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静】从情感现象学视角重审儒家伦理的“结构性伪善”问题

邓晓芒教授利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根本恶”思想审视儒家“圣传心法”,认为儒家所讲的“反身而诚”只停留在自然情感经验层面,无法导向彻底反省,因此是一种“结构性伪善”。这种以西方传统哲学的反思模式看待儒家心性论的做法存在一定偏颇,自欺结构并不能取代自欺现象成为批评儒家“结构性伪善”的直接论据。马克斯·舍勒有关自身意识与自身欺···

讣闻|空山(吴小东)先生逝世

民间儒生、读经教育实践者吴小东先生,因积劳成疾,于西元二零二五年五月二十三日(夏历四月廿六)在安徽阜阳家中安详离世,享年五十三岁。先生为人温和宽厚,好学不倦,其谦谦君子之风,乐于助人之德,久为众仰,实当世一笃实儒者。今先生不幸染疾病,方过知命之年而遽归道山。所憾者,宏图未竟;所幸者,桃李成蹊,儒门薪火不灭。其···

【陈佩辉】从“贱霸”到“是霸”:经子互动视域下吕祖谦王霸观之转向

吕祖谦早期接受“孟子学”的王霸观,“以孟解《左》”,以道德尺度评判历史且贬低霸功,将霸道归为不仁不义且无利的政治。其晚期则回到由史以明义的诠释原则,回归“《左传》学”的王霸观,转向以历史尺度重估霸功,肯定霸道是“以德辅力”的政治。

【王玲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春秋》“大一统”视域下儒家经济思想再审视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构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却全然不接受其“不与民争利”“盐铁皆归于民”的经济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由此走上了一条以儒家理想的“大一统”改造现实的“大一统”的道路。儒家经济思想同样注重“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匹配,今日所说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齐义虎】一本开三枝:教育改革大纲二十八条

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由于长时间的问题累积,早已不堪重负,无法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需求。故今日之教育体制改革,不在于小修小补,而在于大破大立。余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九年,思考此问题也有十五年之久。心之所念,惟在突破陈规、自本自立,融合古今、通向···

【何光顺】先秦儒家的生育哲学观与比兴诗学建构

先秦儒家的生育哲学,借助比兴修辞艺术或比兴诗学建构来展开或实现,强调男女两性之爱欲当借助诗、礼、乐等媒介环节来表达,以克服两性色欲无媒介的直接发生,体现出从“男—女”二元关系到“父—母—子”三元关系的转变。

【雷定京】从郭锡良“努力继承国学传统”谈起

裘锡圭先生的逝世,是学界的一大损失。有学者却在此时发表“割席论”,提出裘先生生前已与儒家“割席”,并且进一步将钱穆与裘先生相比,认为钱穆亦早与“现代新儒家”“割席断交”了。裘先生或许既受乾嘉朴学风气浸润,又受实证主义理论影响。无论裘先生选择哪种理论治学,这终究是他的自由;无论我们怎样评价裘先生的学术思想,亦都很难绕过···

【陈明】裘锡圭谈不上与儒家“割席”,跟李学勤相比少了些东西

作为传统学问文字学属于小学,与之相对的大学则是关于天道、天德、天心和经邦济世的“玄学”,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神学、哲学、政治学。汉代董仲舒与汉武帝合作确立了五经的社会地位,训诂学就是服务于经学的。李学勤先生说“国学的核心是经学。”这是对经学对于中华文明之意义的认定与肯定。裘锡圭先生则在参加“古典与文明”的会议时说“文···

【路人丙】观“割席”杂感

至以裘锡圭先生“割席”儒家,更不可解。从裘老文字来看,我看他从不觉得自己是儒家,何割之有?儒学院误列裘老“入伙”一事,道过歉、改过名单,就该揭过了。尤其在老人过世前后,更不必旧事重提(任何一方都不必提)。再者,“割席这件事,吾从钱,吾从裘”这样的话,显得极度油腻而令人不适。为从越界的掌故家那里抢救出学术史研究为数不···

【王志宏】“裘锡圭”事件之观感

我们从不否认裘锡圭先生的学术贡献,但是也毫不隐瞒地判定裘锡圭先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本性的无知,对于当代中国历史处境的无知,以及对于儒学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无知。近代中国学者大多基本上是历史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来衡量和批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最为本质的地方,裘锡圭才是未能免俗也。真正的历史性命运在于以儒···

