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宋人。过中秋

中秋赏月的风俗古已有之,我们从唐诗中就可以找到不少吟咏中秋的诗句,大概因为秋高气爽,正是最适合赏月的季节。不过,宋代之前,中秋只是表示节气,并没有固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而且尚不是一个节日。宋朝时,政府才“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成为一个节日,始于宋代。

【邓洪波】《涵养德性——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研究》序

从1984年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工作,我就被她的千年神韵深深吸引,且爱屋及乌,由岳麓而湖南,而全国,而国外,守着书院历史与文化这个课题,一直没有离开,甚至变得三句不离书院,几近痴迷,被同仁贴上了“邓书院”的标签。也因此,但凡高校要做书院题目的研究生、各地要修复或创建书院的人,有不少前来咨询。

【田飞龙】香港民主"大洗牌",下一步不只是"防卫"

疫情闭关带来经济民生和两地互通的诸多障碍,美国制裁和新BNO移民带来对香港未来的某些忧虑,而香港国安法深入社会治理纵深面以及新选举法造成的政治生态“大洗牌”,也对香港的“民主文化”和相应势力形成前所未有的打击、冲击与改造效应。

【埃普利·里斯】悲痛迷雾

悲痛不能靠五阶段说来解释:悲痛影响身体、大脑和自我意识,耐心是关键。

【钱穆】中秋团圆,亦是一种天人相应

今天是辛丑中秋,群学书院与诸君分享历史学宗师钱穆先生的两段文字,选自《中华文化十二讲》。作者说:中秋这样的节日是人造的,但极自然,不觉有人造的痕迹。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

【艾莉·维蒂亚迪斯】女性观点

女性从事哲学研究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还是另一个本质主义观点阻止了我们前进?

【艾略特·迈克尔森 等】在线交流

很难否认数字时代尤其是智能手机革命已经改变了我们交流的方式。从前被认为缓慢的书写短信现在几乎是瞬间送达最遥远的熟人那里。由于短信和电邮交流发生的速度几乎和说话速度一样,书面交流已经变得越来越随意了。

【扬溢】现代学术研究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兼谈如何评述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工作

要想正确评价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则必须回归基本的问题:何为现代西方学术,何为中国学术?本文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从战后德国新旧学术及精神思想的对抗及转化,描述辨析了在西方近代及古希腊以来的思想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的治学特点,介绍了何为现代学术。下部概述了西方学术的二元与一元倾向,知识论与本体论、真理论、学术与学说的区别···

【阿格尼斯·卡拉德】大学的真正丑闻

那么,真正的丑闻是什么?是合法捐款问题和它们免税的事实。是学术能力水平考试(SAT)辅导课程。是大学令管理精英永久化的事实。是大学没有能令管理精英永久化的事实。是分数膨胀,是大学体育。

【查德·维尔蒙】焦虑的程度

诸如学术专业主义和学术使命等理想当今的确还存在,但对多数人来说处于僵尸状态。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与本来应该服务的目标保持距离。大学老师或许不生产物质产品,正如马克思曾经写到的学校老师,但她是生产性劳工,除了教育学生之外,她也是“像牛马一样工作为学校所有者发财致富。”

【加里·考克斯】克尔凯郭尔:年轻、自由和焦虑

本文谈论站在悬崖边上的自由的问题面。

【特里·伊格尔顿】必然的自由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核心是一种宗教观念,耶稣返回地球受到了质疑。

【刘强】亲亲互隐,直在其中 ——《四书通讲》中最“烧脑”的伦理辨析

因为“正直之道”必须合乎“义权之道”,故而其中所承载的哲学价值和智慧含量才值得重视,不容低估。接下来将要探讨的这个问题,几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思辨性、也最“烧脑”的问题之一,曾引起学术界广泛而持久的争鸣,从而将“正直之道”的哲学诠释能量发挥到了极致。

【克里斯托弗·特纳】与康德共进晚餐——恶心的味道

恶心的对象消灭了表现的距离威力,用康德的话说,按其原始的物质性“坚持被欣赏”,既作为形象又作为现实。康德清教徒式地扭头不看恶心的快乐这个矛盾的、快乐主义的无形的强度,这种快乐有一种令他窒息的威胁。

【余东海】儒学,最智慧的哲学

有句名言,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东海曰,科学的尽头,西哲的尽头,宗教的尽头,佛道的尽头,都有儒学在等着。

【田飞龙】香港国安法一周年: 制度成效、典型案例和剩余课题

香港国安法一周年,法治成效有目共睹,市民的心理安全与自由权利保障更上台阶。香港国安法不仅具有通常的法律实施的效果,还具有调控扩展香港特区法律体系以及施压推动香港诸多关键领域实质性改革的作用。在国安法的推动下,香港在教育、传媒、校园民主甚至司法等领域正在展开系统而精准的制度检讨,寻求适应香港国安法的新治理秩序。

【刘承华】“修身”张力下的礼乐关系 ——儒家音乐思想的内在逻辑

“礼乐”是由“礼”和“乐”两个概念组成,最早出现在《论语》中。《论语》中的礼乐,既有两者连称,如“文之以礼乐”(《宪问》);又有分而言之,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等。这里的分而言之,即有对举之义。到荀···

【王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人交往,中国文化非常注重以道德和伦理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语有云:“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说的是,救济灾荒,抚恤邻国,是符合道义的。施行道义,就有福禄。古人认为与人为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

【吴钩】别被电视剧骗了,宋朝的圣旨其实是这么出台的

我们看古装影视作品,往往会觉得以前的君主金口玉言,口出为敕,口含天宪,是吧?皇帝如果心血来潮,或者想办某一件事,就会喝一声:“传——拟旨!”然后口授一道圣旨。圣旨写出来,马上就是效力至高无上的法律,谁敢有异议,就是“抗旨”的大罪。假如你相信这是真的,那你就被狗血电视剧带进阴沟里了。

【徐铁猊】诗词里的中秋节

在诗人的眼里,月亮总是最为钟情的题材,古代描写月亮的诗词多到不可胜数。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之中,就有一首《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