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苟日新”的三重历史诠释

关于《礼记·大学》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句的注解,是历代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术史上对之有三种诠释,即《大学》文本引汤之《盘铭》的本义、郑玄和孔颖达的经学诠释以及朱熹的理学诠释,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了“苟日新”的意义。

【张墨书】王阳明的至圣之道

成就圣人的理想人格,是儒家自孔子以来最为坚定的信仰。虽然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荀子也说过“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都肯定了圣人可学而至

【曾光光】大学国学学科设置之可行——以近代学人对国学分类的探索为借鉴

将国学纳入现代学科目录体系虽有方枘圆凿之感,但在现代学科体系主导我国高校教育科研的现实背景下要弘扬、发展国学,就必须为国学找到纳入现代学科目录体系的具体方式与路径。借鉴近代中国学人划分国学的思路尝试将国学划分为经学、国史学、诸子学、文章学、小学、国学理论与国学史六类,并将此六类列为国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许石林】礼从宜——独生子女婚后到底先到谁家过年

进入腊月,过年的话题逐渐热闹起来。一对未婚男女分手了,女的晒出了双方的微信截图:男的说除夕初一应在自家过,初二再给准丈母娘家拜年。女的不干,非要倒过来。就这样,两个人分手了。这只是畅想未来的结婚后如何过年,说说而已,就闹分手了。

【邸继文】家庭国学2020年新年献词

又是一年冬春到,岁末年初盘点时,在雁门关外杀虎口内的敬德书院,今天我代表朔州市国学会•家庭国学联盟向全球华人家庭中潜在的和已经参加了的家庭国学志愿服务者们致以诚挚的问候!让我们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编织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纽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诵读中华传世经典中守望相助···

文礼书院院长季谦先生2020年元旦致辞

我希望推广读经的朋友们,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进德修业,以圣贤之道为标准,以人性的开发为我们的基本的职责。每一个人在教育之道上、在人生之道上共同携手前进。再说一遍,假如一帆风顺的,你一定要居安思危,一定要认真谨慎。如果你遇到困难了,一定要以你的初心为标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020元旦献词】朝向多维的时间,朝向自由、活力与包容

朝向多维时间,所朝向的是真正的自由、活力与包容,形态各异之时间藉此而各正性命各得其所,天地万物因之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中国之谓中国的根本与生生不息之源点即在于此,舍此,中国将失其所是,也便与自己的山河岁月相隔邈远,永远没有自己的时间,世界之世界性何尝不是如此?

【李承贵】荀子的教化思想

本讲分四个问题,一是荀子提出教化的根据;二是荀子提出的教化方法;三是荀子对教化特点的认识;四是荀子教化思想留给我们的思考。

【杨国荣】荀子论修身和成人

从孔子开始,儒学便十分注重修身,而修身过程又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儒学中的重要人物,荀子也延续了将修身与“学”相联系的传统。

【白奚】荀子与稷下诸子

学术界一般认为,荀子集先秦学术思想之大成,他的思想是先秦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最高峰。但是,荀子的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最高峰?

【潘英杰】易经六十四卦赞

船山先生云:“六经责我开生面。”小子默而识之,十余年来拳拳于心不敢忘也。《易》有象数理占之别,然究其大本,其以生命义理为要乎!前贤诲:“易为君子谋。”是所明焉。小子不才,于己亥年末,参合诸家之说,融贯孔门之教,成此《易经六十四卦赞》,期以揭橥易经生命义理之要,有启今之学者乎!然学无止境,假我数年,当亦可臻善之乎!···

【黄晓林】儒家是一种“生活”

人生如梦,有什么好追求的呢?什么也不追求我心如止水。可是,在一个梦到另一个梦里;在年复一年的岁月里;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天天用的、常常做的即所谓“日用常行”中,我为人世间留下数不清的功德。

【丁纪】孟子论性

戊戌九月廿三傍晚,贾晰道间有问,我告之如下云云。后一年,贾晰负笈京师,因来书述京中见闻,所接益广,而所思愈棼,且又多及人性善恶等等。将欲答之,姑追记往者一段以先其意。

【王学斌】德主刑辅 以德化人——中华传统德治理念与实践

卡尔·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所谓“轴心时代”,大致意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

【王学斌】“六合同风 九州共贯”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传统

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五月,汉武帝刘彻诏令各郡国举孝廉,策贤良,就国家内外大政问计于天下英才。

【孟晓路 徐兵魁】建立四学书院之意义

经百余年之持续西化过程,中华文明已所剩无几。由外向内,中华渐次失去其科技物质文明形态、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学术制度乃至价值信仰。

【余东海】弘道的关键,行道的基础——儒家的言论观

包括孔孟和释尊在内,历代儒佛道大师大德对于言论无不重视。老子和禅宗相对轻言,不过,老子也留下了五千言,禅宗经典更是连篇累牍。

【孙向晨】何谓家?“个体”和“亲亲”的现代结合

热点问题的学术解读平台——文汇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41期,汇聚了28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领军人物。2019年的“嘉宾新著先睹”,摘编嘉宾从2018年7月至2019年年底出版的新著、序、主编说,展示学者们最新研究成果,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力量。栏目将从7月13日起至12月,每周2-3期。7-11月已刊发54篇,12月将刊发9篇。

【李宏利】一幕争取“祭祖权利”的历史长剧

年终岁杪,冬至将至。国人每逢“冬至”“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岁时节日一般都要上坟祭祖,即墓祭。祭祖不仅关乎信仰,更承担着规范人伦秩序的实际功能,在传统社会意义重大。

【苟东锋】经学、哲学之辩与海派中国哲学

近年来,上海中国哲学界呈现出一种清晰的脉络化趋势。从2017-2018年的情况看,一种多维研究的态势已然出现,其中又以经学和哲学之辩最为突出。实际上,上海中国哲学界的这种情况是对本世纪初以来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一种回应。有意思的是,这场持续十多年的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就肇始于上海,源于王元化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