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大典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密码,及红色政权首次举办孔子诞辰纪念大会

如果有一种祭祀仪式,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认同感,两千多年来连绵不绝,即使被称作夷狄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要对被祭祀的那个人顶礼膜拜。

【张红燕】数字人文视野下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朱子学研究综述(1983—2024)

以数字人文视野为切入点,基于CNKI数据库1990—2024年的7043篇中文文献和WebofScienceTM数据库1983—2024年的317篇外文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与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朱子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解析

【林安梧】诚几惟意、生生不息 ——温海明教授《论语明意》新书序言

曾任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创新协同中心杰出海外访问学人,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鹅湖》主编暨社长,《思与言》主编。现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

【谢云开】撷英

《尔雅》被誉为“辞书之祖”,约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尔”为近之意(亦作“迩”),“雅”,正也。

【吴盛亚】露结

《千字文》从“天地玄黄”到“露结为霜”,都是在阐述自然规律,在讲完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季节气候、天文历法之后,开始讲气象变化,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露结为霜”的字面意思非常简单,就是露水凝结成霜。

【卓然】中华诗祖:绵延千古的诗魂

在那幽绿斑驳的青铜器上,一个个凸起的文字,自西周时期就一直安安静静地睡在梦中,似乎在等待黎明的来临——拉一片曙色,挹一掬晨露,将那些文字一个个唤醒,再进行一番洗濯。不过,其中有两个字从来就没有睡着,那两个字就是“吉父”。

【程旺】《四书》图式的价值意蕴

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主流形式是以文字注疏为主的文本阐释。近年来,学界对图解经典文本的关注悄然兴起,这一趋势在《易经》(易图学)和《礼》经(礼图学)的研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四书》学传统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图解文本资源,这些材料为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儒学理论形态提供了新的视角。系统梳理《四书》图解学术传统,···

【刘彬】易图学: 源于中国传于世界的易学文化

中国易学发展至唐末北宋初,产生了易图学。

【田华】炎黄文献的等次性问题

徐旭生在处理传说时代的文献时,首次以“史料的原始性的等次性”,作为传说时代历史的研究方法。所谓“原始性”,是指狭义历史研究中,史料来源的原始性,即原始史料,或第一手资料;其实,研究传说时代的历史的“原始性”是相对的,“因为一有原始的史料,那就进入狭义历史时代。”

【吴中胜】客家家规家训的情怀和智慧

传统中国往往通过家规家训教育家族成员,家规家训联通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是培育家国情怀和社会良俗的经典范本。

【朱莉涛】优秀传统家礼的特色及启示

传统家礼绵延数千年,是中华文明特质的鲜明标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受封建社会制度影响,传统家礼不可避免地包含有等级尊卑等糟粕,但其蕴含的文明精髓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王杰】“辩”的智慧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5篇《非相》篇。

【王杰】重“面子”更要重“里子”

这个话题选自《荀子》第5篇《非相》篇。

用比较哲学阐释话语,破除文明隔阂,促进文明交流 ——2025年第十五届“国际儒学与···

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持续深化、技术革命不断冲击人文传统、环境危机日益挑战现代性逻辑的背景下,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世界汉学家研修基地、江苏省丹阳市中华传统文化学会、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共同承办的“2025年第十五届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于2025年7月14日至26···

【周耿】为什么“秋天很易使人反省” ——再读梁漱溟《秋意》

《秋意》是梁漱溟20世纪30年代任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时“在朝会上讲的话”。这篇讲话不长,但梁漱溟对“秋意”的“领略与认识”,“(文学)与哲学相辅而行”,读完让人久念不忘。

【陈代湘】王阳明与罗钦顺的学术论辩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心学巨擘,罗钦顺则是这一时期朱子学的代表人物。容肇祖在《明代思想史》中称罗钦顺为“朱学后劲”,王、罗二人的学术及私交关系颇类似于南宋时期的陆象山与朱子。王阳明与罗钦顺曾围绕格物论、《大学》古本以及朱子晚年定论等问题,以书信形式展开辩论。他们的学术观点相差很大,是明代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一次重要学术交···

【王沁凌】阳明心学工夫论中的动静问题

宋明以来,儒家学者对佛、道资源进行充分吸收,一方面尽可能将内心平静、“胸中无滞碍”的洒脱境界吸收进儒家的心性论和工夫论中,扩大以经世致用为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引进了具体的修养工夫,如静坐、调息等,结合个人的修养实践与反思,以求深化儒家心性论的理论内涵。

【张小琴】为己之学视域下王阳明“共在”思想解读

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学是为了成己,并非出于某种功利目的。心学就是一门为己之学,从确立为己之心,到克己修持,最终成己。成就自我的根据和动力是良知。良知自发地随物感应、无物不照,发用于生活事务。

【陈绪波】礼以成人:儒家视野下的生命塑形与德性培养

《礼记·昏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冠礼(也就是古代的成人礼)者,成男女之礼也;昏礼者,成夫妇之礼也;丧、祭者,死者、鬼神之礼也。冠、婚、丧、祭之礼,是古人最为重要的人生礼仪,贯穿了人们的一生。“夫礼始于冠”,冠礼是人生礼仪的开始。

【王子剑】儒家之“志”与时代回应

“志”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儒家传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既是成学之本,亦为成人之基,贯穿于知识追求、人格养成与公共实践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