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固《白虎通》对于儒家“三纲五常”的系统阐述中,“三纲”所表达的君、父、夫对于臣、子、妻的主导地位,以“五常”为心性基础,是就率先垂范而言。朱熹讲“三纲五常”,认为“五常”是“三纲五常”之本,派生“三纲五常”,强调“三纲”与“五常”的不可分割,并且还多讲“五伦”,认为“五伦”就是“三纲五常”
1曾亦《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2赵金刚《朱熹的历史观:天理视域下的历史世界》3顾涛《汉唐礼制因革谱》4孙庆伟《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5吴震《朱子思想再读》6徐洪兴《唐宋之际儒学转型研究》7程苏东《从六艺到十三经:以经目演变为中心》8余治平《周公〈酒诰〉训:酒与周初政法德教祭祀的经学诠释》9朱杰人《朱子学论集》1···
随着21世纪中国儒学的复兴,新的儒学形态也不断涌现。其中韩国首尔国立大学郭沂教授从历史文献出发,试图以“五经七典说”重构儒家经典体系,以“道哲学”重新讨论中国哲学的理论构成,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世界哲学”视野的儒学理论形态。在2017年9月20-21日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曲阜)召开期间,本刊特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郭沂教授,在此以···
现代儒家思想的开展,更多地表现为调动乃至挪用儒家传统思想资源顺应革命之潮流,而很少能够做到坚守儒家立场以反思、回应革命所带来之问题。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历史事实是,恰恰是儒家传统中的某些思想资源,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真实的精神动力,尽管儒教中国,正是革命的对象。
欲求既往以资现在,如今我们是否该走出“后经学时代”而回到经学?所谓回到经学,当然不是回到哪个文本,哪段注疏,也不仅仅是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更重要的是重新构建本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连续性,为近而治本国政治社会文化学术种种学问树其基础,尤当为解决当前种种问题提供以活泼新鲜之刺激,是一种当代意义上的文化政治意识。
孔庙祭孔,现在已经成为两岸三地、东亚乃至欧美一些国家每年一大盛事。当然,部分孔庙逐步恢复了春秋二祭,越来越与历史上传统的祭孔相贴近。而且,随着国家政府对孔子、儒学的高度重视,祭孔的影响力也越来愈大。在祭孔如火如荼进行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孔庙祭孔的历史文献以及现代论著做一查考,以便为当前孔庙祭孔活动及研究提供重要···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就是意象思维的鲜明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包括:人为天代言、立心;重视和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表达了人天一体、大道和合的生命自由之境。
张扣扣为母复仇杀人案的争论背后,其实是思想史所谓“古今之争”的张力。这个“古”,不是一般人理解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而是指现代国家、理性化的科层组织和公共秩序治理出现以前的社会本位。
从逻辑上推导,看不出“宗教”要以“基督教”为标准的依据。如果要追寻其中的原因,就是话语权的问题。这种命名和定义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西方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延伸,也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要真正认识或理解宗教的本质,必须跳出西方中心主义。
经过百余年的自轻自贱之后,中国人痛定思痛,逐渐恢复了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宗教中国化的问题,那么法律的中国化呢?何时能够到来?我们现在的法学教育、立法原则都是西方的舶来品,缺乏基本的中国品格。法学更是众多学科中的西化重灾区。只有法律的中国化才会有法治的中国化,只有中国化的法治才能弥合法律与人心···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把握这五百年的世界历史,既要理解西方现代观念和制度的优长与限度,也要理解中国文明内在的现代性质及其在现代之新生转进。这一点,今天尤其重要。为此,需以新视野重建知识体系,以古老的中国知识消化现代西方知识,是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改制是公羊学的微言,亦是经世致用最集中的体现,同时招致的非议也最多。在改制理论的阐释史上,董仲舒无疑是最重要的关节。本文旨在系统梳理董仲舒的改制理论,展现问题的层次与复杂性,并廓清后世的诸多误解。
汤用彤先生说“熊十力先生昔著《新唯识论》,初稿主众生多元,至最近第四稿,易为同源”。汤先生所说的《新唯识论》“最近第四稿”究竟所指何书?学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为止至少已有四种说法,如此一来,汤先生所说的《新唯识论》第四稿几乎成了一桩迷案。为何一般论者都不愿认为《新唯识论》第四稿就是熊十力正在撰写的《新唯···
“以儒诠经”活动中大量采用儒家学说,但在信仰、义务与善行方面坚持伊斯兰教教义信条,在寻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协调的过程中,对所吸收的中国文化特质加以改造。同时,也用伊斯兰思想发挥儒家学说,用双向选择的方式,创立了既不同于一般的儒家学说,又有异于传统伊斯兰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地伊斯兰文化思想体系。
孔子是中国文化奠基期的代表,开创了以礼乐教化来培养人才的机制。通过细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序文,并与《论语》做对比,以此分析孔门弟子的结构,详解孔门的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
周敦颐则是宋儒理学的先导者,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既继承孔孟之教,又融合佛、道两家思想资源,开创了宋明理学。其传世之作《太极图说》、《通书》系统论述了他的理学思想和政治抱负。《通书》中的礼乐篇章,是他对先秦礼乐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他从形而上的层面对礼乐作了深刻的阐释,体现出宋明理学的新气象···
《礼记·礼运》是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献,它提出的“大同”与“小康”等观念,对春秋战国时代盛行的“帝”、“王”政教史观具有理念上的总结性质,可谓是帝王史观的完成,而这一史观又是春秋战国时代对此前上古政教历史的理念化处理的核心。即便是在近代中国,以大同、小康对应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理想,在当代建设小康社会的表述中,仍然可以看到···
面对台湾选举和台湾的政治、社会现实,大陆舆论常常做出极度脱离现实的解读,影响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根植于中国传统中的一种「中国中心」思考模式。这种思考模式的缺失,在于它将位于中国核心历史经验以外的观察对象「陌生化」,使得观察对象从客观实体转变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散发出某种「距离的美感」,与此同时,观察对象···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当代中国,传统书院也在悄悄兴起。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承载了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世界文明的宏观视野考察,中国书院不仅仅是世界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模式与人文价值,对当代文化复兴将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先秦与两汉文献之中,“独知”通常为动词,且有两义,一是“只知道”,或“仅限于知道”,而对其他方面则不知。一是“独自知道”,其他人则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