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安】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现代文明价值

作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而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则是培育这一精神力量的沃土。

【李景林】孔子的乐学教育

今人读书学习,似乎是一种苦差事。古人为学却不然。儒家为学之道,讲究学而能乐。这个“乐学”的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教育的本质,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杜泽逊】谈谈“经学”和“史学”的关系

经学,也就是研究阐释儒家经典的学问。儒家经典最初有“五经”:《易经》《书经》《诗经》《仪礼》《春秋经》。

【方彦寿】现存最早的“袖珍本”四书

在古籍版本中,有一种版式狭小的图书被称为“巾箱本”,后来又有“袖珍本”之称。瞿冕良的《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介绍说:巾箱是古代装头巾用的小箱子。凡书的版型特小,可装在巾箱里面(形容其小的程度),可称为巾箱本。语见宋戴埴《鼠璞》。

【王丽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政课中的主要精髓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篇章。

【吳笑非】經學

周之所教,詩書禮樂。樂自成童,禮自既冠,日日行之,無言之教也。易則專門之學。故周之教人,所以成心性者,在詩書。書述天命與德,詩述教化與哀怨。故周之成人,如《左傳》之君子,深信中國(遺憾的是,信中國已不等於信天子),行其恩怨。

【吳笑非】忠君與為人民服務

我們知道,談解經的人,很多不想受到古注(尤其家法)的束縛。那麼問題來了。

【何伯勤】时势论

盖闻圣王治世,必察势之盈虚;明主经邦,当审时之隆替。今观五洲震荡,非徒刀兵之险,实乃文明兴替之兆。昔秦以耕战立国,终成混一之业;今列国争数字霸权,竟演虚实之战。

【何伯勤】论调整必修外语之制

夫教育者,国之本也;文化者,民之魂也。昔者仓颉造字,轩辕立教,三代设庠序,孔孟传六经,皆以固华夏之本,育圣贤之才。然观今世教育之法,竟令举国学子殚精竭虑于他国文字,其弊之深,犹驱万民而效异服,使童蒙而弃雅言。余尝览中外之史,察治乱之源,乃知调整必修外语之制,实为当今教育改革之首务。

【刘青衢】言行说

君子体道而见性,正心而诚意,必措诸言行。盖性道,内也,言行,外也。内者,本也,外者,末也。天地造化,有本有末,内外一体,通则也。性道无限,由隐至显,依体起用,表之于事事物物,理所必然。

【刘青衢】意义说

人之行为,必有动机,无动机之行为,谓之盲目。动机者,求价值也。有价值,一言一行于人为可贵,必动而后足其欲;无价值,一言一行于人为可贱,动之适足逆其欲。有价值,乃愿出一语,举一行;无价值,则语不如默,行不如止。所谓意义者,逾价值而为言也。有价值谓之有意义,无价值谓之无意义。生而为人,一言一行,莫不求其意义。

钦明书院甲辰年年会回顾

甲辰年腊月十八、十九(西历2025年1月17、18日),钦明书院年会(总第六届)在成都东郊三圣乡红砂村举行,四川大学丁元军老师、曾海军老师与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宝鸡、长沙、贵阳、厦门、泉州及四川各地师友二十余人参加。

【钱行】钱穆先生谈诗与一顿饭和人生

正在读钱穆先生《中国文学论丛》书中《谈诗》一篇,其中谈到杜甫和他的朋友卫八处士一起吃的一顿晚饭,即那首著名的诗《赠卫八处士》。

【赵培】重审孔传本《古文尚书》的出现背景

王国维在清华授课时曾条理过《尚书》学演进脉络:“《尚书》今古文皆已绝,惟因汉儒之说,略存一二而已。自晋梅赜《伪孔传》盛行之后,历六朝隋唐不改,唐且为之疏,而《伪孔传》遂定为功令矣。”

【李文文】孔子论“政”与“正”

孔子劳心于政治,这源于儒学的根本关切。孔子思想中没有“两个世界”(今生、来世)的说法,他信奉现实现世的生活世界。

【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内蒙古大学特聘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参与包括春节在内的多个项目的非遗申报工作

【徐鲤】宋代的年宴 ——从《宋宴》说起

笔者在《东京梦华录》看到“人面子”一词,心生熟悉的感觉,这不就是我自小爱吃的仁面吗?仁面粤语方言为“银稔”,因果核表面有花纹似一张人脸而得名“人面”。由此,笔者对书中其他食物也产生了兴趣,开始查阅资料,自行摸索,复原北宋的珍馐佳肴,并将它们以图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宋宴》一书。

【萧放】诗说“元日” ——《春节》叙谈

笔者《春节》一书,交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付梓。书中所涉,大致可分为丰收祭与新岁首、春节的演变、春节习俗深描、海外过春节四个篇章。成书之后,再次翻阅,发现书中所引诗文颇多。在诗与文的互证中,一个积蕴厚重、传之久远、情感富集的春节,逐渐显影。

【季中扬】春节:中华文明的活态传承方式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是人们共同参与的、周期性的庆祝传统新年的时刻,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观念与精神价值,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活态···

【张娜】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之管见

作为中华文明的民俗载体,中国传统节日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连续、稳定且不断发展的体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和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节日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得益于较为稳定的节日结构,有赖于一种结构性文化传承机制。这一机制使其在历史变迁中保持内在结构与核心精神,同时不断更新发展,富有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