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乐松】从信俗看宗教研究的“中国化”意谓

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可能是中国人的信仰生活及其实践形态最早的“观察者”,依照他们的标准,中国的民众是缺乏“信仰”的。在传教士的理解框架中,有关于何谓信仰的明确想象,而中国南方,特别是沿海的江浙闽粤地区民众的祭祀实践与信仰习俗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民众就是通过庙宇网络和祭祀活动不间断地展···

【温海明】体贴圣道,意通三教——林安梧的《论语》解读与儒者情怀

林安梧是用生命践行儒家圣道的哲学家,他的《论语》解读带着饱满而充沛的儒者情怀。他的解读体贴孔子与弟子们讨论的缘发境遇,不断穿透并转化孔子师徒对话的文字深意,超出了大部分现当代注解。林安梧用他的生命经验验证孔子的哲学思想,其《论语译解》体现了一个儒家哲人对圣人之道的深切体悟和精准理解。

【李长春】古典德性论与孔子教育哲学

孔子的教育哲学及其教育实践是讨论古典教育的最佳范本。孔子教育哲学以强调“忠信”等自然美德为基础,以守护这些自然美德为旨归。以孔子教育为代表的古典教育是一种精神教养和美德塑造。

【罗不特】《孝经》是“孝”经吗?

对于经学,作者一贯强调尝试理解古人,注重探察经学家解释经典的过程或态度、方法。对于历史,亦是期望在具体的背景下检讨历史事件发生的缘故、历史人物如此抉择的动因。对“为什么”的探索又是以孜孜不倦的“读书”为门径的,所以作者夫妇常以“读书”命名他们的著作(如《学术史读书记》《文献学读书记》)。这在当下的学界实属异类,却愈···

【杨国荣】《儒耶对话与中国现代思想的生成和发展》序

本书是许苏民教授的遗著。与苏民教授的其他著作一样,此书既有扎实的历史文献根基,又展现了深沉的理论洞见,有其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的课题的终端成果,这一研究不仅圆满地完成了项目的要求,而且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李彬】经权与文实 ——论董仲舒与何休对《春秋》“宋人及楚人平”的不同诠释

董仲舒与何休虽然都是两汉公羊学大师,但其思想之间的差异仍很明显。一方面是由于其所处时代不同,何休面对日趋分裂的时代局势以及古文经学的挑战,更重视强调“尊王”大义,而汉初的董子虽然也有“大一统”的焦虑,但气魄显然更大。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二者对公羊学的定位不同,董子是借《公羊》以阐发其儒学思想,何休则致力于将公羊···

知名作家许石林世界读书日谈读书|小孩子不宜多读绘本,慎待《世说新语》

读书正如用药,人得病,即身体偏斜不正,正以药性之偏纠之。而医生都知道虎狼之药慎用。有一种书不是真正的书,是读着玩儿的东西,即绘本。所谓绘本就是我小时候读的小人书一类的东西,现在的绘本出得太多太快,因此粗制滥造的多,总体质量严重不如那时候的小人书。另外一种书对小孩子来说应该算是“坏书”,家里千万别藏这种书,比如《···

【董成龙】形式化、形式主义与中国历史的政治哲学论纲

政治哲学不是与政治史无涉的理论言说,而是可以提供重审历史变迁的重要视点,形式化、形式主义与再形式化就是理解中国历史的一种政治哲学进路。形式化是要为活泼泼的质料赋形,将政治凝成为固定的制度与仪式,但其完成也意味着“流于形式”的形式主义的开始,形式被视作一个可以在内容空洞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作用的独立存在。要使政治保持···

【陈佩辉】湖湘学王霸观的创发与演变——以其对《孟子》“五霸假之”的诠释为中心

湖湘学王霸观的核心创见是基于对《孟子》“五霸假之”的创造性解读而提出的变霸为王的思想。胡安国认为霸者久假仁即真有仁,即可变霸为王。胡寅将“久假”与《中庸》“勉强而行之”对应,为沟通王霸提供礼学支撑。胡宏虽否定霸者假仁不归即可成为王者,但肯定“假仁”构成了霸道的内核,并将霸道置于良好政治的序列,且为此提供坚实的理欲观基···

【朱承】《尚书》中的治乱认知及其应对之道

《尚书》中对治乱的忧患性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判断、观念型塑、理想构划等,以“原初性形态”展现了儒家政道与治道的缘起及其发展,对于理解人类治理活动的本质以及现实的人类政治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龚开喻】现代新儒家论“见在良知”——以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为中心

