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夏四月,李光地完成《周易通论》,其时他七十一岁。李清植(李光地三子李钟佐之子)记此事云:“公既依经释义,为《观彖》一书,其推本源流、根据图象统论纲领指趣者,不欲杂附经中以溷正意,乃别厘为此编。”可知《周易通论》原是从《周易观彖》书中析出者,堪称《周易观彖》的辅翼。
有些人以偏私之见,明显错讹和歪曲、破碎的言语,会危害风俗礼仪的正常传承,对此,就得有人出来说话,将其纠正过来。从前这些事都是由各个地方那些有经验的老人做的。可是,时至今日,“欲问其事,故老尽矣!”
现在提起这个名字,可能有一些陌生,但是我们所熟悉的清明节习俗有很多是从寒食节转变融合而来,所以虽然我们嘴上不提,但是其实一直都在过这个节日哦,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寒食节吧。
“礼”从诞生之初就紧紧维系着王权政治,西汉建国之初,孙叔通仿照秦制初步建立了西汉的礼制;西汉中期是礼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汉宣帝召开石渠阁会议参与礼学问题讨论,开始以礼治国。后东汉章帝又举行白虎观会议,正经义、制汉礼,礼治思想臻于成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将思想的重点转到中国哲学之后,以“积淀说”解说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李泽厚先生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在中国哲学界有很大影响。我公开承认,我三十多年来对于孟子性善论的诠释,最初就是受到了李泽厚先生的影响。与李泽厚先生相比,我的思路可以叫做“结晶说”。环顾四周,平心而论,在中国哲学范围内,迄今为止,我可能是···
蓬佩奥在2020年5月28日的《2020年度香港政策法案报告》以及7月23日的尼克松图书馆演讲中,均回溯评价了美国对华奉行数十年的接触主义,包括以香港或台湾引导中国民主化的战略部署。这是美国的一厢情愿
“朱子《小学》”共读小组的微信群,平常多有涉及人伦话题的讨论。对其中关于男女、夫妇的内容,稍作整理为此篇,或可作为【如琢如磨】夫妻关系小思的姊妹篇。若能激发更多讨论,或不为无益。
俗话说,“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规等,是指家庭或家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和训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宗族地位,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很大一部分是为政者教育子孙如何修身做人、立身处世、为官从政的垂诫,从中可以彰显出为政者···
宋代以降,江西书院甲天下,上饶书院尤为耀眼,信江书院更是其中翘楚。信江书院坐落于上饶市信江南岸黄金山麓,初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广信知府张国桢所设之义学,因位于江道弯处,故名“曲江书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府周镐元扩建书院为府学,并因书院位于钟山和灵山之间而更名“钟灵讲院”。
关于辽朝开始实行科举的时间,在《辽史》中有这样两条明确记载:《景宗纪》保宁八年(976)十二月戊午,“诏南京复礼部贡院”;《圣宗纪》统和六年(988),“是岁,诏开贡举”。
乾嘉学术是清代近三百年学术的高峰。然而乾嘉学术中的天算之学,因其作为考证工具的技术性质,常常为人所忽视。本书以天算专门之学为核心概念范畴,通过若干具体而微的案例,讨论其在乾嘉时代以来融合西学、继承绝学以考证经学的特质,考察天算专门之学如何融合渗透到经学考证、科举考试、地方教化等学术文化活动,进而成为传统学术向···
3月27日上午九时,落笔书院读书会在书山馆如期而至,首先师生向至圣先师行礼,礼成后师生阅读《礼记·内则》篇关于饮食文化与夫妇之礼与诞子所要注意的礼节相关段落。由李鹏基同学对所读内容进行串讲然后由王宏海老师进行总结发言。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教化人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培养出许多彪炳史册的社会栋梁之材。书院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核心就在于书院教育始终将“德业并进”作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唐宋以降,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也出现南移的趋势。南宋时期,浙江各地的书院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为中华文脉的传承,作出了自身特有的江南贡献。
上坟墓祭一直被视为劣俗,与儒家正礼主张的庙祭互相冲突。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反反复复,唐代玄宗时期干脆将寒食上墓的民间习俗编入五礼,成为正式的国家官颁礼式。开元二十年(732)四月二十四日,皇帝敕令:“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传统礼学对人与人伦秩序的理解,并不是从个体的角度着眼的,而是立足于人伦关系的整体。在这种整体性的思考中,以冠、婚、丧、祭之礼构建出了人伦代际生成发展的时间性序列。一方面,冠礼、婚礼标志着新的代际的开始,成人的男女在结合中孕育生成着新的人伦关系。另一方面,逝者的神魂通过丧礼而获得安顿,并在祭礼中始终与家族保持着···
儒家之为儒家的根本规定在于天人之际的仁性感通,这与诗之为诗的本质有着本原性的深刻关联。从儒家思想出发重读杜甫,思考何谓“诗史”,可以克服西方诗学加诸中国诗歌传统的“抒情诗”偏见。
地方人文与自然之融合无间,共乐园可为一范例。今离珠海,托寓于厦门集美之杏林湾畔,新居粗安,不忘旧游,爰赋四章以纪之。
春分刚过,清明将至。在二十四节气的循环往复中,时光荏苒。从夏朝到周朝逐渐建立起的二十四节气概念,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其中不仅包含当时先进的科技知识,促进和服务了历史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今天的气象学研究也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气象学是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作为宝贵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其作用与价值有待···
对“性”有不同的描述,我们平时研究学问基本是分“体”和“用”,但不是说“性”是一,而分了“体”“用”,就变成二,说的还是“一”,只是从“体”上说,和从“用”上说而已,这才是正确理解“体用一源”。然后“性”不只是能从“体”和“用”上说,还可以从“源头上”说和“流弊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