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深植于炎黄子孙内心的精神指引,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有利于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需求相融合,推动新时代素质教育目标的高质量完成。
北宋五子,指的是北宋时期的五位理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关于北宋五子,历史上有“五星聚奎”之说。黄百家在《宋元学案》中曾说:“宋乾德五年,五星聚奎,占启文明之运。逮后景德四年、庆历三年复两聚,而周子、二程子生于其间。”
我国古代的家学形成于东汉,到晚清近代才衰落下去。从唐宋时期入手考察,是考虑到家学传承方式到这个时期已经比较成熟,适逢南北文化的整合和科举制度的兴起,家学的特点和作用凸显出来,可以看到“世族→士族→士大夫”是一个演进过程,“家学—科举—士族”是一种互动关系;用社会阶层流动理论考察这个过程和关系,可以避免概念化理解问题的···
先秦是中国早期思想史上一个活跃而辉煌的时期,中国传统社会以道德为本位的核心观念体系形成于这一时期。诸子的百家学说,争鸣之中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种思想主张于包容中显现出融汇、融汇中显现出包容。仅以当时的君子观和天下观而论,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血性”是指人的血气与德性融合的人格特质。湖湘士人因为其德性与血气的结合,故而能够做出惊天动地的宏大事业来。湖湘地区血气与德性结合的文化心理、文化性格的形成,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积淀与主观的文化心理建设的共同作用完成的过程。
作为无足轻重者本身并没有任何过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无足轻重者,或者在很多方面,我们都是无足轻重的人,但是,野心勃勃是让无足轻重者成为危险人物的关键因素。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常青藤,是中国文明构成的重要思想根基,时间赋予了它惊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的一般大众化内涵与人们的行知悄然融合,深刻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对生命的关怀是儒家思想中“仁”的体现,这个过程始于孝悌亲情,逐渐从关怀个体人生直至深入宇宙生命,它···
法国汉学家马伯乐曾说:“中国是欧洲以外仅有的这样的一个国家:自远古起,其古老的本土文化传统一直流传至今。”由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世界汉学诗经学》丛书(四册),在充盈学术蕴味之余,为读者带来了别样的文学之旅,并体味在以往的某些时段,那些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与《诗经》有关的事情。
衣食乃人人之所需,它关乎性命与健康,更关乎礼制与德行。孔子把礼制思想贯穿于饮食之中,依礼而衣,非礼不衣,衣着得体;依礼而食,非礼不食,饮食有节。孔子通过衣食行为充分体现了尚礼、守礼的圣人风范,践行着儒家中庸思想和高尚仁德。孔子的衣食观是人们在新时代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大健康的智慧源泉。
龙在古代被誉为“鳞虫之长”(《说文解字》),具有神圣不可亵玩的特性,同时又为人们熟知和亲近。自我国石器时代起,龙的形象就存在,商周典型器物青铜器上亦有诸多龙的造型或局部装饰元素。
陈献章(字公甫,人称白沙先生)是明代理学转向心学的关键人物,在哲学研究领域备受重视,但他在明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却甚少有人提及。陈献章的文学主张与写作,打破了明代前期台阁体主导的“阘冗肤廓,几于万喙一音”的文坛格局,并对李贽、公安派的文学观念及晚明重自我、重真情的文学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开始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之策,但汉儒具体的治国理想和蓝图是什么,又如何实现这种治国理想和蓝图,却是不甚清楚的。其实,在宏大的政策口号背后,隐藏的是更为深刻和丰富的思想创造。两汉时期的“太平”理想伴随着“独尊儒术”国策的实施而兴起、兴盛,在两汉时期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两汉时期政治文化产生了重···
从《汉书·艺文志》、孔安国《孔子家语后序》等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至迟从汉代时期开始人们就已经逐渐认识到《孔子家语》与传世本《论语》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且成为传统中国社会学者们的一种共识,比如历代编修的正史“经籍志”或者“艺文志”皆将《孔子家语》置于《论语》之后,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体现。可惜的是,自唐宋时期疑古思潮兴···
今传《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五十八篇。此书汉以前单称《书》,汉代称《尚书》,宋以降称《书经》,是汇集古代尧舜、夏商周三代帝王号令、贤臣嘉谋的记录(通过实录或追述的形式)编纂而成。《尚书》在儒家从“五经”到“十三经”的演进系统中始终有着重要地位。《书经》成立涉及《尚书》形成及其地位的···
家谱是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是传承历史、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孔子世家谱》主要记录了自孔子以来2500多年间,孔子后裔的名称字号、辈分、居住地、有无迁徙、任职情况、子嗣传承、个人成就等情况,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收录范围最广的一部氏族谱系。
近十几年来,本人通过对清代哲学史的研究,特别是对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术、思想的研究,提炼出了“人文实证主义”这一哲学概念。在完成《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后,本人曾一度陷入思想的困境,但在尝试将戴震提出的“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的语言学方法,运用于分析老庄哲学文···
戴震是清代学术全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乾嘉汉学皖派的开创者。与当时笃守汉学家法,认为凡古必真、凡汉学皆是的学者不同,戴震不以信古为目的,而是在考据中阐发义理,对孟子思想进行新的阐释,大胆作出“后儒以理杀人”的论断。被戴震看作平生学术代表作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在当时乃至其身后百余年间并未产生反响,其中的深邃···
一说到乾嘉学派吴派,惠栋是无法绕开的人物,他无疑是乾嘉学派吴派的一代宗师。惠栋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学术地位,他之前的三代先人功不可没。正是因为深厚的家学渊源,才使得惠氏家族到惠栋一代终成集大成者。
这些年在北大教书,主要用业师黄永年先生旧日讲义,给学生讲授常用文史工具书,对辞义训释类工具书中《尔雅》一书的名称,一直怀有一种好奇心,即不知其“名义”何在,也就是想要知晓这书为什么会叫“尔雅”,可又始终“莫名其妙”,实在弄不明白其得名的缘由。
1854年,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以抗击烽火燎原的太平天国军队,他在《讨粤匪檄》一文中,号召湖湘的“血性男人”加入湘军队伍,为保卫中华文化一战。1915年,蔡锷为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起兵云南,其誓师中强调为人格而战。曾国藩、蔡锷均凸显了湖湘士人“血性”、“人格”的特别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