现代新儒家关于王龙溪“见在良知”的相关论说有“传统本体工夫论的现代诠释”与“心性本体的现代建构”这两个重要向度。牟宗三更通过与康德哲学的对勘,经由古典本体工夫论话语到现代哲学话语的“脉络性转换”,在以“智的直觉”“理性底事实”为底据的“道德的形上学”的建构中重新激活了“见在良知”说。

【齐义虎】法律不正经,人心不服从 ——评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

这次的舆情其实不在案件本身,而在案件之外。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法平如水,法律如果不能一碗水端平,就会让人感觉不公。此案本身虽然没问题,但其连带产生的负面外溢性却让很多准备结婚的人感同身受、不寒而栗。整个事件的核心表面上看是被炒得火热的性同意权,实质却是畸形婚恋市场下高额彩礼所导致的婚姻已经变成赤裸裸的···

【任儒举】乡愁绵绵:台湾著名文化学者皮介行府河寻根记

纵观皮介行先生短短一生,他有着宽阔的家国情怀,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更热爱灿烂不朽的中华文化。他生前常说:祖国统一,民族复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肩负的使命,祖国是什么?祖国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生于斯长于斯安身立命于斯的精神家园……

【王麗平】打开就不愿合上——读《蒋盘山先生学行年谱(初稿)》所感

读蒋先生著作,不能不知蒋先生其人。梅复夏老师所编《蒋盘山先生学行年谱》就是蒋先生的人物传,更像是儒家文化的编年史,其用心编著,让人读来,似亲临蒋先生的生活,看着他长大,看着他走进儒家思想,先生的悲天悯人之情,不是发于纸上,而是撞击着我们的灵魂。不可不读,不能不读,要潜心读之啊!

【郭潇】感应之理与感通之道——以程朱对咸卦的诠释为中心

程朱通过对咸卦的诠释,并且基于对本性的理解,分别从“感应之理”(天道)与“感通之道”(人事)两个层面讨论感应问题,将感应视为万物本性由此引发而得以实现的过程,同时,感应的必然性来自本性实现其自身的要求;将感通理解为朝向超越性的开放,并以此为基础使得万物各正性命。

【吴飞】作为实事求是之学的古典学

思想的追求,是古典学赖以生存的土壤;学术的规范,是古典学得以发展的保障。二者的对立统一,乃是古今中西任何时代古典学得以繁荣的辩证精神,即实事求是的精神。它使古典学成为活泼而非教条、创新而非陈腐、高贵而非狭隘的现代学问。古典学研究的基础,是学习古典语言、研读古典经籍、追想古典制度。

【徐兴无】中国经学的制度特征及表达逻辑

中国古代经学是一个信仰、思想、知识、文献、政教的综合体,它渊源于上古时代的封建礼乐制度,其中的卜筮、歌诗、礼仪与历史档案,经过不断地选择、阐释,由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学派加以总结、编纂、传授,在汉代被确立为统一郡县制国家的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以及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竞恒】“中华文明西来”说无法成立

所谓“中华文明西来”说,从产生开始,就与严肃的学术研究无缘,充斥着各种不切实际的想象和西方中心主义偏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此类说法已经遭到中国学者的批评与摒弃。与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具备独特的文化基因与演化路径。随着现代考古学发展,日益丰富的考古证据已经展现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和演化的清晰线索,所谓“中华文···

【向世陵】“仁”与“四德”“五行”之间

“仁”以“爱”为标识,但“爱”又非仁的全部。仁为四德之长,兼备情感和德性,与义、礼、智、信诸德既一体流行又相互并立。“义”是仁的适宜,仁又需要通过“礼”来表现,并离不开“智”的选择,仁德的实施还需要诚实守信。“仁”与“四德”“五行”的关系,是儒家的德性整体与具体德目的关系,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促发。需要认清四德五常各自的定位和内涵···

【尚文华】自由与天命——兼论“自由儒学”命题

自由是人不得不承担的存在身位,如何在当下的中国经历并沉思这种身位,是中国学人的使命。我们尝试通过儒学的经典文本《中庸》探索先人所觉识到、但未曾充分展开的人的自由身位,以及这种自由身位何以重新被遮蔽在“天下(—世界)”的神圣伦理结构中。我们指出,揭开这种遮蔽的根源在于重新激活我们的天命意识,并在我们的生存中正视自由···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