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湄】回到韩愈

刘宁从士大夫文学的主流即诗文进入中国文化的大传统,通过诗文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精神进行体会,对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有一个具有整体性意义的重新理解和阐发。这是她一直以来学术工作的努力方向,也是这部《同道中国:韩愈古文的思想世界》之一大价值。

【尔雅台】悦读论语:参悟孔子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德性领导力

钱穆先生云:孔子非一宗教主,然孔子实有一极高无上之终极信仰,此种信仰,似已高出世界各大宗教主之上。

【段秀芳 索巾贺】君子之乐

“君子之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君子人格的精髓要义。“君子之乐”意指内在德性的快乐,呈现为君子文化中以德为乐的人格境界。思考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乐”观,有利于丰富我们对君子人格的理解,并启示当代中国人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价值旨归。

【焦国成】历史变迁中的“孝”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里,“孝”无疑占据着关键地位。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孝悌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等经典表述。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孝悌行于家,则仁恩可推于外,这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秉持的基本伦理信念。“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一,我们理应深入透彻地了解其历史演变进程。

【许石林】让孩子教家长如何过年过节,最管用!

暑假寒假应深圳市关工委邀请,给假日的小学生窗贴文化爱好者做系列讲座。

【陈乔见】中国重“义”传统及其谱系

梁启超说:“大抵中国善言仁,而泰西善言义。”今人批评儒家伦理,亦多指摘其缺乏社会正义或公共性。梁启超的论断为时势所激,盖又蔽于宋儒仁学传统;其余则多耳食之流,道听途说。由上可见,中国有着很强的重“义”传统,无论是中国古人所谓的“义”(如“礼义”“理义”“道义”等),还是西方或今人所谓的“正义”(justice),其间皆有所体现。

【吕克军】“和合”是中国古典学的重要思想特质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其中的精髓之一。“和合”是中国古典学的重要思想特质,值得我们深入阐释研究。

【张宇谦 徐将晓】谨识治历明时 ——从四时更迭中的时空秩序浅析中国传统新年

华夏典籍《尔雅》中有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许石林】说年节 ——“年味儿”从腊月初五就开始了

人皆以为“年味儿”从喝腊八粥开始。

【张之望 张嵋珥】康有为佚诗智怼过云楼主人

在苏州古城区内,有一条因城市改造消失的古街巷叫铁瓶巷,清代这巷里产生了一座著名藏书楼——过云楼,过云楼内收藏了宋元古籍、书画碑帖等文物千余种,传承了150余年,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

【沈敏迪】现存最古老的《论语》纸写本

皇侃《论语义疏》是南北朝时期义疏体经解的代表性著述,至北宋邢昺编撰成《论语正义》,《论语义疏》宋代以后在中土失传,而在日本一直有诸多钞本流传,是现存最为完整一部的南北朝义疏体解经著作。

【吳笑非】改經校勘一例

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照]明徳。

【吳笑非】禮體與天理

鄭康成曰:“統之於心曰體,踐而行之曰履。”

【柯小刚】闭塞中的通达:《周易感通》之否卦讲稿(节选)

否卦对静坐的启发,很值得思考。否卦的态势,对于人的身体来说,就是心高高在上,脱离身体,不再关心身体,导致身心否隔不通。静坐就是专门给自己一个时间,让心意沉降,反顾身体,克服身心否隔,重回阴阳交感、天地交泰。

【张丽丽】文明互鉴与文本互译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应该是相互理解,继而才会涉及到具体文本的分析、研究和评判。但相互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不仅涉及到语言互译过程中的信、达、雅,而且还会同理解者自身的时代背景、语言习惯以及知识储备等息息相关。

【陈彧之】万千叮咛廉传家

廉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极为推崇的道德品质,修身需要廉洁,为官需要廉洁,治家也需要廉洁。在许多家教故事与家训著作中,古人教导子孙清廉传家才是正道,慎初慎微方可使家计长久。

【余潇枫】构建“和合主义”安全理论新范式

构建中国安全理论,要体现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和合安全”理念以和合主义为理论构型,以关系和合为价值尺度,是凸显中国智慧与视界的中国安全理论新范式。

【王祁】从殷周祼祭礼论早期中华文明的转型

祼礼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礼仪活动。从甲骨金文材料可知,殷周祼礼分为两类:一类为祼鬼神的祼祭之礼,一类为祼宾客的祼饗之礼。《礼记·祭统》云:“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祼。”说的就是祼祭之礼。由此可见,祼祭礼在商周祭祀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谢乃和】夏商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封建”概念

中国是在特定区域地理环境下,从虞夏商周时代的部族经过征服、兼并和社会公共事务治理需要逐渐演变而成,并通过封邦建国形成复合式共主制国家结构下的夏商周王朝国家,到春秋战国以降逐渐走向大一统的帝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