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儒道通人之学,势必要有所落实与表现。或在政治、社会、文化事业,或在学术思想,不能拘于一格。天性近于学术思想与尽精微者,自当循尽精微而致广大一途前进,一旦有成后,可辅以致广大而尽精微之学,以求明道。极其所至,合众人之力,必可为中华与世界学术与文化开出新局。
一些学者将儒家的禅让理想比附为现代民主宪政,并讨论了其合法性,但却一直忽视了实践这一理想制度的程序问题。实际上,根据孔子的设计,尧舜禅让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有一套从提名到试用,到摄位,再到称帝的程序保障,并且这套程序的考察过程足够漫长,从而使得人们有机会全面考察受禅者的真实德行与能力,也使得受禅者有机会创造卓···
张载的学问注重对形质世界的考察,“小”与“大”是张载用来观察、衡定世界的一对关键概念。张载将一切有形质之物都判定为“小”,将对有形事物的突破定义为真正的“大”。其认为与有形之物接触产生的是“见闻之知”,“德性所知”是人对万物一体、万物一源的真正觉知。张载不侧重由“形下”到“形上”的纵向贯通,而侧重“有形”与“无形”的区分和从“小”···
2025年6月22日上午,由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孔子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乙巳年历史学研究生学成礼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在孔庙杏坛中,导师团为毕业生正冠、拨穗。这一仪式结合了传统冠礼与当代毕业仪式,包含了对毕业生学业的肯定,以及对他们未来学术与人生道路的勉励、期许。
2025年6月13日—15日,第三届《春秋》学国际会议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左传》学会议,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云通楼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为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协办单位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支持单位为浙江敦和基金会。来自海峡两岸的经学研究者,以及从英国、韩国、日本远道而来的国际汉学家,共一百多位学者,一起见证参与了这一国···
西元2025年6月21日,当日,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典礼同时在甘肃省天水市和台湾新北市举行。这是两岸连续第12年共同举行祭祀伏羲活动。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祭祀伏羲世代传承,2014年首次实现海峡两岸共祭伏羲。此次活动由甘肃省公祭伏羲大典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省台办、新北市三重区先啬宫共同主办。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以及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和社会分裂等紧迫的挑战接踵而至,培育一个充满活力的文明需要重新致力于促进团结、尊重多样性的原则。儒家思想作为孔子的古老教诲,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它通过强调“和”与共存,为应对全球化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法意味着,这些价值的适用性不仅在一个国家之内,也适合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事务及关系。简言之,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制度形态的国家共同追求的普遍性价值,也是适用于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各个文明之间关系的价值,应是联合国的目标和宗旨的价值表达,故也可称为“世界价值”。特别是,其中···
作为至高的德性,中庸之道弥散于人的日常世俗化生活,通过具体的路径与德性,以可操作的方式得以践行,诚是统摄全部的基础与力量。中庸之道的根源性存于历史中的人及其实践,在充分彰显根源性的同时,中庸之道以形上形下的一体贯通赋予自身以理据与意义,亦因此转而成为根源性的哲学。
在刘歆的筹划中,三统与五德相包,天时与人时合一,不仅革新了汉代“天人合一”思想,也实现历史时间的万世一统,塑造了汉代新“大一统”观。在刘歆之后,古文经学拥有了系统的经学观和宇宙论。
儒家性善论及其司法面向是中华法系的重要构成和显著特征,解析其“性善论”“无讼”“息讼”“礼决”“原心定罪”“宽刑”等法律文化与情理法融合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尤其对当下能动司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将促进“诉源治理”“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多元化纠纷解决”“大调解”“大陪审”“五治···
不同于商鞅作法自毙,对自己的死感到意外和委屈,晁错早就预料到这种不幸的结局,并准备为自己追求的秩序而死。晁错寄希望于景帝以“一人”的气概承担天下一统的大业,景帝却十分吊诡地以“天下”为由,把他当成“一人”而杀害。景帝与晁错既然站在同一个阵营实施削藩,君臣之间就必须共进退,而决无中途背叛之理,其杀晁错就是现实版的“杀···
张载,上承孔孟董韩,比肩程朱,下启阳明与明末大儒,共同构成华夏道统,天经地义。我辈中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往向之。圣贤的境界,大部分是做不到的,甚至想想都费劲,所以只能仰望而不能企及。但仰望,才是真正合理的态度,如果拒绝仰望,那只能在尘世的泥沼中挣扎、堕落与毁灭。这个世界,精神病人,尤其是抑郁···
张载则基于对“气之性”的揭示,重新阐发“人性之源”,并回应了佛教认为儒家人性不能“至于本源”的判断,并克服了形性二元论。张载的气论不同于荀子的气论和汉唐的元气论,而是接续了儒家气论的第三种传统,即德气论。“神与性乃气所固有”这一宣言性论断的提出,标志着儒家德气论的正式确立。
对张载而言,气是一个象概念或功能概念,而非实体概念,其核心关切,为“万物是怎样”,而非“万物从哪里来”。他认为,万物总是处于聚散、隐显、幽明的气化流行之中,聚或散、隐或显、幽或明都是暂时的状态(“客形”),且气化流行会通贯于性或天道,故而,性或天道也是流行、变易。于张载,性论或天道观的重构具有立本的意义。
在多种《正蒙》诠释进路之间,《正蒙注》代表了一种理本论的诠释进路。《正蒙注》一书所呈现的,是李氏本人在思索并建构本体论、心性论与工夫论时,对“太极”“太虚”“性”“心”等核心概念的具体理解与定位。李光地试图在张载气学与程朱理学二派相类似之哲学概念与论述中,藉义理流行方向之开合交会,对二家义理既能同中观异,又能异中求同···
在晚清西学东渐的历程中,易学话语一度被应用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译介之中,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以“消息”一词解读经济学演绎方法就是社会科学借用易学范畴的典型案例。对西方经济学传播视域下的易学“消息”之义的考察,有助于跳出易学以回望易学,获得对易学范畴和逻辑方法的新认识,同时也为今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
作为中西文化的两大基干,儒家与基督宗教分别对中西人性产生了重要塑造作用。这种“母性”与“妻性”彼此消长,造成了东、西方女性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生命体验,无疑是人性与文化互动中的一种具体表现。这种人性差异,分别是儒、耶两家伦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们各有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缘,追本溯源,儒家是农业文明大背景···
就丧礼而言,其“本”可以归结为两个相互扭结的维度:逝者礼制身份的渐次转变、生者情感的逐步安顿。丧礼通过特定的仪式结构将逝者的礼制身份逐步转变为祖先;生者与逝者的礼制关系与情感连结,亦随之逐步从家人间的关系转变为祖先祭祀。
如果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寻找一个最珍贵的人生智慧,可能很多人会选择中庸。当下基于西方文化的欧美社会也正在面临着物极必反的命运。中庸最深层的本质是人的最真实的谦卑。当今世界看似繁荣,实则危机四伏,而危机的本质就是人性的骄傲,尤以欧美社会为典型。解决这些危机的最有效方案就是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