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东】《论语》“吾从周”、“吾从先进”两章旧诂辨误

《论语》“吾从周”、“吾从先进”两章均表达了孔子超越周制、直入唐虞之理想,旧诂皆睽隔此义,存在程度不同的误读,故予以辨误。

【叶树勋】“心”何以是“良”——孟子以“良”界定“心”的意义追寻

孟子以“心”言“性”,以“良”界定“心”,这是孟子在心性论上两个层次的创造。前一层意义已被熟知,而后一层意义还有待掘发。

【崔海东】孟东野佛教观小议

孟郊晚年因人生久经苦厄,而儒门修证工夫陵夷无可资借,故转崇佛教以求解脱。但是他对佛教义理并未深入,仅对苦谛有所比附,又期以维摩诘会通儒释,故最终还是恪守了儒士本色。

【杨东平】传统文化教育热潮下,仍有很多实质性问题亟待解决

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复兴,一方面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实质性、技术性的问题亟待解决。从100年前的五四到今天,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认同一个观点——一个文明的国家、文明的民族不能够跟自己的传统决裂。正因为如此,这些问题才特别值得关注,这也是我们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报告2018》的一个初衷。

【崔海东】白居易的“中隐”

白居易所谓“中隐”生活,是他精明算计、交错取用儒道释资源,以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的结果。

【崔海东】韩愈辟佛的三种形态

韩愈辟佛有破有立,其有三种形态:一是根据交游僧侣品行才华的优劣,分别展开攻击与诱归还俗;二是在物质层面警告佞佛的后果极为严重,侵伐民力将导致亡国灭身;三是在理论上破释立儒,在夷夏之辨的基础上,认为儒家之道是保持人类社会繁衍发展之大道,而释氏之清净寂灭反可引诱人群之灭绝,并发明《大学》,重建道统。

【任蜜林】《中庸》影响《易传》论

从天道论上来看,《中庸》以“诚”言天道,《易传》则以“阴阳”言天道。这种以“阴阳”解释“天道”的思想明显地受到战国时期阴阳家的影响。从工夫论上来看,《易传》的工夫论只有在《中庸》天道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在文字表述方面,《中庸》“性命”“道德”等词皆未连用,而《易传》则明确提到“性命”“道德”等词,按照词语由单音词到···

【朱承】美好的公共生活何以必要?

在现代社会中,要实现优良的私人生活,其前提在于有着优良的公共生活。公共向度之所以成为美好生活的题中必有之义,大致有四个方面的理由与依据:一是人的社会性存在;而是人拥有公共参与的自然权利;三是良好的公共秩序能够保障私人生活的富足与稳定;四是人类情感和意志的满足也具有公共的向度。

【谢晓东】互藏交发说的困境及出路——王船山的人心道心思想新探

王船山的人心道心思想存在前后两说。前说为互藏交发说,其文本基础为《尚书引义》;后说为人心通孔说,其文献依据为《读四书大全说》。互藏交发说有两个支柱,即互藏与交发,而交发要求四端与四情数量完全一致。该说面临着性情不分的困境,解决出路在于回归朱子的人心通孔说。在后说的人心道心思想中,船山既回归朱子,又区别于朱子。···

【顾涛】封禅礼的经学意旨

从礼治模式上看,封禅成为追求治国臻于最高理想的仪式标志,是国家祭礼系统的顶点,应当处于无限延宕的状态,其背后蕴入了国家治理的最高目标。秦始皇、汉武帝将封禅强行拉回现实中去实现它,自然要遭到司马迁的斥讽。而其中蕴入封禅的私心,则逐渐使封禅礼徒有其壳,表现出“礼仪的蝉蜕化”这一制度史变迁的典型特征。

【专访】吴钩:写了三部“说宋”之后,聊聊我的心得

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畅销书作家,吴钩多年来致力于宋代生活史、社会史与政法史的研究,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那么在他眼里,宋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宋之风雅是否还能复现?

【张锦枝】论朱子思想中人“心”之定位

朱子明确规定为形而上/下的概念只有太极、理、道、道义、性/气、阴阳、器,简言之,就是理与气。

【崔海东】孔子的治道 ——以《论语》为中心的考察

孔子的治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批判春秋的礼乐崩坏、政刑见重。二是以“正名”为原则重建周制,在治国一目中欲重塑君、臣、民之道,在天下一目中则倡“尊王攘夷”,翼以恢复秩序。三是批判周制,阶及理想政体,此道首先在于塑造“唐虞之治”以为鹄的,其次欲以教育与参政培养合格之民众,再次于治国中倡兴灭继绝、选贤与能,最后于天下之道则···

【专访】彭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

在中国历史中,士大夫是社会的精英人群,他们主导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主流文化和主流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士大夫精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上,长期涵养而成的高贵品质。什么样的人叫士大夫?士大夫精神始于何时?士大夫的基本品格是什么?士大夫精神有哪些历史贡献?我们可以从中得到···

【干春松】通过礼乐重塑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价值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人出于对自身传统文化信心的丧失,对自己的价值系统、符号系统,做出了一个全盘否定的态度。

【崔海东】阳明南赣乡治检讨

阳明南赣乡治实是一场顽民归化运动,其综合运用儒家征伐、政刑、礼乐三大治道,卓见成效。然检讨此次运动,则阳明全无政权、政道之自觉,惟有治权、治道之安排。

【张立文】儒学与东亚命运共同体

东亚中、日、韩及越南之所以为共同体,体现为共同理念,儒学共鸣;共同文字,汉字共享;共同制度,郡县共建;共聚民心,同舟共济;共生共存,命运共同。在当今全球化的信息智能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交感联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中又有阴阳,不分不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构成人类命运共···

【崔海东】朱子“中和旧说”发微 ——以“人自有生”四札为中心

朱子“中和旧说”关于本体与工夫的见解经历了五层发展:一是学延平静坐求中而不得;二是自悟性体心用,学南轩省察识仁;三是因南轩“二物”之评,更以“一念已具体用”;四是定型“中和旧说”;五是因工夫无下手处,遂整体怀疑反思“旧说”。此五层见解有三大问题:一是无关“中和”本旨,故造成本体、工夫皆误;二是在本体上混两种体用而不知,故···

【丁四新】汉末易学的象数逻辑与“中”的人文价值理念的象数化

汉末象数易学具有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特征,以郑玄的爻辰说、荀爽的乾升坤降说和虞翻的卦变说为典型;其推演包括两重逻辑:一重是从乾坤二卦到十二消息卦、再到六十四卦,另一重是乾坤二卦在一卦内部的推演。而卦爻象的逻辑推演又是卦气说的根本,后者只是前者落实到时空图式上的结果,这就形成了汉末易学以逻辑为纲,以方法(易例)为目···

【崔海东】孟子公权观发微

大凡有人群之政治,则一定有公共权力的产生与运行,既有其实,则虽无其名亦可产生对它的认知与讨论,我们可称之为“公权观”。孟子之前,儒家也曾讨论过公共权力,如孔子云“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即是清晰地肯定作为公共权力内容之一的“礼乐征伐”是一个抽象体,不能为任何私人所···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