖孔子斟酌三代之制,作春秋新制也。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盖夏时最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宜,殷辂最朴素无饰,周冕华而不靡,虞乐韵舞尽善尽美也。春秋传言“大辂越席,昭其俭也”,孔子言“麻冕礼也,今也纯”。

【刘强】读经三问 ——“20年中国读经教育漫谈”主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感谢孟母堂举办这次活动,让众多朋友都能线上相会,漫谈读经教育。其实,对于读经教育,我自己是“卑之无甚高论”的,只不过有十几年感同身受的体会而已。所以今天我分享的只是一些个人感想,仅供诸位交流研讨的朋友们参考。我要讲的话题可以称作——“读经三问”。

【专访】成中英:仁义之道无法摧毁,儒学的生命力依然存在

作为海外儒学研究代表人物的成中英,长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每年多次往返于中美两地。

【杨朝明】为何说崇正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追求?

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界谈到所谓“正义”理论时,每每习惯以西文“justice”一词作基础,许多社会问题的论述也依此而展开。现在学者们清晰地看到,随着“西学”的强势进入,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遇冷,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正义论”传统“集体失语”。殊不知,中国的“正义”学说更加根深叶茂、内涵丰富,是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厚土壤和牢固根基。

【刘志勤】“一诺千金”的中国诚信观,何以成为国际市场“稀缺产品”?

中华文明连绵五千余年,生生不息。诚信可谓其中一条重要血脉和精髓,贯穿始终,使中华文明在历史错综复杂的大变局中保持不断,承续至今。

【张师伟】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何以“灵犀相通”?

民主,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意涵,也是当今世界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将“民主”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

【焦国成】孔子“仁者寿”发微

“仁者寿”命题,其言也微,其义也大。它的本义与天地生生之道相契合,是对儒者初心的扩展;同时,它也是对中国德寿一致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挥,有其恒久的合理性。只有了解“仁者寿”的真义,才能避免偏离孔子所提倡的儒学真精神。

【刘强】道术已裂,治道何为?——在“儒家治道与人类文明国际论坛”上的发言

我还想表达一点,我很佩服方老师以“治道”为对象进行课题研究,我想他其实有一个抱负,就是想对当今的“治道”研究进行“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文科的研究多数都仅仅停留在象牙塔里,很多成果没有办法进行转化,所以“治道”能不能转化恰恰就是一个问题。

【专访】郭齐勇:“认真、有责任心”的《中国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对它进行反思的时候了。哲学仍然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之学,即是说,哲学既在大雅之堂上,又在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间。我们既要防止哲学的庸俗化,又不能杜绝哲学的通俗化。我们希望国民的哲学素养有所提升,当然首先还需要打破人们对“哲学”的教条式的理解,打破一些框框。

【杨海文】《四书章句集注》表述“程子曰”的四种变例

从“理在解语内”到“理在经文内”,可谓《四书章句集注》对于二程予以创新一面的鲜明体现。就此而言,本文考证《四书章句集注》表述“程子曰”的四种变例,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领会朱熹用毕生精力注释《学》《论》《孟》《庸》四部大经典的体例与义理。无体则不立,本立而道生,斯之谓也。

【任强】儒家法哲学的正统和异端——孔子、孟子与荀子之间的传承与背离

荀子立足经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求向善,人生的意义在于认识真理,以真理指导生活,以礼法从外约束、完善德行。在社会制度的建构上,孔子、孟子和荀子具有趋同性,均主张君主集权和文化一元主义。荀子法哲学与儒家法哲学、道家法哲学和法家法哲学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差别,其内容具有独特性,自成一体。

【欧阳辉纯 何云峰】论何绍基“经世致用”伦理思想的内蕴

何绍基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他的“经世致用”伦理思想,与其成长在湖湘文化的环境有关,是湖湘文化的一个缩影。其“经世致用”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艺术道德和社会道德方面。在艺术道德上,何绍基强调学艺要“先学为人”“人与文一”。在社会道德上,他强调“忠诚”道德。他的“经世致用”伦理思想,不是通过考据训诂儒家经典的方式来呈现,而是以书法···

【姚海涛】著诚去伪与穷本极变:荀子礼乐合一的教化观

荀子教化观隶属儒家礼乐教化一脉,建基于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集政治教化功能、社会规范功能、教育修身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教化,目的是以礼乐教化的方法实现对人性的改塑与人情的疏导,以实现身心和谐的个体人文化与群居和一的社会秩序化。

【彭传华】唐君毅对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展开与展望

唐君毅先生是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有一中国之语言哲学之传统”之重大问题的哲学家,对于中国语言哲学研究,他既有展开又有展望。关于中国语言哲学的重要主题,他明锐地察觉到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即为中国语言哲学传统的具体表现,他的中国语言哲学研究,以言与默为主题,以“即哲学史以论哲学”的方法来展开的。

【专访】何仁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生命的教育

当前大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非生命化”,传统文化被当成了固化的“知识系统”“人文典故”,而不是活生生的“生命的学问”。学习传统文化者,不是为了成就自己的生命,更多的只是学习知识、应付考试。讲授传统文化者,自己对所讲授的内容缺乏真诚的信仰,信不深、讲不透、落不实。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真正得到落实,必须从“信”···

【丁耘】心物问题与气论

晚明气论通过扬弃阳明学,回应了唯心论,解决了心物问题。刘宗周和王夫之借鉴唯识学克服阳明心学的思路,从唯心论翻转出气论的道路。气论的特性在这一翻转中得到了清楚的显示:从工夫论进入心性论,用唯识学重述心性论,用唯气论转化唯识学。其中需要着重论证的是王夫之将阿赖耶识转为“太虚即气”。

【吴飞】身心一体观与性命论主体的确立

相较于存在论传统的西方哲学,以儒家为主的中国哲学是性命论传统,民国以来易于接受唯物论,是因为其固有的气论传统。但气论唯物论并非心物二元的,因而其唯物论亦非机械唯物主义。本文尝试在身心一体的传统中建构性命论主体,并阐发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哲学命题:气论宇宙观和人为天地心,以展现性命论哲学的初步面貌。

【陈壁生】经学、历史与历史书写——以郑玄论圆丘礼为例

郑玄将《周官》的圆丘纳入祭天典礼,认为在南郊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圆丘祭天。这是郑玄以经文为本,统合今古文经学的结果。经学的改变马上带来制度的革新。

【王虹霞 林桂榛】中国乐论“感”范畴综论 ——以《礼记·乐记》为中心

中国古代乐论素以“感”字为核心来阐述音乐(声响)与情感(人心)之互动关系或互触机制。《乐记》18见“感”字及纬书《乐动声仪》谈及“六声—六情”互动关系及“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感→思→积→满→作”心理规律,强调音乐参与人“感于物而动”及音乐生活“慎所以感之者”。古人多以“动人心也,动也,应也,触也,发也,撼也”等释“感”,“···

【安乐哲】在2022年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开幕式上的发言

我们相聚在这个暑期班,是要来共同解决一个全人类正面临的重大困境。可以说,我们身处的当下,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之所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是因为身为人类的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我们可以当之无愧地宣称,世界性的饥饿问题已经得以解决。因为我们人类这种伟大动物,现已发展出了能够通过全球性举措迅速地解决世界各地···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