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一种面向客观世界,将客观世界对象化的倾向。谶纬虽然有神学色彩,但其背后的依据却是阴阳、五行等循环逻辑系统,而非天命、天志这种天人感应系统。五德循环的理论及将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趋势,消解了天志观念的神圣性,是导致儒学未能形成狭义的宗教性思想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古之争始于汉代,到清代则迎来了第二个高潮,而刘逢禄作为清代今文学的代表人物,正是第二个高潮中的关键人物。现代学者对刘逢禄的研究,早在民国时就开始了,虽然经学和现实的关系逐渐疏远,而刘逢禄的经学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得到研究,其学术内涵也得以深度挖掘。曾亦《从素王到真王》这本专著是从刘逢禄的专论,拓展到晚清经学史···
他提出“人文宗教”概括以儒教为代表的中国宗教,以“入世—大群—一元论”与“出世—个人—二元论”作为区别中西宗教概念的坐标;继而,他又从中国人文精神中抽绎出“人心一元论”,以此作为阐释儒家人文宗教信仰意涵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钱穆通过批判西方宗教与现代化弊端,论证儒教的优越性与现代价值。
基于“义兼经权”的根本立场,朱子一方面以“合义”考察应用层面的经权对举关系,拒斥“反经合道”说;另一方面贯通舜“不告而娶”之权的“不得已”与“嫂溺援之以手”之权的“不常用”,返回“巽以行权”的严格规定性。
我们今天在此举办这么一场非常小型的学术讨论会,一则是因为谢遐龄老师近年关于国家宗教有诸多突破性的思考,这些思考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儒教,当然也包括道教和佛教,都有着非常大的启发性;再则是因为今年是谢老师八十寿辰,所以,我们年初的这次会议就有着暖场或热身的性质。
一般而言,儒家认为父母之爱是与生俱来的,而孝则需要后天教育来获得。在古代,因为年迈的父母往往丧失了劳动能力甚至不能自理,孝的观念尤其强调成年子女对于年迈父母的奉养。孝作为成年子女的美德,与年迈父母的生存息息相关。而如今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得更早,例如未成年子女和父母之间。本文意在指出,无论是孝还是慈,···
本文首先为《天泉证道纪》在史料及义理价值上所引起的质疑提出辩解,继而在《天泉证道纪》(还有《传习录》和《阳明年谱》)的基础上厘清王龙溪与钱德洪对阳明“四句教”的讨论。这个讨论实际是反映本体与工夫对立的问题,而阳明的回应则是和会二者。至于“严滩问答”的四句,则是阳明藉佛教的术语再次发挥本体与工夫乃至“四无”与“四有”的辩···
盖儒道通人之学,势必要有所落实与表现。或在政治、社会、文化事业,或在学术思想,不能拘于一格。天性近于学术思想与尽精微者,自当循尽精微而致广大一途前进,一旦有成后,可辅以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以求明道。极其所至,合众人之力,必可为中华与世界学术与文化开出新局。
一些学者将儒家的禅让理想比附为现代民主宪政,并讨论了其合法性,但却一直忽视了实践这一理想制度的程序问题。实际上,根据孔子的设计,尧舜禅让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有一套从提名到试用,到摄位,再到称帝的程序保障,并且这套程序的考察过程足够漫长,从而使得人们有机会全面考察受禅者的真实德行与能力,也使得受禅者有机会创造卓···
张载的学问注重对形质世界的考察,“小”与“大”是张载用来观察、衡定世界的一对关键概念。张载将一切有形质之物都判定为“小”,将对有形事物的突破定义为真正的“大”。其认为与有形之物接触产生的是“见闻之知”,“德性所知”是人对万物一体、万物一源的真正觉知。张载不侧重由“形下”到“形上”的纵向贯通,而侧重“有形”与“无形”的区分和从“小”···
2025年6月22日上午,由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孔子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乙巳年历史学研究生学成礼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在孔庙杏坛中,导师团为毕业生正冠、拨穗。这一仪式结合了传统冠礼与当代毕业仪式,包含了对毕业生学业的肯定,以及对他们未来学术与人生道路的勉励、期许。
2025年6月13日—15日,第三届《春秋》学国际会议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左传》学会议,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云通楼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为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协办单位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支持单位为浙江敦和基金会。来自海峡两岸的经学研究者,以及从英国、韩国、日本远道而来的国际汉学家,共一百多位学者,一起见证参与了这一国···
西元2025年6月21日,当日,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典礼同时在甘肃省天水市和台湾新北市举行。这是两岸连续第12年共同举行祭祀伏羲活动。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祭祀伏羲世代传承,2014年首次实现海峡两岸共祭伏羲。此次活动由甘肃省公祭伏羲大典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省台办、新北市三重区先啬宫共同主办。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以及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和社会分裂等紧迫的挑战接踵而至,培育一个充满活力的文明需要重新致力于促进团结、尊重多样性的原则。儒家思想作为孔子的古老教诲,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它通过强调“和”与共存,为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法意味着,这些价值的适用性不仅在一个国家之内,也适合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事务及关系。简言之,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制度形态的国家共同追求的普遍性价值,也是适用于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各个文明之间关系的价值,应是联合国的目标和宗旨的价值表达,故也可称为“世界价值”。特别是,其中···
作为至高的德性,中庸之道弥散于人的日常世俗化生活,通过具体的路径与德性,以可操作的方式得以践行,诚是统摄全部的基础与力量。中庸之道的根源性存于历史中的人及其实践,在充分彰显根源性的同时,中庸之道以形上形下的一体贯通赋予自身以理据与意义,亦因此转而成为根源性的哲学。
在刘歆的筹划中,三统与五德相包,天时与人时合一,不仅革新了汉代“天人合一”思想,也实现历史时间的万世一统,塑造了汉代新“大一统”观。在刘歆之后,古文经学拥有了系统的经学观和宇宙论。
儒家性善论及其司法面向是中华法系的重要构成和显著特征,解析其“性善论”“无讼”“息讼”“礼决”“原心定罪”“宽刑”等法律文化与情理法融合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尤其对当下能动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将促进“诉源治理”“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多元化纠纷解决”“大调解”“大陪审”“五治···
不同于商鞅作法自毙,对自己的死感到意外和委屈,晁错早就预料到这种不幸的结局,并准备为自己追求的秩序而死。晁错寄希望于景帝以“一人”的气概承担天下一统的大业,景帝却十分吊诡地以“天下”为由,把他当成“一人”而杀害。景帝与晁错既然站在同一个阵营实施削藩,君臣之间就必须共进退,而决无中途背叛之理,其杀晁错就是现实版的“杀···
张载,上承孔孟董韩,比肩程朱,下启阳明与明末大儒,共同构成华夏道统,天经地义。我辈中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往向之。圣贤的境界,大部分是做不到的,甚至想想都费劲,所以只能仰望而不能企及。但仰望,才是真正合理的态度,如果拒绝仰望,那只能在尘世的泥沼中挣扎、堕落与毁灭。这个世界,精神病人,尤其是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