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成立,举办“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圆桌论坛

伴随着世界政治格局迎来全新的转型时刻,作为一种地方知识的西方政治学逐渐难以适用于解读中国政治实践和世界政治现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政治学研究也亟待进行一次革命性的范式转移和理论突破。“历史政治学”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研究路径应运而生,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

第三届“弘毅中国哲学夏令营”招生通知

活动旨在加强全国各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选拔优秀大学生来我两院学习深造,学院将根据选拔考核综合成绩确定“优秀营员”、“候补优秀营员”及“合格营员”名单,并颁发“中国政法大学2019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结业证书。

北京师范大学章黄国学社举办“关于丧服基本原理的争论”主题讲座,吴飞教授主讲

2019年5月17日下午三点,由北京师范大学章黄国学社举办的讲座“关于丧服基本原理的争论”在主楼C5049举行。本次讲座由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教授主讲,讲座主持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孟琢老师。出席本次讲座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董婧宸老师、历史学院的华喆老师。

【黄兆慧】天人之际的正统与“异端”——以董仲舒和王充为中心的考察

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天人合一”的观念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但不容忽视的是,“天人相分”的反主流理念也始终存在。在“究天人之际”的过程中,作为儒家正统的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命题,而被称为“异端”思想家的王充提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的观点。前者明确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后者则体现着“天···

【王涵青】环境伦理脉络中的天人关系与生活智慧——以《春秋繁露》中之“同类相动”为···

《春秋繁露》中由“同类相动”作为建构其天人感应系统的基本方法、驱动天人感应系统运作的律则,并赋予人参天的能力与责任。

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第二十五期礼学沙龙:《春秋》与人伦

2019年4月23日下午三点,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第二十五期礼学沙龙于静园二院二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为“《春秋》与人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林鹄副研究员主讲,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文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孟琢、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陆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晓···

以“夏学”求真文——台湾奉元书院的文化求索故事

“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走进台湾奉元书院的会客厅,创院宗师爱新觉罗·毓鋆的遗训和雕像肃然而立,提醒着求学者要以华夏思想解决时代问题。

【楼宇烈】不能丢失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

中国文化自信的丢失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鸦片战争以后,国家危亡,我们向西方学习,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洋务运动。

【方朝晖】孝治与社会自治 ——以《孝经》为例

《孝经》主张基于人的尊严、遵循人的天性、顺应人民自生自发的需求等孝治思想,与现代市民社会自治与理性化的思路一致,可以转化为促进行业及社会自治的重要资源。从黑格尔、涂尔干重视从宗教、道德、习俗等传统资源来实现市民社会自我管理这一思路看,儒家孝治天下的治道思想,同样有助于今天中国市民社会的自治与理性化发展。

【崔海东】回到“家”、“乡” ——宋明儒学的政治实践及其启示

儒家政治理想所面临的现实是,虽然国家公权领域素为君权所垄断,自身难有作为,然双轨政治格局及基层自治义理又使儒家在家族、乡党此一中枢领域得以主体出现并大有作为。宋明儒即在此领域成就卓越。当代政治儒学惟诉诸国家公权而忽略家族与乡党二者而成困局,故当以宋明为鉴,转向下行,重新界定“家”、“乡”之现代形式,而后回归中枢、···

【激辩】儒家信仰与同性婚姻能否兼得?(方旭东 范瑞平 邓小虎 唐健 李勇 谢广宽)

同性婚姻是否应当合法化?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不幸的是,伦理讨论似乎不受待见,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乐得三缄其口。《中外医学哲学》本期所登载的三篇主题论文及十五篇回应论文生动显示,伦理讨论富有学术成效,其实大有可为。

钦明书院己亥年(2019年)招生简章

“钦明”二字乃“由敬而明”之意,取自《尚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钦明书院以《四书》、五经、宋五子为主要课程,从事儒家经典教学研讨及相关活动,以期传续中国经典之教养,作育端悫明通之人才。

【方遥】“天人合一”现代诠释的流变与争鸣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思想中广为人知的命题之一,语出张载《正蒙·乾称》。其思想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周易》《尚书》《孟子》等经典中都有所反映。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将其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性观念,并广泛利用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资源对其进行重新解读与阐释,而讨论焦点则主要集中在概念理解以及天人合一与天人相···

【专访】查理·芒格:我是孔子思想在美国的实践者

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究热爱家人,而日本把这种“爱”扩展到了商业关系中,他们认为对于消费者和供应商,也应当把他们当作家人一样去“爱”。所以他们能把他们的工业在这样一个资源稀缺的岛国发展得这么成功。中国之前学习了新加坡的模式和美国的先进工业与科技,如果未来还能继续学习日本这种被拓展的儒家文化,他们会持续地变得更加强大。

【柯小刚】爱的工夫:读《诗经·雄雉》

《雄雉》《匏有苦叶》连在一起,一篇写雄雉之飞,一篇写雌雉之鸣,仿佛是两篇相互感应的诗作。两者皆有所求而不意,有所待而不必,仿佛是同一个作者写的两篇,又像是两个作者写的同一篇。

【许石林】许问答001

论事,推其极,则理易明;行事,执其中,则事易成。可是,生活中,多数人是倒过来了,说话写文字,平稳温和,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

【石志刚】履职尽责的古代循吏

吕坤在《呻吟语》中指出:“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虽抱关之吏,也须夜行早起,方为称职。”履职尽责成为官员为官的基础。如果做不到履职尽责,就谈不上做一个好官。

海外儒学研讨会在韩国孔子文化中心举办,郭沂教授做主题报告

5月18日上午,海外儒学研讨会在韩国孔子文化中心二层会议室举办。

【侯文宜】王夫之“神理”说诗论及批评实践考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故又被称为“船山先生”。其诗学思想丰厚而深邃,在核心命题的阐发和体系的建构等方面,都展现出古典美学发展的高度。其中,“神理”说的提出和批评实践颇值得注意。据统计,在其诗学著作《姜斋诗话》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中总共出现了20多次。

【集论】书院制:探索“通识教育”的大学之道(徐雷 李凤亮 周远)

书院是一个教育平台,复旦大学书院制的核心使命是“立德修身”。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