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光明”之喻:古代文论中的修身内涵

向往光明、厌离黑暗是人类文化的自觉。《周易·系辞》云包牺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而仓颉造字的传说,张彦远谓其“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历代名画记·叙论》)。八卦可以通达神妙光明的德行,文字如同黑夜中的火炬,均是类归万物、认识自然的工具。《周易·离·彖》曰:“离,丽也。···

【郭进】从训诂学走向解释学

自西方解释学被介绍到国内以来,就陆续有人提出训诂学在中国古籍注释学的基础上,吸纳西方解释学精神,更新自身,从而建立具有现当代意义的中国解释学的可能性。其中,竭力提倡并亲身探索由包括训诂学在内的传统经典注释方法向现代解释学更新转化之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代表学者,非汤一介莫属。早在1998年,汤一介就提出能否创建中国的“···

【曾学文】《阮元集》:清代学术文献整理的新成果

回眸中国近代社会巨变前夕的十九世纪上半叶,两千年封建社会经历了最后一段较为稳定的时期,阮元无疑是这一时期政坛、学坛、文坛一颗耀眼的巨星。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晚号雷塘庵主、怡性老人,扬州人,为清代中期名臣,深受乾、嘉、道三朝倚重,历官各地,屡任要职,卒后被道光皇帝称为“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

【陈家宁】“孔子之后” ——一位北美汉学家眼中的早期中国思想史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中国”是各学科学者研究的核心,因此关于“中国”的问题——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等,被划分在了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学会、刊物、学派甚至话语系统,学者们各自发展,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并不多。我的学术成长之路是从“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开始的,同时我对中国文明早期的很多问题都感兴趣,因此在学生···

朱高正:新时代国学何以传承?振兴儒学是关键

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新时代国学如何传承与创新?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国学热”?在传统文化推广方面,台湾有何作为?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凤凰网国学频道在论坛期间,独家专访了欧洲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朱高正先生。

台湾学者韩必霁:读经勿失赤子之心 国学宜反思再践行

国学的传承与传播,要具备全球视野,更应回归“少年中国”的生机盎然,除了体现在读经诵经,更需要“内化”与“践行”,尤其是少儿读经要回归童真童趣,保持天真浪漫的赤子之心,而“形”与“心”更好地结合将促进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与传播。

【吴钩】零零碎碎说几句王安石变法

我们可以将古代士大夫分成三个类型:文人型,学者型,事功型。若能在其中一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便是青史留名的文学家;或学问家;或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大致来说,苏轼是一流的诗人、文学家,而学术、事功略逊;司马光是一流的学问家,而在文学、事功方面谈不上有什么成就;王韶是一流的军事家,但文学与学术并不出色。有没有一···

【舒兴庆】《诗经》中的政治智慧

因为要读诗经,便入手了一套程俊英先生的《诗经注析》,前前后后读了几个月。其间,也兼读钱穆等大家、学者的有关诗经的文章。诗经本就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而历代儒生、文人的心解,更是河上的云霞,五彩斑斓。看河是一种景观,远眺云霞,又是另一种美。

【郑翠云】亲近朱熹的可能路径

朱熹(1130-1200年),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近人钱穆曾评价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

【约翰·塔西拉斯】健康、人权、法治全集于一身

正如政治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和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一直强调的那样,民主的繁荣依赖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公共理性文化,其中所有公民都能作为平等者就社会公共利益问题参与集体协商和决策制定过程。最近一些年,我们听到很多公共理性质量遭遇的致命性新威胁,如民粹主义威权主义的崛起、社交媒体制造的“过滤···

【尼尔·列维】临终之言为何有价值?

