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金】董仲舒“天人三策”应在元光五年辨正

“天人三策”发生的时间,必须立足文本和史实进行考辨。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策问,与元光五年对公孙弘的策问主旨一致,而且“天人三策”是同一主旨的问答系列

【张志娟 乔彦贞】两汉儒学家庭人际关系理念的变迁与实践——以夫妻关系为视角

汉代是儒学家庭人际关系理念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由汉初相对平等的双向家庭人际关系理念逐渐向片面的单向家庭人际关系理念过渡,表现在夫妻关系上就是由“夫和妻柔”向“夫为妻纲”过渡,表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由“父慈子孝”向“父为子纲”过渡。两汉儒学家庭人际关系理念的变迁主要是受到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孙兴彻】董仲舒的人间观

董仲舒的人间观以“性三品说”“知识论”“教化论”为主要内容。他将“性”与“情”放在同等重要的层面,其人间观以“性情论”为核心。

【王江武 王康】董仲舒的革命思想

“汤武之禁”后以何种方式继续言说儒家的“革命”理论,成为汉代儒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王博】阴阳五行与董仲舒“官制象天”学说

董仲舒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官制象天”学说。“官制象天”以天人相副为前提,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为纵向层面上天之数与官之制有着严格对应,以三、四、十、十二、百二十等天之数构建起百官系统;其二为横向上五行与五官严格对应,以五行生胜为依据构建起彼此共生又相互制约的五官系统。第一个系统纯为理想化···

【涂可国】良知与责任:王阳明责任伦理思想再论

王阳明诚然没有上升到自觉理性的层次思考良心与责任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其良知说也自发地触及二者的关联,因而,加强对阳明有关良心与责任关系思想的研究,既可以深化阳明心学的研究,拓展它的学术空间,激发它的生命活力,也能为当代儒家责任伦理学的构建提供思想资源。可以从隐含的、实质的维度分别从良心之学与责任伦理、良知本···

【郑朝晖】论董仲舒的“馀义”言说

《春秋繁露》是典型的融合性文本。董仲舒能够将不同学派的思想资源融为一体,与其"馀义"言说方式有关。馀义言说是"以比贯类、以辨付赘"的方法,亦即通过连环问答、数理描述、天人对话揭示人情与辞义、天志与名号之间的同一性。不同学派的思想资源能够融为一体,正是借助于"比例法"与"正义法"。

【高海波】论北宋理学家对普遍性的追求——以周敦颐、张载、二程为例

从北宋开始,周敦颐、张载、二程就开始探索如何用这一模式解释宇宙与人生,并努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认识论和修养方法。他们都认为,就本然状态而言,宇宙存在普遍性的基础,人、物均禀有此种普遍性,故人、物都具有统一性。但是就现实性而言,人、物各各不同,具有差异性。从本然性上说,人、物皆完满无缺;从现实性上说,人、物则都存在···

【方朝晖】试论“三纲”的两种含义及其历史演变

本文通过大量翔实的文献考证,试图证明中国历史上的“三纲”,本义并不是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是指君臣、父子、夫妇这三大伦;因为这三伦被视为一切人伦中最重要的,为人之大伦或人伦之纲,故称“三纲”。

【姚海涛】荀子生态哲学探赜

从儒家哲学涵摄生态哲学谈起,分析了荀子哲学并非人类中心主义。荀子的“人性恶”反转出生态责任伦理观,其天人相分则蕴示着平等意识与敬畏观念,而“礼义之统”视域开显出兼顾天时与人事的生态制度设计。回眸、探赜荀子生态哲理,对于避免自然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倾向,同时对生态意识的现代重塑、转换与超越,践行人与自然和谐···

【姚海涛】黄巾军何以“见玄皆拜”

黄巾军“见玄皆拜”这一今人读来不可思议之事件包含了复杂的历史信息和多元的思想意蕴。从汉末学术大背景与一般社会氛围来看,当时知识分子研究经典范式的转型导致了才高博洽的知识主义学术风气的形成。同时,阴阳五行学说和谶纬之学成为当时一般社会民众的思想底色。郑玄不与混乱时代相同流合污的光辉俊洁的志节、屡征不就的隐逸风度、···

