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思想家,王阳明自明代中后期起就显示出无远弗届、深久绵长的影响力,在数百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享有非凡的地位,即便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局,现代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叶圣陶和孙毓修仍旧受到濡染,与其学说建立了或隐或显、或远或近的复杂关系。
近闻网络以《孟子》是人、斯人爲辩,竝有影印本、排印本截图爲证,登热搜第一。此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章,《语文》课本所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也。
近些年参加了一些文艺评审评奖,所见评审评奖标准中均特别设“是否原创”一条,即作品、节目属原创则加分。
范仲淹《岳阳楼记》开篇即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为何会谪守巴陵郡,这里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其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既往《周易》的研究多从哲学维度入手,对其阴阳辩证的思想进行阐述,人们或将其视为卜筮之书,而无视其精深的哲学表达,或将其视为儒家经典,而将其思想体系的阐释局限于儒学视角。
家从来没有把做官本身当作目的,而认为做官应该是在符合道义礼法的前提下实现价值的工具。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做大事而非做大官”,才是儒家士人的真正理想所在。
“高古”是中国诗学和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因其对尚古审美的涵盖性,遂成为一个普适性概念,在诗书画各类艺术品评中使用频次极高。表面看来,“高古”似乎意思很显明,“高”与“低”相对,“古”与“今”“近”相对,也即指一种高迈古质而超越浅近低俗的品味格调,如人们常引用清人孙联奎的解释:“高对卑而言,古对俗而言。”
中秋国庆双节,连续值班两天,2日下午居然中了暑。没想到,大夏天几个月没事,过了中秋,中午逛了逛菜市场,逛者脑袋在太阳底下走了走,倒中暑了。
《周易》涉及商朝的不少,但主要是说纣王的,也有说到妲己的,至于真正把商朝从开国说起,从前往后说的“历史”线索,不妨再专门考察一下。
王阳明诗歌流传至今的有600余首,诗思互鉴,阳明诗歌既是阳明本人心志情感的体现,也是心学智慧的载体。
先生遠出周公,姓蔣氏,諱慶,字勿恤,號盤山叟,生於貴州貴陽,後學稱盤山蔣子云。先生年至古稀,初度之辰,時在國慶。中華上下,舉國為歡。後學梅志,遙祝先生:盤山俟聖兮,反袂拭沾。思比江水兮,壽若南山!
当务之急,则是重建正统儒学,恢复经世能力。今之儒家哲学,西学也。其以西格中,从根本上解构了正统儒家的经世传统,解构了儒家士大夫精神。此即今天儒门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无所作为之根由。
假设北宋熙宁年间,有人提出一个“李佳琦之问”:“79文钱贵吗?有的时候找找自己原因,这么多年了收入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那么王安石、司马光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几十年来两岸中华文化是此消彼长。中国台湾地区一度兴起了复兴中华文化运动,但现在的中国大陆地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的程度超过了中国台湾地区。中华文化在台湾更多表现在百姓的生活内容与生活样式上。在大陆则更多表现在朝野大力复兴与弘扬上。台湾去中国化,大陆是再中国化。
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是中国文明繁盛、转型的时代,这意味着孔子自始即面对诸种文明形态,既有纵向的三代文明,也有横向的邦国文明。孔子的文明观即体现在如何看待和判定这些文明形态。
前日讲座,分享二十四节气之“白露”节气文化。听众对讲座中提到的大雁文化很感兴趣。
我们现在考察一个时代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平民生活水平,通常会采用人均GDP的数据。不过,如果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是古代呢?比如800年前的宋代。
《春秋》是史书、经书、政书、礼书、刑书、宪书云云,知之者夥矣。《春秋》之为“王书”,则须作必要的说明,而其要有三
孔子删定《尚书》,以“二帝三王”为典范。二帝即尧、舜,三王则是大禹、商汤和周文王。孔子把这五位君王的天下治理,视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峰,故称之为“圣王”。由圣王之道开创出来的治理秩序,则称之为“王道”秩序。
孟子最早提出“创业垂统”的说法。孟子说:“昔者大王居,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创业垂统的开国君主也被成为“创业之君”。。而“可继”就是“继体守文之君”(或“守文之君”)。此后“创业垂统”“创业”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