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东】白居易的“中隐”

白居易所谓“中隐”生活,是他精明算计、交错取用儒道释资源,以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的结果。

【崔海东】韩愈辟佛的三种形态

韩愈辟佛有破有立,其有三种形态:一是根据交游僧侣品行才华的优劣,分别展开攻击与诱归还俗;二是在物质层面警告佞佛的后果极为严重,侵伐民力将导致亡国灭身;三是在理论上破释立儒,在夷夏之辨的基础上,认为儒家之道是保持人类社会繁衍发展之大道,而释氏之清净寂灭反可引诱人群之灭绝,并发明《大学》,重建道统。

【任蜜林】《中庸》影响《易传》论

从天道论上来看,《中庸》以“诚”言天道,《易传》则以“阴阳”言天道。这种以“阴阳”解释“天道”的思想明显地受到战国时期阴阳家的影响。从工夫论上来看,《易传》的工夫论只有在《中庸》天道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在文字表述方面,《中庸》“性命”“道德”等词皆未连用,而《易传》则明确提到“性命”“道德”等词,按照词语由单音词到···

【谢晓东】互藏交发说的困境及出路——王船山的人心道心思想新探

王船山的人心道心思想存在前后两说。前说为互藏交发说,其文本基础为《尚书引义》;后说为人心通孔说,其文献依据为《读四书大全说》。互藏交发说有两个支柱,即互藏与交发,而交发要求四端与四情数量完全一致。该说面临着性情不分的困境,解决出路在于回归朱子的人心通孔说。在后说的人心道心思想中,船山既回归朱子,又区别于朱子。···

【顾涛】封禅礼的经学意旨

从礼治模式上看,封禅成为追求治国臻于最高理想的仪式标志,是国家祭礼系统的顶点,应当处于无限延宕的状态,其背后蕴入了国家治理的最高目标。秦始皇、汉武帝将封禅强行拉回现实中去实现它,自然要遭到司马迁的斥讽。而其中蕴入封禅的私心,则逐渐使封禅礼徒有其壳,表现出“礼仪的蝉蜕化”这一制度史变迁的典型特征。

【张锦枝】论朱子思想中人“心”之定位

朱子明确规定为形而上/下的概念只有太极、理、道、道义、性/气、阴阳、器,简言之,就是理与气。

【崔海东】孔子的治道 ——以《论语》为中心的考察

孔子的治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批判春秋的礼乐崩坏、政刑见重。二是以“正名”为原则重建周制,在治国一目中欲重塑君、臣、民之道,在天下一目中则倡“尊王攘夷”,翼以恢复秩序。三是批判周制,阶及理想政体,此道首先在于塑造“唐虞之治”以为鹄的,其次欲以教育与参政培养合格之民众,再次于治国中倡兴灭继绝、选贤与能,最后于天下之道则···

【崔海东】阳明南赣乡治检讨

阳明南赣乡治实是一场顽民归化运动,其综合运用儒家征伐、政刑、礼乐三大治道,卓见成效。然检讨此次运动,则阳明全无政权、政道之自觉,惟有治权、治道之安排。

【崔海东】朱子“中和旧说”发微 ——以“人自有生”四札为中心

朱子“中和旧说”关于本体与工夫的见解经历了五层发展:一是学延平静坐求中而不得;二是自悟性体心用,学南轩省察识仁;三是因南轩“二物”之评,更以“一念已具体用”;四是定型“中和旧说”;五是因工夫无下手处,遂整体怀疑反思“旧说”。此五层见解有三大问题:一是无关“中和”本旨,故造成本体、工夫皆误;二是在本体上混两种体用而不知,故···

【丁四新】汉末易学的象数逻辑与“中”的人文价值理念的象数化

汉末象数易学具有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特征,以郑玄的爻辰说、荀爽的乾升坤降说和虞翻的卦变说为典型;其推演包括两重逻辑:一重是从乾坤二卦到十二消息卦、再到六十四卦,另一重是乾坤二卦在一卦内部的推演。而卦爻象的逻辑推演又是卦气说的根本,后者只是前者落实到时空图式上的结果,这就形成了汉末易学以逻辑为纲,以方法(易例)为目···

