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新】吴汝纶的淑世情怀与诗学归旨

吴汝纶是晚清桐城派的大师,被称为“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面对晚清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他怀着浓郁的淑世情怀,提出诗为“中国之奇宝”等重要论断,期望通过诗歌焕发振作的力量,发挥拯救民族危难的功效。吴汝纶的诗学思想和行为实践,促进了晚清桐城派诗歌创作的繁荣,也形成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乔清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权话语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所谓中国文化中没有人权概念、没有人权意识等种种论调在美欧政要口中、学者文章中甚嚣尘上。

【孙忠厚】梁漱溟对《论语》的“还原”性诠释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论衡东西文化而挺立中国文化的价值,成为公认的现代新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许石林】看了这句话,你还有什么脸面嘲笑春秋时期?

一向对中国古代战争史有兴趣,近来搬书房,给几个学校、图书馆捐了不少书,但诸如古代战书、历代檄文之类则保留,时不时看看,感染其辞气之精悍,用以矫正文气之绵弱,大有益处。因此,收到四川李竞恒博士所赠新书《干戈之影》,就很有兴趣。

【周鲁】今人论启蒙救亡为何多无稽之谈?——驳李泽厚先生

李泽厚先生以饱满的文学激情而热情讴歌的所谓“启蒙”,并不是被所谓“救亡”压倒的,而是“启蒙”自身就存在着极大的蒙昧性,从而必然导致很多方面的灾难性后果。这种灾难性的后果,不仅体现在当年的所谓“救亡”过程当中,而且这种“启蒙”自身的蒙昧性,又延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谓的“启蒙”重启过程中,当然,在李泽厚先生这篇讨论“启蒙”与···

【李秀强】《诗序》的时代及作者新探

自汉代以降,《诗序》的时代与作者问题便聚讼纷纭,大致分为五类:春秋晚期孔子作、战国初期子夏作、西汉毛公作、东汉卫宏作、非一时一人之作。学术界一般认为,《诗序》非一时一人之作。出土文献的不断丰富,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新材料,兹对此再略作新探。

【娄林】古典学的“非学科”性质

古典学是一门亟待建设的学科,我们需要从古典语言、古典文本、政治史和思想史等各个层面思考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

【李长春】经史传统与古典研究

何谓“经史传统”,学界有不同认识。有人用它来指称清代学术中经籍整理、文献辨伪、史实考订、书志编纂的学术传统,这样理解显然过于狭隘。有人会把它视为经部之学和史部之学的总和,这种理解望文生义。

【董波】古典学与文明传统的价值传承

什么是古典学,古典学具体包括哪些范畴,中西古典学有何异同,古典学如何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11月6日至8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将在北京举办。在大会开幕之际,本报以专版形式,集中刊登6篇我国古典学学者撰写的文章,以飨读者。

【李乔】“人民者,天下之元气也”

标题上这句话,是明代学者方孝孺在《深虑论》中提出的,是很醒人眼目的一句话,因为它与历史唯物论的人民观颇有相似之处。方孝孺所说的“人民”一词,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民”,意思基本相同,指的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林志猛】中西古典德性与价值的共契

中西古典思想家对于德性、自然、政制、人性等根本议题有共通的见解,在德性和价值理念上尤为契合。

【张培高 张江海】孟子“性善论”的发生与形成

孟子提出“性善”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意味着一种全新人性论的出现。因此,孟子的人性论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何定攀】孟子性善论是功能说

我们一般把性善论看作孟子对人性善恶的看法,甚至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儒家的人性观点。但我们常常也会疑惑,人性真的是善的吗?

【米文科】王安石论“夫子贤于尧舜”

“夫子贤于尧舜”一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引述孔子弟子宰我的一句话。同时,孟子还引述了孔子另两位弟子的话,即子贡讲的“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和有若说的“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周景耀】重识孔子的“愤”与“乐”

如何理解孔子的“愤”与“乐”?从《论语》中的一段对话说起。

【刘庆】以文化为载体,与企业共成长——一名企业文化咨询顾问的思考与探索

刘庆,一位深耕企业文化领域多年的咨询顾问,现居青岛,专注企业文化建设落地、企业文化变革。平时忙碌的咨询烧脑工作之外,喜欢读书撰文,写字画画。他说:咨询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过程……不同的客户不断给出不同的课题,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打怪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不少朋友。

​【壶生 曾小春】问道麓山生性气

2024年11月1日,我与常宁市船山思想课题组几位文化学者一同驱车前往省城长沙,拜会全国著名船山学研究专家王泽应老师,我读湖南师大本科时的恩师。同时与王老师的四位弟子会师,正就读师大的三位博士生林翠霞、吴航宇、罗成,一位任教于湖南农大的硕士刘遥阳,他们都有从事船山学的研究。

【赵馥洁】“君子不器”的价值意蕴

“君子不器”是孔子的名言,也是孔子关于君子人格最概括的表述。在历代学者的《论语》注释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南宋朱熹的解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杨晓玉】赏中和韶乐乐器风采 感受文物中的金声玉振

中和韶乐是明清两代用于国家祭祀及宫廷庆典的音乐、舞蹈表演形式,是一种礼仪性的乐舞。中和韶乐制度始于明代洪武初年,其雏形源于先秦时期的韶乐,它由金、石、丝、竹、革、木、匏(páo)、土八种材质的乐器演奏,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融礼、乐、舞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