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婉琦】典籍里的精神原乡:中国书院阅读史

华夏书院始于唐,兴于宋,盛于元,遍布于明清,千载弦歌不绝。先贤择山水幽邃之地建院布道,聚典籍以成渊海,传儒道而育杞梓。

龚道耕 著 李冬梅 整理《经学通论》出版暨前言

著名已故学者李学勤先生曾言:晚清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中心位置有两个,一个是湘学,一个是蜀学,湘学与蜀学是在晚清新形势下形成的人文研究的两大中心。

孔祥林 主编《世界书院研究》出版

《世界书院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璀璨成果,亦是孔子研究院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基地智慧的结晶。

王尔 著《两汉承续与新汉本位:东汉前期政治文化实践研究》出版

东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创业且统一天下,却延续前朝国号的朝代,兼具开创和继承两种建朝形态。

【李瑾】孔子的“十字之戒”

孔子以降,原儒、说儒均未取得令人信服的进展。该问题之所以千百年来令无数学者神往,盖因牵扯到孔子的“血脉”身份和思想身份,如果说思想身份上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血脉”身份上究竟接过了谁的旗帜却一直没有圆满的答案。坦言之,除非新材料出土,否则儒之源头将永远是一个迷人的谜。获取最终答案并非讨论的全部意义或唯一目的,···

江西服装学院协办“儒风文运 ——中高考学子祈福盛典”圆满举行

2025年5月1日上午,由江西服装学院江右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协办的“儒风文运——中高考学子祈福盛典”在南昌绳金塔大成殿隆重举行。活动以传承儒家文化为核心,通过古礼仪式为即将奔赴考场的中高考学子祈福,展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

孔子博物馆“衣冠载道 ——明代服饰里的礼仪文化”项目获全省博物馆社会教育优秀案例

近日,第六届全省博物馆社会教育优秀案例推介活动结果公布,孔子博物馆“衣冠载道——明代服饰里的礼仪文化”项目荣获优秀案例。

孔子博物馆登陆香港国际授权展 儒家文化IP走向世界

4月28日至4月30日,孔子博物馆受邀参加2025香港国际授权展(HKILS),成为本届展会的重要文化参展机构之一。此次参展标志着孔子博物馆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积极探索,旨在通过国际化的授权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孔子思想及儒家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走向全球。

邓洪波 著《明代书院讲会研究》出版暨后记

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修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在其千余年的发展史上,明代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程志华】“性体”如何可能——论牟宗三“性体”概念的建构

本文通过对牟宗三的“性”的概念及其五义,“性体”的概念、性质及其分际,“性体”的呈现与实现三个方面的探讨,解释了其性体如何可能的问题。在牟宗三,性体如何可能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主客观统一性原则”的实现,在理论、形式上符合“圆教模型”;亦是“乐的境界”的实现,在实践、内容上完成了“圆教”之建构。质言之,“性体”概念···

【张倩茹】罗钦顺与明代中期理学学派的交锋

在明代中期理学学派对峙的历史语境下,罗钦顺先后就格物、良知、儒释等问题与王阳明、欧阳德、湛若水等同时期学者展开了争论。对于王阳明,罗钦顺就格物的诠释方式与诠释逻辑提出了批评;对于欧阳德,罗钦顺就良知与知觉的关系进行了质疑;对于湛若水,罗钦顺就陈白沙是否为禅学产生了争辩。这些学术争论在时间、主题、立场、观点等方···

【夏芬】“后仁”“不仁”“至仁”——严复翻译事业中的仁学主张

严复从社会政治角度提出“至仁”说,不赞同以“至仁”立人极,但称赞尊重自由且约束私欲的民主制度为“至仁之国”,开创式地从政治国家而不是个体道德层面落实仁政。严复独树旗帜地译介西方科学重塑“仁”范畴与仁学命题,建构起“新仁学”,与彼时仁人志士共同推动以仁学为代表的传统学术开启近代化进程。

【王利芬】先秦礼乐损益与天文学关系探赜

古籍、考古发现和星图模拟表明,中华农耕文明自兴起之始就形成与生计、知识、道德和信仰等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论,观天者通过祀天之礼乐实现知识传授、道德教化、信仰表达等功能。天文科技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辩证互动驱动华夏大地如满天星斗般的古国向多元一体王国发展,礼乐损益和器物技术发展从属于这一过程。天文学历经漫长时间···

【余治平】论董仲舒的国家教化

董仲舒建言武帝采取积极的风俗治理与民众教化政策,改造人性与改造社会两不误。教化是天子的教化,而不是儒家的教化,天子是董仲舒国家教化的法定主体。天子、君王布施德教,民众则自然改变不良习惯,社会风尚都跟着好转。实行以官化民、以官为师的治理路线而上行下效,官不正则民不正。董仲舒倡导的是一种德教,而不是刑教、法教。秦···

【程乐松】从信俗看宗教研究的“中国化”意谓

从理论建构的意义上看,“宗教中国化”是一体两翼的:一方面从信仰视角着眼,提示了不同信仰的时代化、本土化、在地化和处境化;另一方面则是从理论建构入手,强调宗教理论的建构要回向当下最鲜活的信仰实践与社会文化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描述。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