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山】明末清初诸大家的经世学

明代前期,学术的基本形态是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的纂修完成正式确立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吴钩】没有一个古代王朝的士大夫敢像宋人那样强调“公天下”

先秦儒家是尊崇“天下为公”的,相传西周姜尚曾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此语历代儒者偶有引述,而在宋人言论中,类似的表述最为多见,因为宋代士大夫明显倾向于认同“公天下”。

【吳笑非】舂容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chong1]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

【kongxl】从《近思录》看宋儒与清儒相通

偶然于《近思录》中见一则语录言程明道先生(即程颢),大为吃惊,其与清儒何异?而迥非空谈心性者。

【许石林】“春在先生杖屦中”

年初,罗烈杰先生于住宅收拾出一面墙,即通常说的白壁,国人习惯多以书画装饰,雅称补壁。先生学识宏富、人情练达,既擅文采,又通书法,于是自撰《筑窝记》,书而张诸壁。我幸先睹为快,遂忆清人刘大櫆《万柳堂记》所言之意,正可映照先生《筑窝记》之旨

【吳笑非】王德應麟說

【經】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集解】杜預曰:「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此制作之本旨。又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斯不王之明文矣。」夫《關雎》之化,王者之風。《麟之趾》,《關雎》之應也。然則斯麟之來,歸於王德者矣。《春秋》之文,廣大悉備,義始於隱公,道終於獲麟。

【乐道也】《论语》闲读:诗教、礼教和乐教

“兴于诗”,是修身;“立于礼”,是立身;“成于乐”,是成就人的道德品性

【王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

【何努】中华文明探源展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征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

【顾宏义】朱熹浙东赈灾与奏劾唐仲友事件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四月,朱熹于知南康军任满而归。九月,因浙东地区“灾伤至重,民已艰食”,宋廷遂授任朱熹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负责浙东赈灾事宜。

【张晚林】晏子与孔子

晏子以其高洁孤忠之情怀竭力辅佐齐国三代君王,可谓臣子之冠冕也。然晏子一生无著述说其治,亦无门人传其学,其生命终结,其政治事业亦随之已矣。无著述、无门人,说明晏子并无政治理想以期传之后世,只有“事”之究竟,而无“理”与“学”之发越,以此较之孔子,可谓霄壤云泥也。

【孔筱龙】汉学的三大学脉

吴派和皖派,这是自近代以来刘师培、章太炎等人对汉学学派的划分,后来又有扬派和浙派。但当时人并不这么分。

【李朝正】巴蜀《易》学源流考述

《易》学是巴蜀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据历史记载,蜀人读《易》、授《易》、解《易》特别用心、用力。

【陈嘉许】《周易》有先天八卦图吗?

翻开一本解《易》的书,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些内容:河图、洛书、太极图、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64卦方圆图……似乎这些都属于《周易》的基础知识,不知不足以为《易》。

“荀子性朴论章句学研讨会”学术综述

2023年4月7—9日,第二届琅琊论坛荀韩主题“荀子‘性朴’论章句学研讨会”在青岛灵山湾畔举行。本次会议由青岛黄海学院承办,华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黄海学院、孟子研究院、兰陵县政协等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教授廖名春、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林桂榛为本次会议总召集人。

【魏志远】明代日用类书对民间伦理的传播

日用类书起源于南宋末年,兴盛于明清时期,是由民间书坊刊刻的记载民众日常生活实用知识的通俗读物,具有日用百科全书性质。为便于教化民众,历代日用类书编纂者会选取通俗易懂的民间伦理编入其中,并根据内容将之分别归入《劝谕门》《训童门》《四礼门》《养生门》等类目。明中后期以来,新刊刻的日用类书多以“便民”“便览”等字眼为标···

【邓庆平】读《经学与实理:朱子四书学研究》三题

经典诠释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立言或思想创造的基本途经和方式。作为宋明理学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朱子最重视的经典应属四书,他一生花费很大精力来诠释四书,所著《四书章句集注》是其代表作,在后世六百多年中被列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

【刘青衢】四十所闻

自从太极分天地,便向良知问是非。冥坐读书初识理,观心照意更通微。爱人不必嫌愚下,毋我方能赞化机。唯叹工夫多退转,何时鱼跃与鸢飞。

【刘青衢】工夫说

何以见体,何以发用?唯工夫而已。即用见体,非逻辑认知也,乃实证体悟也。依体起用,非教条强制也,乃工夫推动也。所谓工夫,即见体致用之实践方法也。无工夫,不能见体;无工夫,不能承用。体用为纲领,工夫为节目。不知体用,则工夫无统属;不做工夫,则体用无真机。此学有本体,是为宗旨;有理则,是为持循;有工夫,是为把柄;有···

【袁芳 柳士彬】教与学的意蕴递变及实践指引 ——《礼记·学记》的现代价值

《礼记·学记》对教与学辩证关系的阐明以及对为师、为学之道的申论,对于教学实践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学记》作为首次系统阐述教、学关系的著述,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其中,“学学半”的思想从本质上揭示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思辨,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