【崔海东】孟子公权观发微

大凡有人群之政治,则一定有公共权力的产生与运行,既有其实,则虽无其名亦可产生对它的认知与讨论,我们可称之为“公权观”。孟子之前,儒家也曾讨论过公共权力,如孔子云“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即是清晰地肯定作为公共权力内容之一的“礼乐征伐”是一个抽象体,不能为任何私人所···

【吴震】宋明理学视域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

朱子学与阳明学可以有广狭两义的理解,就狭义言,两者分指朱子或阳明个人的哲学思想,从广义看,两者则包含朱子或阳明之后学以及后世的朱子学者或阳明学者有关朱子学和阳明学的思想诠释、理论发展。由此以观,朱子学和阳明学就不是封闭的静止的理论系统,而是可以不断发展和开拓的动态的思想体系。

【崔海东】《论语》政体观发微

《论语》中孔子论政有本然之理、实然之势和应然之道之分。本然之理指由人的道德属性、生理属性推出政权辐凑形成的三种模式:独阴无阳(纯任政刑)、阴阳相间(礼乐政刑相间)、独阳无阴(纯任礼乐)。

【邵凤丽】社会治理视阈下“以礼治家”的历史实践 ——以浙江省浦江县郑氏家族祭礼为例

传统祭礼的历史传承对当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宋元时期,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在“以礼治家”思想的指导下,遵循行于今不悖于古的礼仪原则,依照朱子《家礼》制定《郑氏家仪》。在祭礼的施行过程中,不仅表达了后人对祖先的崇拜,同时也对族人的言行、思想进行规范和管控,实际上祭礼已经成为郑氏家族加强家族管理的重要···

【李承贵】阳明心学的“心态”向度

“心态”问题,是阳明心学的根本关切之一。阳明心学对“心态”问题的发生、结构、特点、危害与解决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关于“心态”问题的思考,从而成为中国儒学史上第一个“心态儒学”,即“心学心态学”。阳明心学探讨“心态”问题的实践与理论,对于丰富儒学的发展路径,推动儒学价值的落实,恰当化解当今社会现实中的“心···

【崔海东】《胡宏集》重印本点校辨误

中华书局《胡宏集》2009年重印本在标点、校勘方面存在着可以进一步推敲的地方,对其进行了辨误,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崔海东】辟佛老视域下张载本体义理的展开

张载之学本为辟佛老而发,其本体义理乃依“定论—→破论—→立论”之结构展开。一则在道体上,张载概括佛老之病分别为“以空为真”与“有生于无”,而后剖析二氏之误在不识“太虚即气”,遂承之而立“太和”道体。

【朱锋刚】“统合孟荀”与重建道统的现代思考——从“朱熹是荀学”说起

如何把握荀子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看待荀子和朱熹之间的思想关系,是儒学思想道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牟宗三、李泽厚提出“荀子与朱子类似”、“朱熹是荀学”的论断。如此将朱熹与荀子归为一类的做法突破了人们的以往认知,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荀子与孟子、宋明理学的关系。本文试从梳理、评析牟宗三、李泽厚关于荀子和朱熹之间关系的···

【崔海东】杨伯峻《论语译注》句读商榷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成书五十余年来,以其平实晓畅而广布天下,但是其中句读犹有未妥处,本文集其疑误十一则,予以商榷。

【朱承】义利之辩与儒家公共性思想的展开

从儒家的思想史看,义利之辩虽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公私之辩,但是公私问题依然是其核心要义之一。在公共生活中,公义和私利在何种情景下更具有优先性的思考,是义利之辩的实质之一。在儒家看来,良好的公共生活,需要个体让渡部分私人利益来落实公义、成全他人并以此促成社会的大同团结。义利之辩中所展现出来的公共性优先原则,在儒家···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