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赟】“圣人无名”与自由秩序——兼论《庄子•逍遥游》中的尧与许由的象征意义

《庄子•逍遥游》中的“尧让天下与许由”的故事有其深刻的寓意,它关联着对自由主体与自由秩序的理解,但历代对之的解释颇多分歧,这一分歧集中在对尧与许由二人的态度上,历代的解释可以归结为扬许抑由、扬尧抑许、尧由俱抑、尧由俱扬四种类型,在对对四种态度做出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立足于郭象哲学对扬尧抑许、尧由俱扬的综合,而···

【陈畅】良知与恕道 ——心学伦理的内在张力及其克服

心学是一种复杂多元多样的思想体系,心学内部诸种思想形态的演变均与社会政治实践密切相关。明代心学家以陈白沙和王阳明为代表,建构了恕道的两种形态:因应万物变化、一体地予以包容接纳的“平等”形态,与以情为核心建构富有情谊的公共社会的“差等”形态。这两种形态在阳明学派学术中以内在张力的形式存在。黄宗羲对感应与恕道的诠释克···

【周谷城】荀子的地位不能低估,荀学是综合学也是实学(林桂榛整理)

荀子是先秦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荀学是综合学,它综合各家各派的学说。荀学也是实学。荀子博大精深,刺取诸说,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敢于对世人的盲从迷信作揭露与批判,敢于离经叛道,不从俗说。荀子讲究事实,他认为学说的生命力在于从实际出发,此为历代思想家敬仰之所在。荀子的思想相当丰富,荀子···

【(美)安靖如】儒家领袖与儒家民主

儒家民主主义者认为,如同现代儒家政治体必须从君主制转变到民主制一样,必须对儒家政治领袖的角色进行反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儒家必须摈弃传统儒家视野下的领袖观。

【任锋】再造家国:治体论与近世秩序的公共性和法度化

现代立国之道有赖于对传统宪制要素的激活和扩展。与既有社会之民情、道德、礼俗相悖、乃至敌对的宪制模式,不会生成秩序性的生命活力,相反会造成整体社会的紊乱动荡。在深受诸种现代意识形态纷扰的转型中国,具有纵深视野地透视治体代兴,深入提炼我们的宪制传统,将是共和政治走向心智成熟的必经之道。

【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拒绝婚姻的人越来越多,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现象普遍增多,以及各种性取向合法化,人们不免哀叹“家”正在走向衰落。

【张晚林】为什么性善论是唯一的人性论

任何不切就“天”而言人性的理论,无论其形态如何,都逃不出性恶论的窠臼。而“恶”意味着人性不能贞定自己,随境迁移而不能自我作主、自我立法而祈向“天”,故人性不可能具有绝对价值,故曰恶。若欲由性恶论而求善,必然暗含着一条通向性善论的隐线,不然,善即不可能。

【宫志翀】儒家人性论的政治化处理——康有为的人性论与三世说

康有为继承了董仲舒人性论的两个要点:性情理论、王教与善的关系。他以脱胎于性情理论的魂魄框架为基础,分判了孟、荀的优劣,并将两者整合为孔子法,从而形成了一套分析不同人性因素与政教方式、社会环境的政治哲学框架。从“人为天生”的德性维度出发,王教的使命是普遍的成全人性,康有为进而将该观念带入孔子法中,完成了从性恶法到···

【陈鹏】现代新心学的开端——以梁漱溟、熊十力、贺麟为中心

现代新心学的开端主要是以哲学的范式,以分析论证、思议言说的学术形态,吸收东西方哲学资源,致力于儒家心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以回应西方式理智化、物化的文化生命。梁漱溟、熊十力和贺麟均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来完成这一使命。最具代表性和完整性的贡献当数熊十力哲学,它完成了心本体哲学的现代重建,同时蕴涵着对西方哲学文···

【邓秉元】当经学或诸子学重新成为理解问题的“视角”

能够真正接续孔子的两支是德行与文学科,前者传道,后者传经;前者学孔子之人,后者传孔子之教。但古代学术的传扬显然不只是纯粹的知识形态,而是各有其体用。德行科偏于乐教,文学科偏于史学,后者也就是“数度之学”。

【朱承】美好的公共生活何以必要?

在现代社会中,要实现优良的私人生活,其前提在于有着优良的公共生活。公共向度之所以成为美好生活的题中必有之义,大致有四个方面的理由与依据:一是人的社会性存在;而是人拥有公共参与的自然权利;三是良好的公共秩序能够保障私人生活的富足与稳定;四是人类情感和意志的满足也具有公共的向度。

【张立文】儒学与东亚命运共同体

东亚中、日、韩及越南之所以为共同体,体现为共同理念,儒学共鸣;共同文字,汉字共享;共同制度,郡县共建;共聚民心,同舟共济;共生共存,命运共同。在当今全球化的信息智能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交感联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中又有阴阳,不分不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构成人类命运共···

【林桂榛、陈乔见】关于孟子“乃若其情”的讨论(一)

朱子《孟子集注·告子上》解“乃若其情”一章云“情者,性之动。人之情,本但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则性之本善可知矣。”本但一句殊不可解。

【林桂榛 李健等】关于荀子“性朴”论的微信讨论(二)

天性人性分离,性朴和性恶不矛盾。天性人性不分离,性本身就是恶。这两种情况来看,荀子并非矛盾。

【林桂榛 强中华】关于荀子“性朴”论的微信讨论(一)

荀子说“性朴”,主要是强调此是生而具有的,非后天习得的。生而具有的朴质,里面究竟隐含哪些具体内容?荀子至少看到了知觉之性、智慧之性、欲望之性,也许还有微弱的道德之性。其中,欲望之性中有恶的萌芽,此即“性恶”之性。

【程旺】论儒家的“困境智慧”

儒家“困境智慧”蕴含着人生意义如何生成的内在考量,对于“作为现实中的存在”的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引意义。顺境中常思“忧患意识”,逆境中不忘“困境智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儒家圆满自觉的人生智慧以及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

【李景林】论孟子的道统与学统意识

在学术脉络上,孟子自觉宗承曾子、子思一系内转省思的理路,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传统,为儒家思想奠定了心性的超越基础。孟子“说大人则藐之”,也表现了与曾思一脉相承的“以德抗位”的内在精神气质。孟子关于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圣道传承论,乃基于一种学术根源性的意识;而其有关孔曾思孟学脉系统的论说,则着眼于当下学术新统的建构。···

【李景林】“民可使由之”说所见儒家人道精神

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绝非一种单纯为人君谋的统治之术。其将人先天固有之道“还”给人自身,导民由乎自己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政治理念,体现出了一种高远的政治理想和切实的人道精神。

【任蜜林】早期儒家人性论的两种模式及其影响

在早期儒家人性论思想中,除了人性善恶问题外,还有人性、物性异同关系的问题。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人性、物性相同模式,以《中庸》为代表;一种是人性、物性相异模式,以孟子为代表。在宋明以前,孟子的人性论模式居于主流地位。由于受到佛教、道教的刺激,从宋明以后《中庸》的人性论模式开始受到重视。两种模式本来属于···

【姚中秋】《论语》论孝与道

中国思想绝无历史终结论之幻觉,而始终有历史意识。人自觉地居于先人、后人之际,始终保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上承先人之道,下对后人负责。中国文明于人类之重大意义正在于终结“历史终结论”之幻觉,而这一历史意识的基底就是孝。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