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从不轻易夸奖评论良家女子的容貌,否则会被认为很轻薄。那些用来形容女子容貌的词句多数加于非良家女子身上,属风月类。古人赞美女子,只说女子的德行。所以《诗经》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是说女子的容貌,而是指女子的美好德行。
但在我们过去的印象中,宋仁宗似乎是一个平庸的皇帝,既无天纵之英明,也未见有什么了不起的功业,甚至连个供坊间文人传诵的传奇故事也没有,宋太祖好歹有“千里送京娘”的英雄救美故事,明朝正德皇帝也有“游龙戏凤”的风流韵事,宋仁宗呢,大概只出现在“狸猫换太子”的戏文中,但历史上其实并无“狸猫换太子”之事,戏文成就的也只是“包青···
5月23日上午,台北孔庙细雨蒙蒙,在大殿前的廊柱间,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子研究院荣誉院长孔垂长先生接受山东广播电视台采访,细说“和而不同”的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之儒家解读,阐释了中华文脉与国家命运之关联。
四十年来,曾在历史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近代以来成为游魂的儒学,一阳来复,走上复兴之路。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是拨乱反正,客观评价孔子儒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世纪末是一阳来复,儒学重光,出现复兴思潮。21世纪以来,儒学复兴呈现多元化,和而不同,多彩纷呈。儒学复兴是与中华文化的复兴同步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期···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大陆的儒学研究和发展经历了由复苏到复兴、重建的过程。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儒学在整体性的社会文化自觉的驱动下,逐步回归传统,同时也积极回应现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各种当代型态的儒学理论应运而生,儒学的一些精神性价值也随着民间儒学的日益开展,重新回到人们的心灵和日常生活当中。
在当代环境伦理学层面,人类立基于“同类相动”,循序发展出“见端知本、贵微重始”的基本原则,“可节而不可止、当义而出”的主动积极参与原则,再以“类其进退”的方式响应天道秩序,而使整体存在界维持着自然律动,展现各种与天地参的实践生活智慧,并通过种种实践智慧,整体性地以一种天人感应特色之修正后的人类中心思维,指导人与他者(···
就政治社会的功能而言,国学可以凝聚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共识。读个人而言,国学的不少方面可以帮助您安顿下来,有某种归宿感。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可有多途,其中之一是构建儒家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发展儒家哲学、儒家伦理学、儒家教育学、儒家政治学、儒家经济学、儒家法理学、儒家社会学、儒家民族学、儒家心理学、儒家国际关系学等等。此为儒学当代发展之内在需要,亦为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发展之内在需要,而儒学恰有此能力,若能成其功,则对人类探···
学界一直认为水心专主经制事功而无形上学方面的建树,事实上水心在批判思孟、道学一系的道德性命的同时,又完整地复制其功能,建构了自己特点鲜明的形上学体系,其中包括以乾代道的“道”论、独阳无阴的天论、刚习并重的人性论,以及逆觉溯乾、克己复礼的上达与修身兼具的工夫进路。
诚如赤子或婴儿以其潜在的丰沛生机和成长可能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引“赤子”或“婴儿”以为譬,会因着取譬者价值导向的不同而使譬喻可有如是或如彼的喻义。
1963年2月,调来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工作,在沪旧识的老友周采泉先生对我说:“清明节杭州文化界人士以扫墓名义公祭张苍水,你初来,不妨借此机会与许多学者相识。”又说:“马一浮先生住在蒋庄,我们先去拜谒,然后一起去参加扫墓祭祀。”
近日仔细翻阅王绪琴教授所著《气本与理本——张载与程颐易学本体论的建构及其问题》一书,为书中的一些阐发所吸引。该书是对北宋初期儒学如何通过对《易经》的诠释进而建立理学本体论所进行的梳理和阐发。作者认为张载与程颐分别通过对《易经》的阐释重构了儒家的本体论,成为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为后世儒学开创了两种发展的路向。
桐城派是清代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学术派别。桐城派成员在书院的讲学推动了书院的发展,也迅速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使桐城派的文学主张和文学理论传播到全国各地。200余年过去了,书院教育已不复存在,但桐城派人士在办学中积累的优秀教育理念和教育传统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有些甚至还影响着当代教育。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桐城,探···
在现代语境下,“Natural Slavery”实际是一种政治社会领域的理性分工论:人的理性差异决定人与人必然存在“脑力与体力、管理与被管理”分工和分化。面对所谓“禀赋决定论”甚至“种族主义”的质疑和批判,亚氏学说必须充分吸纳“自由开放、机会平等”现代文明观念方能更具解释力和生命力。展望未来,或许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为消灭“社会分工”这种···
清末改革书院的浪潮,出现了一批提倡朴学,重视经史和文、算、天文、舆地等学问,注意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保定的莲池书院从一开始建立就奠定了较好的学术基础和良好的学风。尤其是在清末的几十年间,能够独树一帜,在全国有很高的学术声望。
学界对董仲舒的生平,尤其是生卒、对策年多有争议。关于生卒年,经考证可知董仲舒生于高祖六年(前201年),约卒于元鼎三年(前114年);关于对策年的材料颇多龃龉,取与史料矛盾最少的一说,系之于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与公孙弘同为公羊家代表人物,关系密切,在景帝、武帝时期的诸多学术、政治事件中均有交集,故附公孙弘年表。
5月15日晚,学者阎学通携新作《Leadership and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在清华大学与国际关系问题学者阿米塔夫·阿查亚(Amitav Acharya)展开对谈,社会学家贝淡宁(Daniel A.Bell)担任主持人。
2019年5月11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暨《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主办的青年伦理学家论坛(2019)在天津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儒家伦理与当代中国道德话语体系构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
水心的理想社会模式是君吏民一体、养教治兼备,国家公权力系统和基层民众公私相共、上下一本。然而宋代的现实是国家公权力系统放弃了在养民、教化方面的责任,养民的主体变成了富人,教化的对象集中于科举士子,基层的治民大权则落于吏胥之手,故形成了君民二分、上下相仇的局面。对此水心提出了上下双行、公私并重的重建方案:一是保···
儒家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