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我们不妨称之为宋代的“大学”。不过宋朝太学仅仅是国子监直辖的几所国立学校之一。太学之外,国子监还辖有多所学校:国子学、四门学、小学、辟雍。
正德元年(1506)冬,阳明因上章乞囿言官戴铣等而触怒权阉刘瑾,受到杖责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对于阳明如何安全抵达龙场问题,诸书记载不一,诡秘怪诞,遂成一大疑案。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王朝时期得以巩固和发展,与统治者推行全面的儒化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在清朝统治的267年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既要面对中国传统“华夷之辨”观念对满族统治者所倡导的大一统强有力挑战,又要面对近代西方列强的侵扰对中国传统秩序的冲击。通过全面的儒化,清朝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边疆···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王朝时期得以巩固和发展,与统治者推行全面的儒化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在清朝统治的267年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既要面对中国传统“华夷之辨”观念对满族统治者所倡导的大一统强有力挑战,又要面对近代西方列强的侵扰对中国传统秩序的冲击。通过全面的儒化,清朝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边疆···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是我国宗教学界在新时代的重要学术使命。《人文宗教引论:中国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李四龙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2月版)以“人文宗教”概括中国宗教的特点,提出“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构建了“天道人情——中国宗教的思想基础”“感应道交——中国宗教的神秘体验”“会通共生——中国宗···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经史关系密切,二者互为联动。因此,在经学走下神坛、史学日益繁荣的20世纪,史学的演进必然有经学的背景和原因。在经学与中国现代史学的演进中,顾颉刚是一位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典型人物。他经史兼通,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而且也是著名的经学研究家,在经学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前者为人们所···
我国最早学校的设置情况,从文献看,可以追溯到虞舜至夏商时期,《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胶。”《孟子》又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七月》的时间纷然错杂而有迹可循。这个迹便是阴阳消息:阳气的增长(息)与消退(消),上行与下行。与之伴随的,是人的入室与出户,内外显隐、衣服增减。每一天的进食与排泄,每一刻的呼吸吐纳,每一代的养生送死,每一年的春夏秋冬,都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而”中可上可下、时上时下,使《七月》的每一个时间节点···
关于孔子文化的渊源,很少有人细究。即或有究,最多也只是说他“学无常师”。事实究竟如何?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拟从孔子对文武之道的熟悉与崇敬,孔子诸思想概念和主张与文、武、周公的关系等两方面,对之略作考察。
明朝以恢复华夏衣冠为己任,在服饰建制之初既参考和吸纳了周、汉、唐、宋的部分服饰制度内容,又产生了改革和创新,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服饰体系。而朝服是明代服饰中重要的大礼服,对明代礼制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因孔子嫡裔衍圣公的特殊地位,孔府得以传世留存下来大量明代服饰,其中有一套完整朝服主、配服完备,从服装规制及配饰等级···
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此天之晟景,高丽浑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此人之圣心,高崇彰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诗之胜喻,高讽鼓舞。青青其叶,皇皇其华,此花之盛开,望出天际,高姿竞妙。而赏般般可贵品种种高尚者,在乎人,在乎灵魂高处,在乎神思逸飞,在乎志与云同。偕天时,悟圣心,怀诗情,践风俗,大暑时节,书院民俗之约,···
古人认为,萤火虫是由夏秋季的腐草变化而来,直到南宋,萤火虫产卵于腐草之上然后孵化成虫的事实才被发现。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
札记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著述形式,又称杂识、杂录、笔记、笔谈、丛谈、随笔、随录、漫录等,今人常以“笔记”一名统之。古代札记的内容涉及广泛,包罗宏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赅。在种类多样的札记体著述中,有一种是以学术问题探讨为主要内容,可称之为学术札记,其间多有真知灼见,是古代学术园地中一朵绚丽多彩···
刘洪玮,1984年生,字道瓌,号芥斋,一号劢庵,别署蕲照阁主人,网名风蓬子,山东武城人,学宗张横渠、王船山。蕲照阁山长、公众号主编、沧溟诗社社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德州市诗词协会会员。
传统儒家官员运用教化方式解决纠纷,在息讼解纷的过程中为乡村社会塑造儒家的人伦秩序,同时为乡村社会培育乡绅,作为官民沟通、辅助教化的纽带,最终期待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百姓的自我治理。
我们经常听到“晚明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而海外汉学界则有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的论断,那么,这“萌芽”与这“拂晓”之间,究竟哪一个更加富庶呢?或者干脆点说,哪一个时代的平民生活水平更高一些?嗯,有必要来比较比较。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21世纪以来,文学世家研究成为学界新的学术增长点,发展迅速,成果丰硕,为地方文化与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阐释路径。一般的文学世家研究,往往聚焦于传统科举联翩、簪缨相继的士大夫家族,而《明清通州范氏家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则致力于文学世家的独特形态和文化精神研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攸关“天”的话题,从古到今均是热议所在,不论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乃至东洋文明,“天”的概念均是主流思考与探讨的主题之一,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宗教哲学”或“宗教特质”,形塑了地域分化的国民性质与文化风貌。
《七月》序云“陈王业也”,然而《七月》诗中既无王侯将相,亦无文治武功,只有衣食稼穑、四时农事、桑麻狩猎,以及蟋蟀和仓庚的鸣叫、采桑女的惆怅和年终祝酒的欢欣……一切有名的人物和载诸史籍的伟大功业都在此销声匿迹,只有人民的生机遍布大地,象无名的野草一般蓬勃生长,汹涌蔓延。如此,乃是王业也,非霸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