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三年,王安石主持的青苗法刚刚推行,立即受到韩琦、文彦博等老臣以及一帮台谏官的强烈反对,新法究竟便不便民,王安石与反对派争辩了好几回。
“立国神话”可能是最露骨、最易被识破,但历史也最为悠久的意识形态运作之一:远有“汉高祖斩白蛇”与东汉的谶纬学,近有“华盛顿的樱桃树”,此类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初创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的神话式的美化叙事,史载范例众多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各国都积极应对,但具体措施却各有不同。如果我们将这次疫情看作一场对国家的考验,东亚国家的答卷似乎比不少西方国家更胜一筹。
本文系统考察了19世纪初以来朱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历程,将其分为传教士翻译、以西释朱、以朱释朱和现代诠释四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译介的目的和特征,最后总结了朱学译介的整体特征,并思考了它们对今后有效译介朱学的启示。
在人伦实践层面,中唐以来,在佛教、道教影响下,北宋儒家始以礼乐教化为成圣之途。理学的兴起,通过对礼的本体论、人性论基础的重塑,将儒家礼仪生活与成圣之学贯通圆融,奠立了元明以后主流礼观念的基本形态。
孙应鳌系王阳明在贵州的再传弟子,是黔中王门的集大成者,代表黔中王学的最高成就。清代著名学者万斯同赞云:“奋起荒徼,以学行知名,为黔中人士之冠。”贵州学者莫友芝亦称:“以儒术经世,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即以词章论,亦未有媲于先生者也。”目前,孙应鳌已经成为黔中王门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孙应鳌学行和著述的考证,可为当前黔···
“三教寺”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在中国民间社会中较为常见,但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生态各有所异,既有宗教逻辑不清晰而导致的自发境况,也有特定历史时期话语意义转变中对神灵的置换。
本文系微信学术讨论文字,全文分八个部分,共约1.8万字,由林桂榛复制微信等文字并略作整理,未刊稿,欢迎转载。
中西文明的根性,至今难以改变,也已表现为底下中西文明体系对抗的根本冲突。自由、人权、法治、国际法,乃至以个人自由为根本的西方民主,其实均源于西方的本质实体观与超越律法观。崛起中的中国,显然处处在挑战西方文明在过去几百年所建立的这些典范。虽然他目前所表现的,似乎主要是民族主义式的权力意欲,然而背后实有更深沉的文···
本文以和风书院为例,以笔者近二十年的实践为基础,讨论文化传统的当下转化。事实上,书院的必要,是对传统文脉的延续。由于书院并非现代大学的象牙塔,而是立足民间的百姓生活,所以又可以丰富社群生活的心灵世界,引导人们在物质生活以外去追求一种精神生活。只有百姓的人格、胸襟、美感、境界等等的提升,经济的发展才显出意义,中···
2013年,当时正在陕西师范大学求学的邓国元从师友处第一次听闻孔学堂时,除了引发进一步了解、认知的兴趣与动力,更多的还有好奇。因为,他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皆求学于贵州师范大学,其间并未听说贵阳有这样一个集学术研修与社会教化为一体的机构。
我们现在正经历新的“历史时刻”,这个时刻即是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理解中国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突破“小道”“小力”,而追求人类之公共福祉。荀子相信圣人可学而致,我们每一次对于自己的局限性的突破,都是对“天下主义”的接近。而如果沉沦于依赖于术势的统治术,则是“坐井观天”的自缚之道。
自然、民间和政府三种力量分别建立起三种相应的系统结构,共同支配着中国慈善生态系统的运行。这种秩序格局是新公共管理嵌入行政吸纳社会的结果。在慈善生态系统中,中国政府一方面强化行政吸纳社会的“限制”策略,另一方面借鉴新公共管理完善“利用”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对慈善组织的“分层控制”策略,进一步拓展了行政吸纳社会的理···
朱熹与王阳明对于《大学》中“至善”概念的理解,有着根本性的差异。本文则选取明代“大礼仪”这个特殊视角,结合程颐、朱熹关于宋代“濮议”的意见,考察了理学与心学在处理儒家孝道问题时的不同态度,以及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不同后果,从而揭示了双方在经学见解上的差异对其心性概念理解上的不同。
本书试图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读“四书”。文明全景视野包含两个基本面:一是从世界文明的进程来审视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二是从神圣文明与世俗文明的整体来把握每一次时代变迁的特点。据此,本书聚焦于三个时代语境的互动:先秦语境、宋代语境和现代语境之间的差异及其在转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者力图在文明全景中打通古今语境,与经典···
古人如何理解“礼”,是礼学思想史叙述的基本视角。礼是人爲创作,还是自然生成?圣人制礼的实质是制作经典,还是保存历史制度?礼如何实现教化的意义?对这些核心议题的不同探讨,构成了传统礼学演进发展的张力。
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的一个春天,春风和煦。泰州海陵郡的清风堂内笑语朗朗,5位年轻人在此吟诗唱和,他们是范仲淹、滕子京、胡瑗、富弼、周孟阳。此时的他们并没想到,这几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将来会载入史册,在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优秀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传统治理文化中,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的治理文化,构建了社会稳定的礼治秩序,强调了德治教化的治理模式。
两千多年来研究《论语》的著作不计其数,而《论语》书名问题却很少有人深究。其实,《论语》书名的复杂性,远超任何一部经典。《论语》书名有曾用名、别名以及全称、简称,不下十余种;循名责实,还牵涉《论语》的版本和流传问题,确实值得探讨。
说到孔子形象,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各地孔庙大殿,如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供奉的孔子像,头戴旒冕,正襟危坐,犹如古代的帝王;也可能想到在景区或一些建筑门外,孔子做迎宾状的立像。不论是庙里的坐像,还是户外的立像,孔子都是正面的形象,且独立不群。当我们翻看历史图集时,就会发现这种正面的单人孔子像只是众多孔子像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