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长江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大学举行。会议同期举行了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集解”作为中古时期产生的新注体,学界对它的体式、产生时间及渊源的理解仍存在不少误区,现尝试为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解释。
熟人与陌生人的区分,现在已成为伦理领域所关注的问题。费孝通认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一看法渐渐成为考察传统伦理的出发点,而熟人与陌生人,则构成了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的不同对象。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论语》原典中,不仅凝练了孔子的仁学、义学、礼学、乐学等学说,还饱含着孔子的诗学智慧成果,积淀而成“诗兴”学说。相对于学界关于孔子仁学、义学、礼学、乐学等的丰富研究成果而言,“诗兴”学说尚存在非常广阔和深入探讨的学术空间。本文即从“诗兴”学说的理论根源、理论形态、理论···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集中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众多思想元素中,其中就包括“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明德引领风尚”“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明德的现实重要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的学术使命,也是张载的人生理想。特别是其中的“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社会指出前进的方向,为人类描绘美好社会的蓝图,并探索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途径。张载为追求“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所进行的学术探索和实际努力,依然闪耀着不灭的精神光辉,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辛弃疾的家世,历来不甚了然。清代嘉庆年间辛启泰撰《稼轩先生年谱》,曾据族谱述及辛弃疾五世世系;20世纪30年代,邓广铭著《辛稼轩年谱》,苦于找不到辛氏族谱,仅据辛氏《稼轩先生年谱》照录其世系。
徐三重(1543—1621),字伯同,号鸿州,松江华亭县(今上海青浦区)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后经殿试以第二甲登科,授刑部主事,年七十八岁终。一生专事读书治学,卒后学者称其鸿州先生。徐氏一生著述颇丰,有《兰芳录》《牖景录》《鸿州杂著》《史记通表》《言古余论》等二十多部著作行世。
五千余年历史演进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家教智慧,其内蕴的修身成人之法、轨物范世之教、齐家治国之道,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大有裨益。应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中的家教智慧,既传承其中的“常道”,又“通古今之变”,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成为推进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丰厚滋养。
这次会议主题是宋明理学的价值和流弊,以前的研究常常或者主要指出宋明理学的价值,或者主要着重于它的缺陷,相对于此,现在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样的会议主题是比较全面的,这也体现了这次会议的独特之处。从宋明理学的研究本身来看,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对其中包含的丰富性和多种内涵,也已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对中国本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周边国家、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典学是近年来学科专业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就“古典”的范畴而言,学界目前有“先秦”“先秦秦汉”“先秦两汉”“整个古代”等多种提法
在中国古代,“天下”是一种开放性的、模糊化的表达,它以“天下共主”的姿态,表明统治的观念,这是意识形态上的表达。在具体实践上,中国古代以边界的清晰化为旨归,大体可以分为清晰的边界和中间地带两种类型。
范畴是人类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犹如认识之网的网上纽结,范畴诠释与体系建构在哲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宋陈淳(北溪)在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北溪字义》是阐释理学思想的重要典籍,其初衷就是范畴的诠释,由此该书成为中国乃至东亚享有盛誉的哲学辞典。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实现了“真三不朽”的圣人。《明史》赞其“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清代学者称其“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绝顶”。王阳明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传统乡约是古代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既是乡村民众的自治性组织,也是进行传统教化、化解纠纷、实施互助、规范乡民行为的重要规范。在新时代,传统乡约在乡村治理中仍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是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30周年。故宫博物院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自10月开展以来,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展览专设一个单元,以考古实证展现孔子和儒学诞生前中国的礼乐文明及教化实践,折射了中华民族对于人的道德成长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的深刻思考。
六经之旨要在于匡扶时政,济世经邦,其文辞虽异,但最终目的都可归于政教,故群经言辞尚质黜华,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其叙事义正而不邪,事信而不诞,尤其是史家之笔,更以不虚美、不隐恶的良史直书精神为天下所闻。
子张在《论语·子张》中具体阐发了其老师孔子“尊贤而容众”的教诲。总览文本,孔子的“尊贤”言论主要集中于其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共涉11篇29章,论及的先贤有唐尧、虞舜、后稷、大禹、商汤、武丁、泰伯、虞仲、周文王、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齐、周武王、周公旦、齐桓公、管仲、柳下惠、少连、令尹文子、宁武子等,言语之间表达了对···
经学自汉代设五经博士,及后建立科举考试制度,经学一直是传统士人的知识基础。近代教育改制,分设学科专业,取消经学,但各专业与各领域仍不时回顾思索与经学的关系,比如文学与经学、哲学与经学、史学与经学、子学与经学、国学与经学、文献学与经学、语言学与经学、阐释学与经学等,说明经学始终为人所关注。