临终病床上的后悔真能让我们看透人生中真正重要之事吗?对此,我们有很好的理由表示怀疑。如何发现人生中真正重要之事?一种方法是询问濒临死亡的人。他们或许拥有一个视角使其更清楚地看到什么事其实无关紧要,什么事才真正重要。死亡即将来临的前景让他们不屑于追求金钱地位或在鸡毛蒜皮上纠缠,使他们看清楚真正令生活值得过的好东···

用石墙把哲学围起来:设想喧嚣时代的宁静

当今世界的特征与其说是噪音无处不在倒不如说安静已经不可能了。不是说我们听不见信号,而是说信号多得让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接收、反思和体验。比如新闻通常都是以一摞纸的方式每天送到你家门口或放在咖啡馆的架子上或每天特定时间段的电视新闻。现在却是一刻也不停顿的信息流:喧嚣不堪喋喋不休---是的---但就像世界本身一样沉重和令···

【迈克尔·帕特里克·林奇】真理的价值

在学界的专业术语中,研究我们知道什么和如何获得知识的学问被称为“认识论”。20世纪80年代,哲学家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宣称认识论已死,早该滚蛋了。在罗蒂和那个时期的很多思想家看来,我们需要知识理论的观念是建立在早已过时的笛卡尔假设基础上,即认为心灵是大自然的幼稚镜子,他敦促我们将婴儿(真理)连同17世纪理性主···

【瞿骏】“齐王”为何终不前——钱穆与胡适的初见

为钱穆回忆录《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做些“背景重建”工作是这几年笔者的一个持续兴趣。随着工作开展,发现其中确实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更细致的讨论,推进方式除了钱穆本身史料的拓展外,另一个方式是“对看”。钱穆回忆录里出现了大量人物,大多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他们的史料经过了细致梳理,但仍留存有不少史料可以继续找和···

【吴钩】宋仁宗的最爱

宋仁宗的最爱是张美人,因张氏去世后谥“温成”,出于叙述的方便,我们将称她为“温成”。温成,清河郡人氏,生于天圣初年,父亲张尧封是一名小小的推官,在温成七八岁时便去世了,母亲曹氏带着年幼的温成姐弟三人,投奔尧封的堂弟张尧佐。时尧佐将赴蜀为官,以“道远”为由,拒绝收留曹氏母女。曹氏生活困顿,只好将温成卖齐国大长公主家为···

【吴学安】弘扬“新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所谓的“新乡贤”,即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他们不但“有德”,而且“有为”,不但遵纪守法和睦邻里急公好义正直无私,为乡村的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在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夏勇】根斋雪吟

冬荣雪意微,野旷黍禾饥。子有心中雪,姑为几片飞。

【曾海军】“唯论文”如何击垮一名高校教师的情怀

最近无意中听到一首很流行的歌,感觉很契合现在的心情。碰巧听多了几次,听清楚了其中的一句歌词:“我愿意陪你翻过雪山穿越戈壁,可你不辞而别还断绝了所有的消息。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他们说你嫁到了伊犁……”没错,就是这个意思,引起了心情上的共鸣。有一种情怀上的伤害,一直很想说清楚,但总找不着切入口,日子过得很煎熬。···

【吕国英】爱敬祈福牛为“擎”

牛年话牛,就不能不说说牛之神化、牛之信仰与牛之图腾。翻阅文献,从古代帝王到庶民百姓,从朝廷到乡里,爱牛敬牛,祈福求愿,是为风尚,也成自觉,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令人感奋的故事。比如,虞舜牛耕借扬鞭,丙吉微服问喘疾,宣王祭钟以羊易,等等。虞舜者,“三皇五帝”中的舜帝。舜帝,姚姓,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

【晋海学】在春天,打开一幅草木与生灵的画卷 ——评《诗经动植物图说》

《诗经》的动植物研究自古有之。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王应麟《诗草木鸟兽虫鱼广疏》、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等皆是其中翘楚。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诗经》名物,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诗经》以赋、比、兴著名,离不开作为本喻的“鸟兽草木”。如果读者弄不清楚“鸟兽草木”所指为何,那么恐怕也很难弄清所赋、所兴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