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梧】从「五四后」到「后五四」——基于“存有三态论”思考中华文明在21世纪的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经济发展、文化生根」,迎来了崭新的机运。人们进到现代之后,应当克服「主客两橛观」,回到人之为「活生生的实存而有」的生命真实。如此一来,才能从「本能之能」、「知能知能」进到「觉性之能」,寻求文明交谈及人类和平的可能。

【刘笑敢】取向、入径与科学启示:孟子人性论研究的再思考

现代学界有关孟子人性论的解释蕴含两种入径:第一种入径可称之为“直接、素朴式解读”,以汉学家葛瑞汉、哲学家孟旦以及历史学家华霭仁为代表;第二种入径可称之为“迂回、注入式重释”,以牟宗三和安乐哲为代表,他们分别借用康德理论、杜威观点以及过程哲学对孟子人性论说进行重新诠释。讨论孟子人性论,亦不应忽视现代科学的新发现。

【林安梧】《易经》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刍论 ——以王弼《明象》与“存有三态论”为中心

本文旨在经由中西哲学的对比,阐明《易经》所隐含的现象学思维,并由此衍申讨论与其相关的“道论诠释学”。首先,揭示《易经》思想为一象征之逻辑,不同于一般的理性逻辑。其次,以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为示例,阐明其现象学思路,指出“道、意、象、言”与“道论诠释学”密切关联。再者,经由“存有三态论”的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之结构的···

【李山峰 丁为祥】从张载的“天人合一”到王重阳的“性命双修” ——兼论“儒道互补”在···

在秦统一后的中国文化中,真正带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往往产生于宋代,这当然是与宋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及其“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文治政策密切相关的。所谓“庆历之际,学统四起”,也就预示着“道学”(理学)濂、关、洛、闽之不同学派的形成。但学派的形成必须依赖一定的地域学风,而关学在张载之后“再传何其寥寥”的格局,对于地方学派而言固然是一···

【贾泉林】救国何以必须读经? ——论章太炎晚年的读经思想

早在居日鼓吹“排满”革命时期,章太炎便把发扬道德主体性、激发民族自觉心作为革命救亡之根本。这一思想一直延续至其晚年,他晚年对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化激进主义的批判亦是立足于以上两点的。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道德文化危机与民族危机,章太炎提出读经以救国的主张,将“修己治人”作为经学宗旨,“修己”即发扬道德主体性之意,“治人”主···

【卓虞】胡适的宗教经历(对孔子十二分的佩服)

胡适生于一个“僧道无缘”的家庭;爸爸是严守程朱的理学家,对和尚道士非常反感,但在小儿子不到4岁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能撑门面的兄弟又出外做官,家里的娘儿们便无拘无束,拜起菩萨神仙来。小胡适就常常随母亲到庙里求观音保佑,同时也学小朋友用纸匣做孔庙玩,对孔子烧香膜拜,这让他妈妈看了很高兴,希望孔子的神灵能保佑他读书···

【丁鼎】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及其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大一统”思想即倡导、推崇和重视国家统一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大一统”观念对于中国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使中国境内各兄弟民族在“大一统”的思想基础上逐步凝聚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并进而形成···

【贝淡宁 汪沛】贤能政治及其改进

当代中国经历了实质性的政治改革,重建贤能政治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尚贤制也会带来激烈竞争,我们需要儒家式的软实力与民主开放、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路线和道家式的怀疑相结合,并充分肯定“非政治”生活方式的社会价值。

【姚中秋】千年困局与中国思想的前路

儒学虽有完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但士大夫的教、政二重身份致其易偏于教化,以教化消解、替代政治,疏于国家能力建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思想补上了现代国家能力建设这一关键环节。

【齐义虎】儒家的“三民”主义

相比西方的“民主”理论,儒家的政治学说常常被冠之以“民本”主义。从《诗经》的“民本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一以贯之的正是此“民本”之道。

【蒋飞】论孙中山的国家建构思想

孙中山融贯古今思想、考察中西治国实践而提出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思想体系建立于国家独立与民族生存、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个人权利与社会发展之上。这一思想具有“西学中源”的丰富内涵,其传承中华优良制度基因、恢复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治道价值,对我国新时代国家治理与国家建设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姚中秋】政治家:大一统政制之生机所在

