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万昕】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为政以德”语出《论语》,在为政篇中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以北辰比拟道德,指明道德于政治生活而言如同北辰之于众星,处于主导地位,把为政以德看作如同宇宙星辰各居其所一样,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加以注释,认为北辰是天之枢也,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为政以德,则无为···

【班晓悦】重焕花朝节文化魅力

仲春二月,惠风和畅,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花朝节如期而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朝节在历史上曾颇为兴盛,但随着社会变迁,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有学者表示,在当前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重焕花朝节文化魅力,正当其时。

【许辉】中国人的四季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中国古人根据对自然物候的朴素观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法和二十四节气。由此,我们看到的日月才不仅仅是纯自然的日月,我们体验到的四季才是更有内涵的四季,我们感受到的天地才是有灵性的天地。

【刘树满】再论令方彝为西周昭王铜器

1929年,洛阳马坡出土了一批包括令方彝、令尊在内的重要西周青铜器,其铭文中出现了一个宫庙的名称,即“康宫”,引起学术界关注。罗振玉、郭沫若、唐兰等学者纷纷撰文讨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郭沫若和唐兰,但双方观点截然不同。在数十年的争论中,郭沫若始终认为令器铭文中的“康宫”不是康王的庙,不具断代意义,力主令方彝作于成王时···

【宋广文】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情商”:方与圆

自从“情商”理论提出以来,人们常常把“情商”看成衡量情绪、情感素养高下与否的标尺。甚至在有些人看来,“情商”的高低不仅是决定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还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与否的关键指标。但当今也出现了滥用“情商”这一概念的现象,以至于“唯利是图的机敏圆滑、言行相悖的两面权术”等竟被当成情商高,而“性直情真、处世认真···

【高程】中国文化中的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

他人本位是与自我本位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通俗来讲,他人本位倾向于他人优先、先人后己。总体而言,他人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或者说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中国历史上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中国文化对他人本位的推崇,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

【郭齐勇】中外生死智慧与儒学的生死观

我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外思想家的生死智慧,并将我觉得非常好的书借机介绍,请大家分享。

【陈鸿儒】《大学章句》中的“自新新民”理想

《大学章句》是朱熹在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的《大学》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文本。朱子以调整句序、增补段落再加注疏的方式重构了原本《大学》,使之成为儒家最有系统的一篇文章,并置于《四书章句集注》之首。不仅如此,他一生中还反反复复修改这部书,直到临终前的一天,其情形正如他自己所说,“平生精力,尽在此书”。结合《朱子语类···

【张明辉】“以直报怨”辨正

从词义发展角度看,“直”初义指双方在空间相对。《说文》:“直,正见也。”正见指两方相对。《墨子·备穴》讨论当发现敌人挖隧道攻城时,守方需“急堑城内,穴其土直之”,意思是说应赶紧在对着敌人所挖方向挖隧道以防范之。《仪礼·士冠礼》也说:“夙兴,设洗直于东荣,南北以堂深,水在洗东。”郑玄注:“洗,承盥洗者,弃水器也。”“荣,屋···

【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

孔子主要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记载反映其思想成果和人生风仪的《论语》,不过是他和弟子日常言行的对话记录。这部对中华文化浩瀚长河起到挖掘河床、疏浚河道作用的早期元典,虽然并非文学类著述,但它于不经意间谈“诗”说“文”的布局落子,却如经天日月,不仅强光聚焦文学源头《诗经》,让我们领略中华文学开场大戏的精妙绝伦,而···

【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紧密相关,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中我最喜欢···

【程景牧】魏晋南北朝礼学新变与文体论的发展

文体论的产生与发展固然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的发展演进密切相关,但这只是内缘因素。就外缘因素来说,政治格局、社会文化、学术思潮均对文体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为文体本身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田兆元】龙抬头,是龙的传人的“元宇宙”

和节日节气相关的民俗,传承了上千年,蕴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与传统民俗渐行渐远,但在某一个时刻,我们仍会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节气的名字惊艳,会被元宵的“花市灯如昼”打动,会在春节和中秋从遥远的他乡奔赴故乡。民俗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属于中国人的记忆。

龙抬头:昂首向上,是生长的信仰

二月二又被称为龙抬头,这个称呼的由来可谓历史悠久,最初与农耕生活中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有关。早在西周时代,古人就会根据星辰日月来判断季节,提醒农时,这在《礼记·月令》中有大量记载。比如当古人看到“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就说明仲春之月已经来了,这时候就要“安萌芽,养幼少,存诸孤。择元日,命民社。命有司省囹圄,去···

【杨朝明】齐家宜学圣人训

不知不觉间,在孔子故里曲阜学习、教学、研究,至今已有四十年时间,所接触、学习、思考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切磋琢磨的是孔孟之道,绕梁不去的是圣人之教。

【飞雪】《卫风·淇奥》解析:诗题注解与历史背景

卫风,更具体地说,是卫国东部地区的民歌,即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附近的民歌。而这首诗的标题《淇奥(yù)》中的“淇”,指淇水,是古黄河(即先秦时期的黄河)的一条支流。大体的走向是自北向南贯穿鹤壁市(也相当于贯穿卫国),汇入卫河,最后流入古黄河(即先秦时期的黄河)。

【孔祥安】中庸:儒家的至德要道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所追求与秉持的一种臻至完美的道德标准或行为规范。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范畴,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孔子极其推崇中庸,《论语》《礼记》等传统儒家经典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孔子明确将中···

【杨逢彬】春秋时的山东晚春不能下河洗澡吗? ——谈谈《论语·先进》“浴乎沂”

在《论语·先进篇》第二十六章,有这么一段话:“‘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苗贵安】“三到”读书法,“心到”最重要 ——左宗棠的读书治学之道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是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的。经世致用强调学术研究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关注社会现实,并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社会问题。长沙的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是传承湖湘文化的重要阵地,左宗棠早年曾就读于城南书院,受教于推崇经世致用的宿儒贺熙龄,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在治学方面的一···

【杨飞】《尚书》中的德政思想

《尚书》为“政书”之祖,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政治历史文献汇编。《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诠释治国安民之道、盛衰兴废之理,引导修身务学,重在选贤举能,至言要道,备在此书。《尚书》中的“德”作为维持社会有序运行的一种契约,逐渐成为人民行为的规范,为后世留下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