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军】阅读张灏先生的点滴体会

我觉得张灏先生在这本书里面其实给了我们一种方向,一种方法论,就是我们把这些不成体系的人物放在一个时代和思想的脉络里面,看他对这个时代的刺激,产生了怎样的一种生命反应与思想的回应,将个人的生命和思想跟时代整个地联系起来,这是思想史的一种研究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是对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同时也启···

【宋立林】许枫《人间事——〈论语枫解〉》序

我曾自诩“钱迷”——国学宗师钱宾四先生的粉丝。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这将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奉为圭臬。

【唐陈鹏】重绘理学演进史 ——读何俊《从经学到理学》

凡学皆贵求新,理学亦不例外。尽管近四十年来,理学一直是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中最受学者关注、成绩也最为突出的领域之一,但就理学史的研究范式来说,却一直保持着其固有的特征。时至今日,学者们仍深受朱熹《伊洛渊源录》所开创的理学史研究范式的影响,纷纷以理学代表性人物及其学派作为理学演进的核心线索,绘就理学发展演进的基···

【孙宝山 吴宝麟】“老话”如何变成“新词”? ——评《儒道思想与现代社会》

三年前,笔者拜读了方旭东教授的《新儒学义理要诠》一书,并参加了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的新书座谈会,当时特别指出,作者将生命体验融入儒学义理的阐发当中,并非仅仅是进行学理探讨的等闲之作,并期待今后能有不受现今学术论文呆板模式限制、更加灵活多样、富有实感的著作问世。今年初,读到旭东教授的新著《儒道思想与现代社会》···

【黄松平】湖湘论道:深谷的回望 ——陶澍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揭橥

4月23日,石头记黑茶社暨“陶澍与湘人崛起”主题读书会启动,引起书友的广泛关注,纷纷加入到对陶澍文化思想的研究中。本公众号将陆续刊播专家及书友相关作品。

江西省委书记易炼红莅临“临汝书院”考察

5月5日,江西省委书记易炼红莅临“临汝书院”考察调研,抚州市委书记夏文勇、临川区委书记董东明陪同考察,前行科创集团董事长吴阔、临汝书院总经理方孜瑜热情接待。

【吕耀怀】《养德经邦——当代书院学人访谈录》读后

杜华伟在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即保送进入中南大学伦理学硕士点,由我担任其硕士导师。在读期间,杜华伟虽然未必比其他学生更有天赋,但的确以十分认真、扎实的态度对待学业。我记得她的硕士论文的选题与管理咨询有关,是她对于自己当时兼职的管理咨询工作的初步而又有心的伦理思考。硕士阶段的学习完成且拿到硕士学位后,她以优异成···

【孙明】现代中国史学义理之路上的高大身影 ——纪念张灏先生

“现代中国史学的义理之路”,这个题目不一定准确,我不能确知张灏先生的学术本位,在他心中史学与义理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但是,张灏先生的研究确实给“现代中国史学的义理之路”这个中西古今之间的大哉问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

【梁宇】文祥《密陈大计疏》与清末政治革新

清朝同治光绪之交,宗室名臣文祥向皇帝、太后上《密陈大计疏》,引用《尚书》中的“谋及卿士”和“谋及庶人”典故,首倡代议制度,对清朝“乾纲独断”的祖制家法提出了委婉质疑,但碍于形势,仍表示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

【孔明】近代日本与孔府关系研究

自清末民初至全国抗战爆发前,为因应不同时期的对华侵略需求,日本朝野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对孔府活动:从辛亥革命时期拥立衍圣公为帝的论调,到参拜孔庙、结交孔府、支援孔府文化事业、干预国民政府反孔运动、游说衍圣公东渡,甚至提出扶植衍圣公为傀儡政权首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尊孔活动和圣裔拉拢,直接推动了国民政府走向全面尊···

【吴展良】中国政治与伦理原理的未来

中国近现代政治与伦理上最根本的问题,应是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问题。

【田文军】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学

中国哲学史学的建构,最基本的理论要求之一,是参照西方民族的哲学观念,结合中国哲学的实际,阐释哲学的意涵,从理论上界定何谓哲学。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人们只有先确立自己的哲学观念,才可能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考察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

【郭亮】儒家修身传统与中国哲学重建 ——评陈立胜先生《从“修身”到“工夫”》

陈立胜先生《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一书试图回到源远流长的儒家修身传统来重建中国哲学。在这部具有典范意义的著作中,作者以其恢宏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哲学洞见,把儒家修身传统划分为春秋战国之际的德行培育时代、唐宋变革之际的心灵操练时代、清末民初的“过渡时代”、当今“人机之辨”的新时代,并藉着“轴心时···

【成庆】追思张灏先生——思想史研究的典范

本文为成庆老师在4月27日“张灏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经作者审定,刊发于此,标题为编者所拟,感谢成庆老师授权转载!

【王一凡】简评“‘尚书’源于礼仪”说

相对于其后的断代史研究,先秦史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流传至今的材料较少。尽管近些年出土了一批先秦文献,例如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和部分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但史料匮乏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观。这就使得先秦史研究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过也为创立各种学术主张、由已知探求未知提供了条件。

宋明理学的道统论

2022年5月5日晚七点,中国政法大学儒学讲坛108讲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如期举行。本次学术讲座的主题是《宋明理学的道统论》,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许家星老师主讲,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秦晋楠老师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

【钟进文】仁·共在·命运共同体 ——读《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塑造、培育积极正面的人格,其中儒家“君子”的人格,为历代国人接受且推崇。以仁待人、和谐共在是君子必备的素养。

【邓林岩】时代命题与儒学之交融 ——读《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

中国作为拥有古老智慧与丰富传统思想资源的大国,站在新的历史联结点上,如何利用好传统思想资源交出一份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答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回溯过往的历史风烟,在细密的历史针脚间把握到相同的时代脉搏。振东老师的新作《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在此意义上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答。走进《仁与共在——儒学思想今释》,再次···

【孙明】现代中国史学义理之路上的高大身影 ——纪念张灏先生

作为一个后辈学人,我无缘得见张灏先生,没有任何的往来。但是我从90年代末开始,读张灏先生的著述二十多年,特别是在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要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或者有一些现实中的困惑的时候,往往都会把张先生的书拿出来读,包括这两年我想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治传统,也反复地读张先生的书。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