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无】中国经学的制度特征及表达逻辑

中国古代经学是一个信仰、思想、知识、文献、政教的综合体,它渊源于上古时代的封建礼乐制度,其中的卜筮、歌诗、礼仪与历史档案,经过不断地选择、阐释,由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学派加以总结、编纂、传授,在汉代被确立为统一郡县制国家的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以及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培华】孔子“居宋”的时间和重要意义

笔者曾撰文指出:《礼记·儒行》记载孔子“少居鲁、长居宋”为真实履历,孔子“居宋”地点,是其先祖宋国孔氏的世袭封地栗邑,即今豫东夏邑县。与此相左的记载或误或伪,均不可信(《孔子“居宋”新说》,2020年5月2日《光明日报·国学》版)。本文探讨其“居宋”的时间和重要意义。

【吴柱】“周之宗盟”申义

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薛侯许之,乃长滕侯。

【张辉】德治:儒家政治治理的特色

关于儒家的治理模式,常见儒家是人治一说。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就将儒家称为“人治主义”,法家称为“法治主义”。人治这一说法是否合乎儒家治理理念,值得进一步审视。

【刘余莉】“四患”不除,身无以修;“四风”不反,国无以治

在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认真阅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智慧,发挥古镜今鉴作用,对于彻底解决“四风”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蔡德龙】公羊学与诸子学对嘉道古文的影响

嘉道以降,以公羊学、诸子学为代表的新学术思想渐兴,由此促动了古文创作的变革。学界对此多关注公羊学而少有注意到诸子学的影响。事实上,士人往往同时倾心于二家学术,故而嘉道古文的革新,实为公羊学与诸子学的综合作用。

【柯小刚】唯错位能定位,唯自强者能自卑

《系辞传》网课的讲稿整理与直播授课形成了一种错位的关系,以至于课后的“整理”完全是另外的创作,但又与课上所讲形成一种对话和相互发明。我个人很喜欢这种“语”“文”的交错,或即兴讲课与沉思写作之间的张力。习惯看我公众号文字的朋友如果也听网课,应该也能感到这一点罢。

【戚悦】且将新火试新茶 ——话说清明节

在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节气发展成了重要的节日,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那就是清明节。苏轼有诗曰:“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既是标志自然物候的节气,又是厚植人文底蕴的节日。

【刘金祥】清明节的文化流韵与诗化赓传

又是一年清明到,又是一年梨花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清明节历史悠久、内涵深湛,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语出《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淮南子·天文》也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清明节古时又称祭祖节、行清节、三月节、寒食节等,国人历来就有祭奠先祖、凭···

【吴钩】没有一个宋朝高官能逃过艺人的讽刺

每逢元宵节与重要的神诞日(如六月初六崔府君生日),宋朝的官府与民间都会组织文娱汇演,具有官方身份的教坊伶人与来自瓦舍勾栏的露台弟子俱登台献艺,竞演杂剧;皇室与政府在元旦、春秋二季仲月、冬至、皇帝寿辰、郊祀礼毕等节庆日,通常都会举行国宴,宴席间照例要进演杂剧;贵族高官若有大型家宴,往往也会表演杂剧。

【陈来】杨天石先生关于宋明理学的三种著作

杨天石先生有几种关于宋明理学的旧著,这几部书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距今已有四、五十年了。七十年代末他即转向中华民国史的研究,成就卓著,至今笔耕不止。杨先生那几种宋明理学的旧著,我当年都读过,现在回过头去看五十年前那个时代的论著之得与失,需要重新加以认识。

【黄畅】《禹贡》中的九州划分与治理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重要文献,托名大禹治水而作,故称《禹贡》。作为《尚书》中托名大禹治水的经典文献,《禹贡》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地理空间为载体,系统展现了早期中国对疆域治理的创造性思考。《禹贡》奠定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基础,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学术价值。

【吴寒】关关雎鸠怎么画? 解码古人的图像化学习

诗经学历史源远流长,研究路径也丰富多样,除了义理辨析、名物考证、文字训诂等方面的文本阐释外,还产生了独具一格的图绘传统。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诗经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19CZW010)指出,诗经图作为经典的视觉化延伸,将审美感受、知识积累、伦理体验融为一体,实现了理性与感性、图像与教化的深层融合。

【常文相】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德主刑辅”

“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重要治理理念之一,强调治国理政以道德教化为主,刑罚惩戒为辅,两者相互配合补充,共同发挥治理功用。“德主刑辅”理念发端于西周、成熟于西汉,并被之后历代统治者遵循践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为一种重要治理模式,在历代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张婷婷】“诚”:从道德哲学到行为准则

“诚”,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说文解字》解释说:“诚,信也。从言,成声。”

【张宏敏】《人谱》与儒家道德主体性的构建

明末大儒刘宗周把自己毕生倡导的“做人之方”记录于《人谱》一书。《人谱》作为刘宗周最系统的一部哲学文献,其在儒家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类似于《四书章句集注》之于朱熹、《传习录》之于王阳明、《明夷待访录》之于黄宗羲,对于明清之际儒家道德主体性的构建具有典范性意义。

【张锦枝】知礼成性 ——《人谱》的修身功课与仪则

明末士人受心学末流的影响,学风渐趋虚玄,同时,各种掺入佛教因果论的“功过格”在民间盛行,功利之习浃沦于人之肌髓。针对这两种极端的思想情形,刘宗周作《人谱》来引导世人,以儒学的心性学和工夫论指导人安立性命。

【张昭炜】儒家“成仁”视域中的《人谱》

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言仁,根据不同的弟子、不同的境域而有变化,如较为后进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这样的回答简单通俗,“仁者爱人”的类似说法广为流传,如“泛爱众而亲仁”。

【吴钩】什么?宋朝的朝堂上也有左右派?

今人习惯将保守派称为“右翼”,将变法派称为“左翼”。巧的是,宋人有时也使用“左右”的概念来形容元丰党人与元祐党人这两大阵营。

【吳笑非】強說無,以陰以陽乎?

強說無,以陰以陽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