国家应对社会风险的有效机制是,以政治家统领技术官僚。对此,中国人在历史上进行过漫长探索。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大一统官僚制政制固然为人类国家形态的一大突破,但天然地存在僵化和技术官僚唯上是从的弱点。汉武帝时代开始,“士大夫”群体逐渐以其政治家的智仁勇品质对抗这一趋势。今天仍需延续这一传统,以确保各疆域性治理单位的一···

【魏衍华】孟子“以承三圣”的历史、思想、哲学世界

在孟子看来,社会是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向前发展的,这是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他历史世界的外在表现;从“治”到“乱”演变规律提炼的背后,是他对中华圣王世界思想的总结、概括与提升,传承与发展着中华圣道思想;孟子的“以承三圣”思想是他对中华道统传承统绪的高度概括,从深层次反映了他的哲学世界。孟子的“以承三圣”一语既高调又低···

【陈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华民族:基于文明论的理解

“教”与“俗”、“政”与“宜”是一种有着位格层次的结构关系,“教”高于或先于“俗”,“政”高于或先于“宜”。这与现代社会国家认同先于文化认同、公民身份先于族群身份颇相契合。效率与秩序的稳定平衡、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所有执政者都重视追求的。中华政治文化明这样一种整体性智慧及其优势,相对于左右两种分别以个体和阶级为中心的叙事可···

【陈来】孟子辨义利思想的现代价值

陈来《孟子辨义利思想的现代价值》,是他为导读《孟子》而写的《孟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一文中“辨义利”这部分。该文有四个部分:一、辨义利;二、重民本;三、申教化;四、倡王道,从多个方面谈了孟子思想的精华。由于这里要集中讨论“义利之辨”,所以只选取了该文的第一部分。叶小文先生的六文是六篇读书笔记,这六篇都是围绕着“···

【孙向晨】家:中国文化当代最切近的形式

随着文化自信的回归,人们热衷于谈论中国文化传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着越来越多中国元素的出现,古典的建筑、中式的庭院、流行的汉服,发达的饮食文化,人们为这种熟悉氛围的回归而欣喜;在遍布海外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也有其固有的某种形式,挂灯笼、舞狮子,贴窗花、包饺子、学书画、打太极等等,人们为中国文化的活跃而高兴···

【邢曙光】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康有为将“仁政”解释为以实现普遍民众的幸福为目的和以个体“成人”为依归的结合,“仁政”成为一个“势”所制约下的以“智”的突破发展为动力,以“仁”为内在方向的历史动态过程。在这个重构过程中,其经验主义的认识方法和“去苦求乐”人性观、实现民众普遍幸福的“仁政”观都表现出与密尔功利主义的高度契合性。对具有功利主义色彩的《佐政刍言》···

【姚海涛】载道弘文与格物致知 ——独立学院国学教育路径探索

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国学教育为样本,将独立学院国学课程建构置诸“国学热”的历史契机之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三个层面进行进行理论分析与现实省思。

【姚海涛】以礼治孝与从义从道——荀子孝道观及其启示

荀子上承儒家传统孝道思想而结合自己思想中的性恶论、礼论、乐论等基本理论架构,形成了与孔、孟皆能契接得上而又自成体系的孝道观。以“人道有辨”力图缓解性恶论与孝观念之间的内在张力。因其特重礼乐而有礼以养欲、礼以养体、礼以别异的孝道观。因其特重“统类”内在思理而有“以类行杂,以一行万”的从义从道、通权达变的孝道观。荀子的···

【张新民】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传统边疆治理积累的历史经验复杂繁多,但仍可以模式建构的方法进行归纳与总结。由于边疆地区本质上也是民族聚居区,因而边疆治理也关涉华夷秩序如何建构的问题,尚有必要重新理解或诠释“大一统”观念的原初本义,看到天道人心既是政治行为正当性的本体依据,也是华夷与天下秩序合法性的形上根源,而只有做到“天下归心”与“天下归仁”,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