【李震】宋代邵雍易学展开的三种趋向

两宋学者对于邵雍易学的诠释大体是在如下三种脉络中展开:郑夬、晁说之、朱震在汉易理路中解读邵雍易学的象数,强调其中的“错综变通之妙”;邵伯温、王湜、朱子更具宋易色彩,关注邵雍易学的义理内涵,发掘当中的“自然齐整之理”;术数派则将邵雍易学引向占算,以造成一种命定的历史观。

【徐羽】纳入秩序中的鬼神:早期儒家鬼神观研究

三代时期,以天神、地示、人鬼为主要内容的鬼神能够赐福降祸,对人事产生影响。早期儒家不认可怪力乱神,但取消怪力乱神的存在又会关联到鬼神整体存在的合理性,进而影响到作为教化重要方式的祭祀活动的正当性。

【胡飞林】晚清易学的分裂及其近代转型

晚清易学历经汉宋对峙与融合、今古文之争及西学融入等学术思潮的冲击与碰撞,呈现出繁复多变的学术面貌。今文经学家的疑古精神与古文经学家的史学思路成为古史辨易学及唯物史观易学兴起的关键性因素,而晚清学者以会通中西的方法阐释《周易》,预示着传统易学的近代转轨。晚清易学的复杂面相和多重路径对民国以来的易学发展及现代转型···

【秦际明】20世纪理解儒家政治的两种进路——再论钱穆与新儒家的关系

现代新儒家对西方政治观念接受多于反思,钱穆从历史变迁与成效的角度来考量中国传统政治,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儒家政治传统及其现代意义。新儒家将政道奠基于特定的政治观念(民主),其政治思维的本质是基于特定政治价值的观念分析,钱穆的政治分析基于价值观念情境化的路径生成,具有更现实的政治学方法论意义。20世纪对儒家政治的理解虽···

【丁四新】“走出疑古时代”及其争论——以李学勤的相关学术贡献为中心

1992年至2012年,中国古典学术界和国际汉学界就中国传统古书古史问题掀起了一股反思和批判的思潮,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学术争论。李学勤的“走出疑古时代”说包括提倡“走出疑古时代”和“走进释古时代”两个层面,后者在论辩的过程中被突显出来。“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体现了当代中国古典学术运动和中国人文化心态的一次重大转向。

【李竞恒】儒学精神与华夏自治小共同体的重建

战国秦汉以来的编户齐民制度,严重摧毁了基层社会的小共同体与自治能力。民众呈现为原子化的状态,且风俗鄙陋,缺乏自治与自组织的能力。汉儒重建社会,通过在民间传播和推广姓氏等方式,让平民有机会模仿古代贵族,去建立新的家族组织,以摆脱原子化的处境。新莽、魏晋以来的战乱中,这些新建的小共同体,以宗族、乡党、师门、宾客等···

【李瑾】孔子的“十字之戒”

孔子以降,原儒、说儒均未取得令人信服的进展。该问题之所以千百年来令无数学者神往,盖因牵扯到孔子的“血脉”身份和思想身份,如果说思想身份上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血脉”身份上究竟接过了谁的旗帜却一直没有圆满的答案。坦言之,除非新材料出土,否则儒之源头将永远是一个迷人的谜。获取最终答案并非讨论的全部意义或唯一目的,···

【王利芬】先秦礼乐损益与天文学关系探赜

古籍、考古发现和星图模拟表明,中华农耕文明自兴起之始就形成与生计、知识、道德和信仰等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论,观天者通过祀天之礼乐实现知识传授、道德教化、信仰表达等功能。天文科技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辩证互动驱动华夏大地如满天星斗般的古国向多元一体王国发展,礼乐损益和器物技术发展从属于这一过程。天文学历经漫长时间···

【余治平】论董仲舒的国家教化

董仲舒建言武帝采取积极的风俗治理与民众教化政策,改造人性与改造社会两不误。教化是天子的教化,而不是儒家的教化,天子是董仲舒国家教化的法定主体。天子、君王布施德教,民众则自然改变不良习惯,社会风尚都跟着好转。实行以官化民、以官为师的治理路线而上行下效,官不正则民不正。董仲舒倡导的是一种德教,而不是刑教、法教。秦···

【程乐松】从信俗看宗教研究的“中国化”意谓

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可能是中国人的信仰生活及其实践形态最早的“观察者”,依照他们的标准,中国的民众是缺乏“信仰”的。在传教士的理解框架中,有关于何谓信仰的明确想象,而中国南方,特别是沿海的江浙闽粤地区民众的祭祀实践与信仰习俗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民众就是通过庙宇网络和祭祀活动不间断地展···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