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基本关系之一。从人类出现时起,人就在与自然的交互中生存、生活,并在这种交互中认识自我与世界,逐渐形成了关于人、自然以及二者关系问题的观念与思想。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儒家和道家都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命共同体”。大体来说,可归纳为三个维···
儒家在国家治理方面主张“均平”,为政者在施政时公正不偏,布政有均,将“政均”视为治国理政的理想境界。“政均”的治国理念与追求已深深浸润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之中,儒家的均衡治国思想与上古流传下来的中道传统有密切关联。
说起“中庸之道”,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无原则的“和稀泥”、一味地做“老好人”、简单机械的“折中主义”。尤其近代以来,儒学被认为阻碍了中国的进步,所谓“中庸之道”也都在批判范围之内。那么,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审查可能天生存在某种有趣的东西。因为担心作品在政治上的隐含意义而将某些话从自然语境中清除出去,用另外一些听起来不讨人嫌的话替换,由此,你得到的东西与其说是驯服了的文本倒不如说是荒诞派作品。
聪明真的有什么过错吗?即使聪明有时候能搞得我们心神不安,但它的相关意义基本上仍然有积极意义:人们通常觉得聪明不仅是快乐之源而且是洞察力之源。不过,很多人仍然赞同王尔德的抱怨,当今公共生活中聪明的泛滥的确让人讨厌。
与工业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生产方式,就是一个基于企业、家庭、市场、政府、资本的五行结构。这个五行结构生克制衡,构成现代生产方式这个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演化与变迁。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特色的制内市场模式是美西自由市场模式与苏俄计划经济模式的一个有效折中。如今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的制内市场模式与美西自由市场模式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是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全球化进程的重头戏。
中国的崛起,其辖5000年文明底蕴和长期的超大规模复杂社会的治理经验,为现代化和全球化带来了新的亮色,为从根子上治理现代性玩疾提供了新的可能。毕竟,工业现代化满打满算也不过500年,在有漫长历史的农业文明面前,还仅仅刚成年。
他们在贵州活动的时间,由道光年间延续到光绪年间,前后长达40余年。他们就是王阳明的裔孙——王惠、王介臣父子。这是王阳明贬谪贵州300多年之后,王阳明裔孙在贵州有明确记载的活动痕迹。本文将王惠、王介臣父子事迹梳理出来,为学界朋友提供一些线索;至于王惠、王介臣父子是否与后来贵大王姓毕业生有关,尚待进一步深入考证。
体现宇宙法则和社会规律的“道”与“道义”在主宰着天地,照耀着人类。三弯九曲,大江毕竟东去;千折百廻,历史终归向前。那些视“道”与“道义”为无物、奋不顾身地追赶前面无道队伍的那些人,必将成为千古罪人。
2022年11月28日,香港终审法院判决驳回律政司最终上诉,维持黎智英聘用英国大律师的决定,香港特首提请中央释法。香港国安法如何准确理解和适用?香港司法到底怎么了?香港司法独立与法治走向如何?烈显伦前大法官的《香港司法的未来》中的司法批评与建议值得关注。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蹴鞠运动在宋代进入鼎盛期,风靡天下,上至皇家贵胄、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黄口稚儿,都以蹴球为乐。一时间,涌现无数蹴球好手。
《大宋之法》是历史作家吴钩通过撰写一系列宋朝司法笔记,从法理、制度、刑事、民事四个方面入手介绍宋朝的司法制度的作品。全书通过援引大量宋人记录的法律案件,与宋朝法条相互参证,还原了宋代司法制度及其实践。本文摘自该书,澎湃新闻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发布。
苏州文庙位于苏州市中心人民路45号。北宋景祐二年(1035)时任知苏州的范仲淹创建州学,并将州学与文庙合在一起,此后范仲淹之子范纯礼曾有拓建。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苏州文庙毁于兵燹,“荡然无遗”。绍兴十一年(1141)知平江府(苏州)梁汝嘉重建府学及文庙,淳佑年间有屋宇213间,明清时地逾150亩,号称东南诸学宫之首。清末以来···
《周易》为群经之首,但其创作时代和作者,近代以来,却颇有争议。我以为,从早期文献的记载和《周易》卦爻辞本身或许能找到答案,是为本次讲座的缘起。
1908年撰修的《湟北大通孔氏家谱》记载,清嘉庆年间,孔秉利三兄弟从甘肃巩昌府来到大通,是为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孔氏后裔的始祖。但由于年代久远,文献阙失,大通孔子后裔对于孔秉利三兄弟之前的世袭传承不得而知。
怅然若失于送别之悲情,而竟得天地气化之共情,卢纶送李端之暮雪、韦应物送李胄(或作李渭、李曹)之暮雨得之矣。
因讨论朱子《格致补传》,恺歌引《大学》经章章句“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之语,而曰:“识者识其物,知者知其理。知者知其理,故可以尽之;识者识其物,故不可能尽之。”对此,我批注曰:“此言‘知’与‘识’,恰可能颠倒。之所以‘知’需要‘致’,以其不‘识’;至于‘知至’,则识之矣。”又论之曰:“如曰‘识者···
郭齐勇教授寄给我一套《吹沙集》,并希望我写一点读后感,对此我颇感踟躇。因为,《吹沙集》作者门下有很多学生,他们不仅与作者相知很深,而且对《吹沙集》也都有深入的研究。比起他们来说,对此书表示一些看法,我应当是没有什么资格的。那么,我又为什么同意写这篇“书评”呢?
“革故鼎新”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它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已经注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基因里,融合到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进程中。“革故鼎新”出自《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与“鼎”分别是六十四卦中相邻的两个卦,二者卦形相反,彼此互为综卦,“革”是去旧,“鼎”是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