【朱承】张载的公共性思想述论

公共性是张载哲学思想的面向之一。张载构造的“气本论”为多样性的生活世界奠定了同一性的本体论基础,“崇公抑私”的价值选择表现了其“公共性优先”的立场,宗法、封建和井田的复古性制度设计是其公共治理方略的展现,而“民胞物与”思想代表了他对公共生活的一种理想。张载的公共性思想是先秦儒家公共性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唐纪宇】不已、生生与对待 ——《程氏易传》中的天道观

与王弼、胡瑗的解释不同,程颐在未济的注释中凸显“不已”之义。“不已”的世界,构成了理解其天道观的重要基点。而程颐所谓的“不已”,必以“生生”作为其存有模式。那么“生生”又是何以可能的?《程氏易传》中以“对待”作为“生生之本”,对待的观念不同于对立,它旨在解释万物之生成。作为一切对待根源的乾坤并非截然对立的观念,而是道的不同···

【刘悦笛】作为“心之大端”的好恶本情——儒家“情本哲学”的基本情感禀赋论

从横向结构看,好恶介于“心物”之间:一方面,好恶与物构成了“物化”的关联,好恶乃是感于物而“动”;另一方面,好恶与心构成了“心化”的关联,好恶形成了心之“大端”。从纵向结构看,好恶作为最基本的情感而存在,但是此“情”一方面以“欲”作为根基,另一方面又为“性”所提升,但好恶终为人类的“心-情”,这才构成了中国儒家“情感哲学”之基本···

【陈乔见】朱子“义”说:意涵、气象与伦理

文本梳理朱子“义”说,一则以此管窥朱子哲学之特色,一则可助我们理解传统“义”观念丰富而深沉的内涵。我将首先梳理朱子对“义”的训诂与界说,然后梳理朱子对“义”之意思与气象的各种说法,最后以“义”为中心辨析仁义礼智之关系,在此过程中,我也将阐明朱子“义”说所蕴含的伦理原则与实践指向。

【王新春】郑玄爻辰说的易学诠释浅探

汉末易学家、经学家郑玄,以爻辰诠释易学。郑玄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化约为乾坤十二爻,值子至亥十二辰,以辰指日月周天运行相会的次舍或所历星次,进而彰显宇宙阴阳消息的引动之源。通过指明日月运行引动的十二种阴阳消息气局与八卦卦气,及其所引发的物候、节气、时序的交替与万物万象的生化,与其所促成的大宇宙气化生生的律动,···

【郭园兰】论朱熹学术的工夫论倾向——以《论语》“为仁”诠释为中心

“克己复礼为仁”在清代汉宋之争中成为争点,是儒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朱熹释“克己复礼为仁”之“为仁”为“谓之仁”“是仁”“见仁”“到仁”“至仁”等,其诠释“为仁”不是定义“仁”,而是借“克己复礼”工夫指示“仁”之本体、境界。

【邱忠善】阳明良知概念的否定性特征及其理论后果

良知学否定尊德性之外道问学的必要性,轻视尊德性内道问学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了道德实践的物质条件、知识储备和道德技术学,没有它们,道德就会退化成毫无力量的良好愿望。良知学突出和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能动地位和担当精神,对当时流行的思想有纠偏除弊之功,亦参与引发了后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今日道德建设也有重要意义,但是,良···

【乔清举】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的内在义蕴及其展开 ——以“南镇观花”为中心的讨论

“南镇观花”中花的色彩的“明白”既是客体的呈现方式,也是主体综合地领悟世界的体知方式。由前者说,“明白”是自然的生机与生意的流溢,是“仁”,具有本体性;自后者论,“明白”是人通过“感”建立与世界的多重联系,与世界形成生命共同体。

【魏义霞】梁启超对三代礼学的研究与对中国宗教特质的彰显

梁启超对三代礼学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志三代宗教礼学》中。以此文为中心,他勾勒了三代宗教礼学从一神教向多神教的递嬗轨迹,在此基础上,以天教、祖先教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建构了中国古教的主体内容和逻辑,进而揭示三代礼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凭借对三代礼学的研究,梁启超展示了中国古代宗教的具体内容,同时彰显了中国古···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